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来源:杨博士说车(ID:yangboshi896),知行合一,了如指掌!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日前一篇演说引发网上热评。

刘亚东表示,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是常识,不是问题。

可是国内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成为“世界第一”,说得有鼻子有眼,而中国实际上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很多人赞扬他“敢说真话”,称赞其演讲“振聋发聩”。

这波反思是中美贸易战、特别是美国用停止供货对中兴通讯“一剑封喉”触发的。前一段时间舆论场上“厉害了我的国”的骄傲感比较突出,而中兴事件之后,互联网上又充满了“中国都不行”的沮丧感。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心态何必如此“反复”呢?向前发展是大趋势,同时我们需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杨博士说车”公众号于6月14日发送了一篇原创文章:“一夜回到解放前?中美贸易战,没有这些技术,我们连车都造不出来?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随后,遭遇删帖。其实文章旨在告诉大家正视这种”差距“,如果我们连正视”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何来进步呢?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

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但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拍得很好。但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太稀缺了。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什么剃头匠,泥瓦匠,小炉匠,就连很多教师也自嘲,管自己叫教书匠……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

在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的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里,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你会他们都是工人,但其实他们都是工程师!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

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

但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上个月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

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更加踏实地一步步向前,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再说起”厉害了我的国“,我们每个人也会更有自信。

欢迎关注“杨博士说车”微信公众平台,FM896《杨博士说车》,FM1018《杨博士说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