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神,也請你給中國「創新癌」開點藥吧!

Limit君一直在觀察《我不是藥神》電影相關的新聞評論,終於還是忍不住要寫點什麼。我一直在思考,仿製藥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民生問題,更是

中國現階段創新體制的問題。

文章開頭,我們先來看個和熱門電影《我不是藥神》相關的例子。在中國抗癌藥物領域的專利數據中,有一個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驚人,這引起了Limit君的好奇。

於是仔細看了一下他們的專利,全部52件授權專利權利要求都只有一個,且極為簡單,只涉及LycojaponicuminB、LycojaponicuminA、LycojaponicuminC結構,且該每個權利要求只保護該結構,結構式都是一模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主題是將該結構應用在製備各種類型癌症的抗癌藥物中。

52個專利都是在2015年獲得授權,且都做了轉移(應該是賣掉了)。Limit君非該領域技術人員,不知道該技術是不是真的有價值,但是就買他們的專利看,似乎有點蹊蹺,一個抗癌藥的受讓人居然有電子公司、建材公司、工業研究院,甚至是管理公司,讓人捉摸不透。

一個行業內的常見場景浮現出來,這不就是專利證書交易嘛!說的高端一點的,會把這個事情往專利運營上靠,但是,其根本出發點就是拿到授權證書後,賣給需要評職稱、做高薪企業、項目結題等需求方。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現在技術創新被賦能太多,這麼多政策利好捆綁,這麼多資本束縛,導致專利價值體系的扭曲

不可想象,現在很多企業做專利,首先會問有沒有錢賺。這個錢是什麼錢?是政府補貼的錢。政策引導無可厚非,但是企業利用的方向對不對,執行的怎麼樣?

國外也有補貼,也有政策,如何考評執行力度?例如做個專利導航,企業連數據庫賬號都沒有,有賬號也不一定在用。企業環保治理還有人盯著,技術創新不會有人盯著你,是企業你自己的事,是關乎你生死存亡的事。

創新是需要環境的。回想一下深陷新聞熱點的中興事件,其折射出來的問題是什麼?中興的專利也不少,工作做的也很規範,甚至國內翹楚,為什麼還是被掐住了脖子?我們的企業創新很少融入產業鏈的協同,整體調研摸牌,形成統一的戰略規劃,做活行業一盤棋。

獨木難成林,美國要是搞一個301或337調查,行業協會、企業是主推手,中國有幾個拿得出手的行業協會?有幾個做得好的生態聯盟?如果都是各自為戰,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形成合力,必然會被絞殺。

小米上市酷派舉槍,共享充電寶還沒賺到錢,就已經窩裡鬥,死傷一片。現在流行什麼?新概念,新模式出來,幾家寡頭拼了命做死其他家,留下一個獨苗成為互聯網寡頭的牽線木偶。

中國的企業家們有沒有全盤考慮這樣的玩法付出的代價?浪費多少資源?共享單車滿地屍體,寡頭們有沒有出來收拾戰場?這些戰爭最後是誰來買單?無非就是老百姓,實體業,以及國內有限的資源,綠色出行,反而變成了資源浪費。

企業創新機制的需要穩步的,有計劃的進行,如果任由資本市場讓其野蠻生長,必將是一場雷陣雨,風起雲卷,電閃雷鳴,最後創新的雨點砸向地面,冒一個泡就消失了。

創新型企業應當是以技術研發作為核心驅動力的。每當一個新技術出現的時候,應當形成一個長遠的科學的規劃,並且能夠堅決的執行下去。還以共享車為例,如果有一個技術發展綱要,讓企業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車輛本身的改進,投放到停放問題的解決,投放到物聯網的平滑過渡,投放到大數據的處理應用中。

創新環境還是過於浮躁。有人說,新創企業也是要為了生存,沒有市場行為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何談創新?提出這樣疑問的企業,從骨子裡就不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的,從本質上沒有創造力,沒有造血功能,活著也只是一具屍體,活該變成資本的玩物。

什麼是技術創新?我們來看看ofo,以互聯網創新型企業作為標籤的企業,目前公開的就幾十件專利,他們的技術創新在哪?模式的創新沒有技術創新做支撐,能夠走多遠就不由自己控制了。

如果企業重視研發投入,形成強有力的無形資產,資本自然會青睞。日本美國的企業為什麼能夠存活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無論資本市場怎麼變化,企業立身之本在於技術,終究還是會存活下來。

真正技術創新的企業需要得到尊重,創新成果需要得到保護。政府鼓勵創新,現在更重視創新成果的保護。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一方面設置了核心技術壁壘,與此同時還能夠在一定利益分配下,建立與同行協同發展,而不是每天為了市場佔有率,為了第幾輪融資而焦頭爛額。

中興事件引發多少唏噓,但是我們的電子通信行業的協同發展,其實已經算是做的不錯了,企業家、企業都在努力形成合力,但是為什麼還有人翻出來聯想5G事件來相互攻擊?我們給與我們自己民族的企業多大的支持?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知識產權領域。現在國家開始重視知識產權,重視技術的價值,加大了專利侵權的懲罰力度,於是有人就扛著專利保護的大旗到處奔走相告專利訴訟維權的時代到來了!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有點是本末倒置。國家重視專利的市場價值,加大法律的威懾力,是要倒逼企業從創業源頭開始樹立知識產權意識,做好知識產權規劃,按照正常的遊戲規則參與市場競爭,而不是之前粗狂型的,拿來就抄,抄完就做,做了就賣。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更是需要長期培養。現在說保護意識,已經不是簡簡單單說申請幾個專利這麼簡單,而是需要讓企業瞭解行業知識產權現狀,挖掘企業技術優勢,制定中長期保護策略,構建專利的變現及運營機制,形成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無形資產價值體系。

如果創新型企業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奔馳在創新之路上的汽車,國家給與的是創新高速路,知識產權是防護欄,專利權是行車道,大家只有按照交通規則,才能夠以最快的速度一起前行,如果發生交通事故,不僅自己車毀人亡,也會導致交通癱瘓。

中美貿易戰一次次的把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推到風口浪尖上,我們也是該警醒了,好好給我們的創新體制做個體檢。

很多老闆喜歡在公司放個關公像,因為他義薄雲天。現在我們面對創新癌,可不可以也學學關公的刮骨療傷呢?

作者丨Limi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