「劉四兒碧玉」的由來,紀念古玩行老前輩「劉宜軒」

“劉四兒碧玉”的由來,紀念古玩行老前輩“劉宜軒”

故宮藏和闐碧玉洗

碧玉產自新疆和闐,是和闐玉中的一種。而這碧玉之中,有個最高的等級,被行里人稱為“劉四兒碧玉”又是怎麼回事呢?

劉四兒,本命叫“劉宜軒”(公元1899年—1982年),江蘇太倉人。父劉少溪於光緒年間在上海南京路開寶華祥古玩鋪,劉宜軒算是古玩之家子弟。兄劉寶庚在上海青幫頭目黃金榮的手下,經常來京邀請京劇名角到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又由黃金榮出資,按上海大世界模式在北京香廠路建起一座“新世界”,劉寶庚當了新世界的總經理。劉宜軒不靠父兄,自己闖出一條路。幼年住在古玩鋪,入上海外語學校讀書,通曉英、法兩國語言文字。1918年,19歲的劉宜軒來北京,給英國古董商阿伯特、美國古董商布洽德當翻譯,經常往來琉璃廠。1921年,他在北京南小街租一所四合院,做起了洋莊古玩生意。

“劉四兒碧玉”的由來,紀念古玩行老前輩“劉宜軒”

民國時期的和闐

在民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有個俄國商人從新疆和闐運來一塊特大碧玉原石,玉質通透無雜質。但當時整個北平古玩行沒人買,因為玉質太純淨了(到這裡,筆者想說一句,這個形式和我之前寫的一篇“ ”有相似的性質,當時這篇文字有許多網友評論說我杜撰,其實因為家學淵源,我寫的古玩軼事都是有人證和物證的。),又是俄國人運來,許多久經江湖的大老闆以及鑑定家都認為是俄國人用化學合成出來的,一傳十、十傳百,結果整個行裡都不買,甚至連看都沒人看。聽說了這個事,劉宜軒並沒有人云亦云,而是親自找到了這個俄國商人,親自查看這塊玉。最後自己拿定主意,這是一塊千載難逢的頂級特大和闐碧玉籽。因為整個北平沒人買,這叫“貨到地頭死”,劉宜軒就把這個俄國人的價錢壓下來了,最後談的是5萬銀元。但錢仍是問題,雖然價錢壓下來,但5萬銀元仍是鉅款,一時半會兒去哪找呢?只好和俄國人說寬限幾日好去籌錢。(看官看到這兒,筆者就又要扯一點老古玩行的規矩了,在老古玩行裡,不論價錢談的是天文數字般的鉅款,還是零星幾文,不會有合同,全憑雙方的一個信字。說好了價錢就是這個價錢,絕無反悔之舉,說了不算、算了不說,談好了價錢要是哪一方不認賬,那就會讓行里人不齒,這個人也就別在古玩行裡待了。)

“劉四兒碧玉”的由來,紀念古玩行老前輩“劉宜軒”

民國時期北平琉璃廠

最後劉宜軒找到郭靜安合夥,請鄭瑞生出資,商量好是由劉宜軒負責經營,賺錢三人按股分紅。後來把這塊碧玉籽一開,確實是從來沒見過的特級和闐碧玉,一下子就發達了。劉宜軒從南小街搬到南河沿兒的一所大四合院起了個字號叫“大仁濟古玩店”,又在本司衚衕租一所房子,辦起玉器作坊來了。劉宜軒找到清代梁詩正編纂的《西清古鑑》,書中著錄清宮所藏古代銅器一千五百二十九件,皆摹繪其形制、款識。從書中選擇古代銅器之圖錄,並找來古銅器真物作樣版。要求玉工按圖錄和樣版繪出圖樣、下好料,精雕細琢,使商周青銅器再現為碧玉工藝品。其中仿乾隆作碧玉器大部分賣給了美國人和日本人,京津滬的收藏家也有人蒐集收藏的。從此,中國的和闐碧玉出現了一個新的等級分類:頂級的碧玉“劉四兒碧玉”。

“劉四兒碧玉”的由來,紀念古玩行老前輩“劉宜軒”

民國時期琉璃廠

而關於劉宜軒前輩的外號為何叫“劉四兒”,在這裡要寫一下,之前看到的資料都是:劉宜軒身材矮小,戴銀絲眼鏡,走路快不邁四方步,又加上他爹跟琉璃廠老古董商都熱,他在家排行老四,故而一開始行裡的前輩都稱呼他“小劉四兒”,後來都叫慣了,老的少的就都叫他“劉四兒”了。但這種說法恐怕不準確,因為工作原因,筆者家嚴與劉宜軒老前輩共事多年。家嚴對劉老前輩的知識與風度非常欽佩,劉老前輩和我父親也非常談得來,經常把以前的行裡舊事同我父親說起。而關於“劉四兒”這個名字的由來,劉老前輩自己是這樣說的。

“劉四兒碧玉”的由來,紀念古玩行老前輩“劉宜軒”

民國時期的古玩鋪

1921年,劉宜軒前輩租住在南小街的四合院,做洋莊生意。由於精通英、法兩國語言,而且古玩、文史知識豐富,給洋人作為購買中國古玩時候的翻譯非常受中國人、洋人的歡迎,對文物的複雜歷史及知識經常可以做到達、信、雅的翻譯。譬如他給布洽德翻譯“拱璧”和“諸葛鼓”給行里人留下深刻印象。當布洽德問他,拱璧在中國古代做什麼用?他雙手拱抱這塊璧,用英語回答說“是拱抱著的璧玉,中國古代天子祭天時拱抱躬身用的禮器。”並引申解釋說“中國人重視拱璧,漢語中用拱璧這詞比極珍貴之物,甓如布洽德先生生了兒子,很珍貴喜愛,中國人就會說,布先生生一子,視為拱璧。”布聽了哈哈大笑,說“我喜愛我的兒子,可不能總是抱著他,那就太累了!”翻譯諸葛鼓時,劉宜軒給布洽德講起《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祭瀘江的故事。說這鼓是一鼓兩用,打仗時擊鼓用它,駐軍埋鍋造飯時把它當鍋用,是諸葛亮的發明,這鼓是在雲南省發現運來的。布洽德聽後說“這鼓裡還有這麼多故事,中國的文物歷史故事多,美妙極了!”

所以洋人對劉宜軒非常佩服和尊敬,故稱他為“劉 sir”,“sir”在英文中有“先生、老師”之意。而這個“sir”同中文“四兒”同音,中國人聽到洋人這麼叫他,便也跟著這麼叫,最後就變成“劉四兒”了。劉宜軒知道後倒也不以為意,也懶得解釋,就隨大家叫了,到最後所有古玩行裡的人都只知道他老人家叫“劉四兒”了,不光本名知道的人不多,連這個名字怎麼來的都誤會了。

劉宜軒老前輩這一生,雖然幾起幾落,但處變不驚,真的是“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

“浮沉隨浪,只記今朝。”便是劉老前輩一生的寫照,在此,我用這篇文字來紀念這位古玩行裡的一代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