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時期 築壩蓄水 水淹楚軍

相傳,龍且與項羽算是情同兄弟的發小,儘管這一點還沒有被佐證,但龍且在項羽心中的地位絕對是無可替代的。

楚漢時期 築壩蓄水 水淹楚軍

在楚漢僵持的關鍵時候,抽調二十萬兵力給龍且絕不是下個軍令那麼簡單,若不是對龍且有足夠的信心,項羽也絕不敢在這時下這樣的決定,讓自己身處險境。

已是入了冬的十一月,難免總讓人感受到一絲肅殺之氣,然而龍且似乎並沒有感受到什麼壓力,大敗英布的他,依舊自信滿滿,在他看來,韓信並不是敵人,而是他軍事生涯中又一枚閃耀的軍功章。

然而兵聖孫子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龍且的謀士看來,如果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取得勝利則最好不過,於是便向龍且諫言道:“將軍,我們不如高築壁壘暫避不戰,請齊王聯絡其他失陷的城邑,只要策反了齊地的城池,到時漢軍必定是四面楚歌,一旦漢軍失去了糧草供給,必敗無疑!”

對於這個看似如此完美的方案,龍且卻不以為然:沒打就贏了多沒意思?!更不能建立功績,豈不是白跑一趟?

決意手下見真章的龍且,終究還是選擇前往濰水西岸佈陣對抗韓信。

就在龍且帶兵北上與齊王會師之時,韓信早已命人連夜在濰水河畔設下了一份大禮,坐等龍且來收,這份大禮叫做:囊沙決水。

在龍且到達濰水東岸的前一夜,韓信命人連夜趕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沙土,投堵在了河道的上游,使得濰水一時斷流。

翌日清晨,得到楚軍已在河對岸列兵佈陣的消息後,韓信一聲令下帶領著漢軍渡過已經斷流的濰水,主動對楚軍發起了進攻。見漢軍來襲,龍且眼神一亮,冷笑一聲:來得正好,正等你們呢!

憑藉著在兵力上的優勢,齊楚聯軍不出意外地佔據了上風,逼得韓信向濰水方向逐步退敗。見韓信有了退意,龍且大喜,命人趁勝追擊,跨過濰水,攻佔漢軍大營。興致昂揚的龍且索性身先士卒,尾隨退卻的漢軍渡過了濰水,而正當龍且身後的大半聯軍主力行至濰水河中心時,眾人忽然聽得從濰水上游傳來了巨大的水聲,還沒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河道中的齊楚聯軍眨眼之間便被積蓄了一整夜的大水衝了個人仰馬翻……

楚漢時期 築壩蓄水 水淹楚軍

驚濤拍岸,呼聲四起,大水席捲著一批批士卒順著河道急流而去,龍且徹底被眼前的景象弄得是目瞪口呆。

就在此時,佯裝撤退的漢軍又重新殺了回來,將順利渡河的龍且等人死死地圍困在了濰水東岸。前有敵軍,後無援兵,混亂不堪的聯軍已然沒有了絲毫反抗和掙扎的餘地……

彷彿戰鬥還沒開始,濰水之戰便以主帥被殺、副將被俘漸漸落下了帷幕,整個過程真是神乎其技!

楚漢時期 築壩蓄水 水淹楚軍

龍且死,齊國敗,齊地最終還是落在了韓信手中,楚漢相持的天平已然偏向了劉邦一方。對於楚軍此次的兵敗,歷史上多將其歸咎於龍且沒有聽從謀士的建議,而是選擇了疾攻,有貪功冒進之嫌。

作為項羽手下的第一猛將,老大如此勇武,自己也不能落後,要說龍且不圖軍功那絕對是不現實的。畢竟當初追隨項羽滅秦的功臣們都成為了一方諸侯,等自己功勞足夠了是不是也可以請求項羽封個諸侯王來噹噹?如此建功立業也算是情理之中,但這難道就是龍且作此決斷的主要原因嗎?並不見得。

我們之前說過,滎陽戰場上的楚漢兩軍還在對峙,項羽為什麼寧可主戰場吃緊也要分出兵力給龍且呢?為的就是儘快爭取到齊國,給漢軍施壓從而打破僵局。那麼,此時是讓項羽在滎陽坐等龍且建造壁壘、一步步策反齊國的時候嗎?況且二十萬楚軍,並不是一個小數目,拖延時間最後的結果就是糧草吃緊,多耽誤一天,楚軍的壓力就大一分。

由此看來,疾攻才是唯一妥善的決策。而此前龍且說:“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此處的“功”更多的是指“拿下齊國”而非個人的軍功了,只有攻下齊國,項羽才能在滎陽戰場上獲得主動權。

既然疾攻的戰略並無不妥,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楚軍的潰敗呢?

兩個字:輕敵。

如今的韓信,早已不是初到劉邦帳下的那個無名之輩。從暗度陳倉到背水列陣再到拔旗易幟……韓信已經有了足夠耀眼的履歷,而龍且卻過於相信自己的作戰之“猛”,忽略了韓信的用兵之“詭”。

而今,龍且終於親眼見到了傳說中的韓信,奈何卻是自己親手成就了他神乎其技的用兵之法,著實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