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江「宅改」改出農村新天地

本報記者 鍾海華

正是盛夏時節,從2015年開始的餘江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

根據中宣部統一安排,7月23日至28日,“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餘江。一個由中央主要媒體和省、市主要媒體記者組成的20多人的採訪團,活躍在鷹潭市餘江區的廣袤鄉村。餘江區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模式,以及盤活和利用農村資源、破解農村宅基地管理和村莊治理難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方面的亮點,給記者們帶來了強烈震撼。大家由衷地說:“餘江‘宅改’改出了農村一片新天地!”

一排排整齊的民宿掩映在樹陰下,寬闊的水泥路通到了每戶村民的家門口。利用村內空餘用地興建的廣場上,孩子們正蕩著鞦韆,笑聲隨著鞦韆盪出很遠很遠。看得出來,“宅改”給當地百姓帶來了諸多變化。

2015年3月,餘江被列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三年多來,餘江大力弘揚血防精神,緊緊依靠群眾,牢守改革底線,探索出一條完善鄉村治理、強化基層建設、提升執政能力、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子。

在中童鎮乘龍村中童組,64歲的童勝水老人笑著誇讚“宅改”政策好。他介紹,村裡相對落後,在“宅改”之前,道路狹窄,房屋建造沒有規劃,環境很差,鄰里之間還經常因為爭搶宅基地而鬧矛盾。但這一切,都因“宅改”而改變了。

“農民的事就得由農民辦。”這是所有參與“宅改”的幹部群眾共同的心聲。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對一戶一宅超面積的部分、一戶多宅、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農村佔用或使用宅基地實行有償使用;宅基地退出實行無償與有償相結合;對一些閒置廢棄的廁所、畜禽舍和倒塌的住房實行無償退出;符合建房條件的村民須以擇位競價方式取得宅基地……這些“宅改”的創新之舉和成功經驗,都凝聚著餘江廣大農民的集體智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基層黨組織以及村民事務理事會和鄉賢,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堡壘作用和示範帶頭作用。春濤鎮羅坪村黨支部書記趙建華,帶頭拆除自己家超出面積部分的房子;春濤鎮洋源村鄧家組理事會集體墊資28萬元,用以保證本村村民的宅基地有償退出;有著40多年黨齡的中童鎮坂上潘家村理事長潘良勝放棄在新疆的生意,帶領村民投入“宅改”當中;平定鄉藍田村宋家組的宋和紅捐資80萬元,用於建設村內基礎設施、休閒廣場……

餘江區國土資源局負責人聶榮華告訴記者,全區所有村小組已分五批全面開展“宅改”,其中城鎮規劃區外試點村小組908個,已驗收874個,佔試點數量的96%;城鎮規劃區內村小組97個,其中41個開展“宅改”。截至6月底,全區共退出宅基地32491宗4537畝,滿足了未來15年左右農民建房用地需求。

當然,這還只是餘江“宅改”的“表層”成效。

三年來,餘江以“宅改”試點為契機,大力促進農業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標準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村莊面貌靚麗化、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治理規範化“六化”建設。記者清晰地發現,此舉帶來了農村環境改善、農村風氣轉變、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強化、幹群關係融洽、農民集體意識迴歸等一系列更深層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