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实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实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中国古代的刑罚中有“灭九族”一说,这种刑罚可以说是野蛮至极,但偏偏更有甚者,有人竟然被灭了十族。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方孝孺。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和燕王朱棣之间,爆发了历时4年的皇位争夺战。1402年6月13日,燕王朱棣的军队攻入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之后,众多建文朝大臣纷纷向燕王投降。建文帝宠臣方孝孺却拒不迎降,燕王召他前去,他闭门不出;朱棣命令将他从家里拖出来,他身着丧服,当庭号哭不止。朱让方孝孺的学生劝说他,他破口大骂。朱棣考虑到方孝孺在读书人中的影响力,将他关进监狱,继续派人劝说。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实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6月17日,燕王举行登基典礼,照例要有人写劝进表,众大臣都说:此事非方孝孺莫属。于是燕王再一次召方孝孺出狱,谁知方孝孺一见朱棣就放声痛哭。朱棣只好安抚方孝孺,塞给他一支笔,说这个诏书除了你没人有资格写。结果,方孝孺奋笔疾书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之后,把笔扔到一旁,边哭边骂,说大不了就是一死,诏书是不能写的。被惹恼的朱棣威胁他说:“你就不考虑到你的九族了吗?”方孝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就算灭我十族我也不怕。”于是,方孝孺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他的朋友学生也被当作一族,和其他九族加起来,一共抓了873人,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个杀掉,最后,方孝孺也在午门被凌迟处死。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实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从那以后,对方孝孺的评价一直充满争议。有人说方孝孺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气节,也有人说方孝孺的做法不值得。小编要说,方孝孺实乃古往今来罕见的伪君子,一个沽名钓誉之徒!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实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建文帝和朱棣的皇位争夺战不过是明朝王室之间的内斗,不存在民族大义的问题,所以所谓的“气节”也无从谈起。有人说“忠臣不事二主”,投降了新皇帝就失了骨气。好吧,如果你真的是建文帝的死忠粉的话,真的有骨气的话,大可以选择殉节呀!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或三尺白绫,或一杯毒酒就解决了。这些方孝孺都不缺,缺的是赴死的勇气,他还需要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实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方孝孺自以为在天下读书人中的影响力巨大,便将此作为对抗朱棣的资本,料定朱棣不敢杀他,所以面对朱棣的一次次的劝降,一次次的跳脚大骂。或许他真的不怕死,可是你自己死便死了,为什么还要连累别人呢?受到连累的八百多人,特别是这些人的被杀,根本就是方孝孺图一时嘴巴痛快造成的。他本以为又可以在史书上记上浓重的一笔,但没想到这一笔是用八百人的鲜血写就的。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实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朱棣本来也并不想杀掉方孝孺,更没有灭族的想法,只是想让方孝孺为他效力罢了,直到被方孝孺骂得气急败坏才痛下杀手。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竟然自己提出“灭十族”的说法,让其他人为自己的所谓“气节”付出生命代价。如果方孝孺不是由着性子去激怒明成祖,这场惨剧有可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会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不至于闹出一个空前的“灭十族”来。将自己的道德标准凌驾于别人的生命之上,拿别人的生命当儿戏,实在是大错特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