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懂得的愛~離別

從第一聲啼哭來到世間,感受到了母子分離的偉大。那年我0歲,母親25歲。

中國人才懂得的愛~離別

三歲了,有了妹妹,那個年代父母對於工作認真的態度讓如今的人感到慚愧。由於太忙於工作了,我被安排與同院孤苦伶仃的奶奶一起生活。那年奶奶66歲。一日三餐成了和父母團聚的幸福時刻,分別時母親眼角經常掛著無奈的淚水。

中國人才懂得的愛~離別

上學了,改革開放了,父母更忙了,只有奶奶風雨無阻把院子裡的孫男娣女一個個迎來送往在學校和家之間的斜徑衚衕口。又在改革的春風口親歷了大家變小家,小家四散飛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同時也扯裂了孩子們仍然是懵懂無知卻純真無邪的情感。銷聲匿跡卻又無所不在的思念瀰漫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年代。子欲孝而親 不待,奶奶沒有等到子女有能力讓她老人家過更好的生活時就含淚撒手人寰了,那年奶奶88歲。

中國人才懂得的愛~離別

後來我們都有了各自的家,各自的無奈,記得孩子上幼稚園的第一天,孩子一邊流淚且不情願,一邊堅強的向裡走,心碎的同時感受到喜悅的成長。在看到分開一天後喜極而泣的相擁,又感受到滿滿的幸福,卻沒有感受到這一刻,是孩子漸漸地離開我們的開始。那一年我30孩子4歲。

中國人才懂得的愛~離別

漸漸的聯繫越來越少了,我們都在改革的洪流中默默地奉獻著自己微薄之力,傳承著血脈相連的家風。雖然我們的努力總也攆不上飛漲的房價,但腳下的熱土承載著不變的歡樂和祈禱。雖然我們的傳承沒有驚天動地的告白,但深入骨髓的是父母親人孜孜不倦的教誨。在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說學習雞飛狗跳的連哄帶騙加棍棒中終於盼來了高考。高考的榮光還沒褪去,走出家鄉給孩子一段優質教育資源的小慶幸還沒消失,卻不得不面對漸行漸遠漸無書可陪讀,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是單行車一去不復返的現實。回頭看,孩子在身邊的日子,其實都是幸運且珍貴的。那一年,我44孩子18歲。

中國人才懂得的愛~離別

如今,這個尷尬的年齡,談愛已老,談死太早!我們都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多年的打拼,在喧囂的鬧市如今都有了自己家的座標,車的伴侶,父母安康,妻賢子孝。心飛的很高,也飛的很累,但從不肯停下了休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已不在年輕,沒有太多的光陰留給我們揮霍。很多事情,錯過了就一輩子錯過了。生命不會因為退縮而變色,但我們盡力做生活的積極者。兒時的歡樂伴隨十之八九不如意的生活而羈絆不前,好多心裡話因為貧困交加而無可奈何的淪陷了。現在到了應該做些有意義事情的時候了。我們日子好了,可我們沒有忘記,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疾患還是災難,血濃於水,團結才有力量去抵擋或者分享。活著的,一起琢磨琢磨發展的事情。吃水不忘挖井人,死去的,讓他們相依相伴,和福安居,特別是英雄或者功臣,讓他名傳千古,心暢路寬。此時的我們即是中年的尾聲,又是人生新的起點。青春不是年輪,我們還年輕。

爭取在百歲的路上和二十歲的青年賽跑。

中國人才懂得的愛~離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