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人至“践”则无敌

早起慢跑半小时,听樊登读书会的《金字塔原理》

在马桶上看了得到APP商学院的专栏,分享朋友圈感觉充实满满

上班路上半小时喜马拉雅,马东的好好说话讲的通俗易懂,自己背诵下了要点

But

我们在网上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对看过的课程如数家珍,特别是近年来,自媒体火的一塌糊涂,在线课程上的大牛演讲碾压无数小白菜,知识焦虑了多少在职场上的青年,吃饭可以快餐,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却需要细嚼慢咽。但面对庞杂的知识信息,细嚼慢咽和更高效率的学习从来不是矛盾的。

陈方毕业就到了北京,做起了北漂,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2年时间内就做了运营部的经理,他不是标准的名校生,接下来也没有他苦学的故事,别人问到他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他笑眯眯的说“学习学习再学习”。听到他的回答,像个标准答案,“不就是学习么?!用得着说三遍吗”。陈方又重说了一遍,学习学习再学习。他补充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方法,先学会怎么学习,再去学习。

学会学习再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践行”。到底怎么“践”呢?

“为什么”是问题解决的眼睛

陈方毕业后接触互联网运营,什么都不懂,而且是一家创业公司,没有人带,他拿了一张A4纸,写下公司各部门同事的名字和职务,了解公司每一个人在业务中的角色。陈方设想假如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该向谁寻求解决。他细心的观察思考,他经常会问自己,公司品牌的slogan体现了业务的什么优势?背后的策略是什么?他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再向领导反馈,检验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

在线上发起一个活动,活动主题他会起不同的文案主题,进行测试,看哪个主题更能吸引流量?证明更有效的主题。线下的落地页为什么转化较少?在互动和美术上可不可以更优化些?我们有时候都有一个路径依赖,之前成功的方法会一用再用,不思考在不同的条件下方法是不同的。局长记得,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要善于问“为什么”,洞察手边周围的事,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职场上,人至“践”则无敌

“用”在自己身上

学会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不要让他有时间生锈。陈方在网上学会了2X2矩阵分析问题法,就在月末的竞争品牌讨论分析会上,利用2X2矩阵分析了竞品线上线下的策略。在自学网上自学PS,制作了宣传海报。在英语APP上报了口语课程,一到周末就到街头找老外对话交谈。陈方无时不刻不在将自己学到的东西用起来,思考能否用自己学到的方法改进自己手边所做的事情。

知识是不能占有的,人人都可能获得。而技能是可以占有的,因为你能做他不能做,他能做,你能做得更好。当我们在喜马拉雅,在线课程上、得到上得到知识的时候,如果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就会“失去”。就像罗辑思维罗振宇说的,要让知识透过自己长在自己身上。

职场上,人至“践”则无敌

“联系”让知识有结构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给毛泽东说,学习在于“先博而后渊”,也就是说学习多学科知识,开阔视野,多视角看待问题。在不同渠道上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到的知识,善于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的大脑就会连接更多的神经突触,激发更多的创意。《穷查理宝典》的作者查理·芒格涉猎经济、历史、生物、物理等多学科知识,他并没有把这些知识孤立起来,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构建思维模型,区分不同思维模型的使用条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陈方平时关注了上百个公众号,每天都会浏览很多文章,虽然不同的公号定位不同,他都会联系不同文章的相似的写法和推广方法,有什么可以利用的点。将问题归为几类,每一类都连接更多的知识,越积累越多,就会产生复利效应。当每一类的问题下积累的足够多,再和其他问题下的知识联系,所谓“旧元素新组合”,不同的问题再联系后产生更多的创意,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职场上,人至“践”则无敌

总结

践行的方法:

多问“为什么”,发现问题本质;

思考学到的能否“用”到自己身上,形成长在自己身上的技能;

“联系”不同的知识,形成结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