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的普洱茶跌宕小史

芳村的普洱茶跌宕小史

2004年芳村茶葉市場進入了繁榮期,除了與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茶葉的需求迅速增長有關,我想或許也和三個字有關——普洱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整個芳村片區有茶葉商鋪10000家左右,主營普洱茶的佔60%左右,而涉及普洱茶交易的商家幾乎達到99%,即使是經營茶具、紫砂壺的商家,他們的倉庫裡也會存著為數不少的普洱茶。這些年在芳村流行一句話——不做普洱茶的是白痴!“芳村”、“普洱茶”,成為了兩個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詞。也許芳村市場裡的一隻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起全國普洱茶市場的一場海嘯,比如2007年那陣狂潮,無論是潮起時還是潮落處,那雙帶來“蝴蝶效應”的翅膀都在芳村。

芳村的普洱茶跌宕小史

要知道,本世紀以前,芳村還是鐵觀音、烏龍茶的天下,福建人在那些年月裡可謂佔盡風光。直到1995年鄧時海先生出版了《普洱茶》一書,直到1997年香港迴歸,粵港交流更加便捷、頻繁,港臺茶人把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概念帶進了芳村,並很快深入人心。賣茶葉最操心的就是保鮮問題,綠茶、紅茶、烏龍茶,如果當年賣不掉,要麼就廢了,要麼就得低價處理。可是普洱茶卻恰恰相反,新茶賣不掉,放上幾年還會轉化,價格還會翻倍,而且那個時候普洱茶還便宜至極,新茶少則幾塊錢,多不過幾十塊一公斤。商人總是趨利的,這等好事如何能放過?九十年代末開始,芳村的茶商開始四處尋找普洱茶,市場裡找不到就通過老茶棉紙上的地址尋到雲南的茶廠,2004年以前雲南的幾家老牌普洱茶生產廠家如勐海茶廠、下關茶廠都是瀕臨破產的國有企業,芳村的茶商在這個時間段向雲南的茶廠定製了無數的普洱茶,用料和包裝都是五花八門,因此,這個時段的普洱茶也是“包裝考據派”們最難鑑定年份的茶。

芳村的普洱茶跌宕小史

市場從來都是以利益為導向,並時常伴隨著盲目跟風。普洱茶的投資回報比擺在那裡,哪個商人不動心?越來越多的茶商進入普洱茶,哪怕是2005年發生了“豬圈事件”,也不曾真正打擊普洱茶上揚的勢頭,多少茶商放下經營了多年的茶類,紛紛湧入普洱大軍,或研究、或收料、或囤茶、或炒作,到2007年春節過後,最瘋狂的時候,整個芳村連搬運工、掃地大嬸、小吃店老闆、茶水小妹全都在倒騰著普洱茶。市場裡車水馬龍,不寬的路面時常塞車。那時芳村常常有這樣的情景:某人(來歷不明),開著小貨車,提著大把現金,一家一家的檔口挨個進去掃貨,但凡有普洱茶,尤其是大益茶,二話不說,現金收走,而這個時候,賣家則會盡力捂著不賣,因為也許一天後甚至幾個小時後就會漲價。

市場這樣的癲狂狀態維持到2007年4月就開始下跌了,以大益為首,4月20日7542從最高價2.3萬元/件一天跌到1.7萬~1.8萬元/件, 5月20日由1.6萬元/件跳水到1.1萬元/件,接下來很快跌破萬元大關,整個普洱茶市場也全線崩盤。這場狂潮令芳村無數茶商受到重創,甚至是血本無歸,徹底退市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它也是鍊金石,那些眼光獨到、出手及時的茶商卻在這期間淬鍊了實力,那些在低位抄底、撿漏的茶商現在還會時常偷笑呢。

芳村的普洱茶跌宕小史

幾年時間,普洱茶行業進行了重新洗牌,市場也迴歸理性,雖然偶爾也有小範圍的炒作,如今年對大益“龍印”的炒作,但市場總體平穩。經過幾天的觀察,雖然大部分檔口客流量不多,但是不少茶商已經轉戰電商渠道,進行網絡銷售,幾乎所有的快遞和物流公司都在芳村設了收件網點,炎炎夏日裡,最忙碌的可能就是快遞員了。

除此之外,這陣狂潮更奠定了普洱茶在廣東的消費基礎,刨去炒作的成分,普洱茶的健康價值和生態價值及可賞玩性仍然是被消費者認可的。現在整個廣東地區的茶葉消耗量普洱茶佔到60%以上,所以,芳村市場裡普洱茶的主流地位不變,而當年風光無限的福建茶,其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已經所剩不多了,大部分掛著專營鐵觀音的商鋪,也會有普洱茶的專櫃。現在廣東茶客對普洱茶的品鑑能力很高,對優質普洱茶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能留在市場的茶商大多願意用心做茶,樹立品牌,這是市場良性發展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