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圈里经常看到宝妈们问幼儿园升一年级了要读什么书?

却很少问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

数学学习真不要准备什么吗?当然不是!

先看看一年级的孩子到底学些什么?

先看某APP给出的幼升小测试题。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这手指头不够用呀?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确定这是幼升小的测试题吗?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我先去买两块烧饼。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本来我是知道的,这么一问,咦……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这个总算会了,7+2=9.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这个是数学还是科学?

怎么样?各位宝妈是不是感觉自己得重上一年级了?

的确难。

难在有深度—幼儿园就直接跳过10以内的数了,烙饼题出在二年级都嫌过分;

难在有广度—不仅有数学的内容,还有科学的成分。

这是不是一年级将要学习的内容呢?我们还是来看教材吧!(以苏教版为例)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苏教版教材第一册目录

看起来内容并不是很多,只有十个单元。数学老师看教材会分成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这太专业!

家长看教材,只需要看一些大的方面。大多数家长不看教材也知道,要学"计算",对,这的确是小学低年级占比最大的内容。还要学"认数"、还有"位置",要学会"分类",当然有"图形",好像没看到"统计"么,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没放,其他版本有。咦,好像没有看到我们小时候最头疼的应用题么?应用题有,都和计算放在一块了!

有了个大概,接下来就要和大家说一说前五个单元的知识点学习要做些什么准备了。

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1. "数一数"的准备。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我们家孩子早就认识数了,比如知道21路车,会按5楼的电梯,会数到200了。对,这的确是认识了"21",也认识了"5"。这种认识和数学上的认识不太一样。未经系统的学习,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反复积累,只能说孩子记住了这个数,或是掌握了这个技能。比如家住5楼,他按电梯上的"5",他只是把到家与按数字"5"这两个信息建立了联系,并不能说他完全理解了5的含义。

为什么要做"认数"的准备,先看一个现象。

小学一年级在计算加法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小朋友要掰手指,而且在掰手指的过程中一定要接触到东西。有时是靠着脸,有时是顶着鼻子,有时用嘴舔手指……。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因为别的小孩子不用,所以显得有点不一样。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就是在认数的各个阶段目标没有达成。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为什么是正常的?虽然你的孩子没有这个动作,但其实他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可能在前面就经历了,且过程很短。

小孩子认数一般要经历四个过程: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等四个发展阶段。这样说,可能有点学术化。"口头数数"大家都能理解,家长带着孩子"一、二、三……"(注意不是1、2、3)这样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都会从头开始数给你听;"给物数数"也经常做,比如拿出4颗糖,让孩子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数的方式一个一个地数,而有的孩子则是一下子报出是几。后一种孩子已从"挨个计数"过渡到"按群计数"了,这是思维水平的不同。大多数幼儿对5以内的数能做到"按群计数",那么其余的少部分同学就要加油了。"按数取物"也很好理解,但取的方式也有不同,相信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取的主要方式了。有了以上阶段过程的学习,孩子基本具备了数的概念,注意这个时候并不是与"数字"建立联系,只是和语音建立联系,也就是五颗糖是和"wu"相联系的,而不是和"5"等同起来。

重点来了!作为家长和宝宝,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 会数数。这个不难,家长平时都能做到,三年幼儿园的学习生涯也能学会。

· 会一个一个地数。不是像上面那样小和尚念经了,而是要眼睛看着并且指着一个一个数,家里买了3个西瓜,问一问有几个?一家几口出门旅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等等。

· 会一下子报出有几个。会熟练一个一个数之后,桌上放了5个苹果,问他有几个?不能总是让他一个一个地数,这是同一思维水平的重复!要学会不指着数,学会放在心里数。一段时间之后,自然而然地会按群计数了。

家长不要急于教孩子认数字,写数字,枯燥无趣,很多孩子的手指也不具备握笔的能力。进入一年级前要积累各种各样实物感知,而不是抽象体会。感性经验多了之后,进入一年级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至于把口中的数抽象成数字符号,怎么书写等等内容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吧。

2. "比一比"的准备。

"比一比"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家长们都认为这个比较简单,的确是这样。一般比较方法是,比较物体一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轻重时,要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但如果数学仅仅是这样,那就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了,因为教材在编排时还需要学生比较多个物体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采用一些灵活有比较策略,这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讲,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要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会!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这是做天平,还是搞平衡?

继续划重点。家长在入学前要和宝宝一起准备些什么?

· 生活中遇到细长类的物品时,和他一起去比一比长短。经常让孩子拿尺、绳去和别的物体相比较,然后告诉你比较的结果。

· 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公园玩时,可以比一比身高。

· 关于比轻重,可以在家里做一个简易天平,注意不是像上图一样始终把它摆平哟。另外,就是经常让孩子捧一捧、拎一拎、掂一掂,比如到水果店里去让孩子挑水果,超市出来让孩子拎袋子,这些都是比较好的体验活动,不要怕孩子累着,并不是纸上的学习才是学习,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学习,比纸上得来的更深刻。

3. "分一分"的准备。

"分一分"是在一年级入学后让学生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熟悉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是按一定的标准。标准有哪些?按"形状"、"大小"是标准,按"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和"天上飞的"也是标准。同样一些物体标准不同,分的方法也不同。

入学前的准备重点是什么——积累日常生活中给物品分类的经验。

· 常玩各种玩具。如汽车、轮船、飞机、皮球和积木等,在家里有事没事让他摸一摸、说一说,模拟一下实际存在的样子。

· 认识各种动物。这个好办,抽空带孩子去一下动物园,一天下来能认识不少,而且印象深刻,避免只认得动物图的现象。没空去动物园,乡下多跑几趟,效果也是一样的。

· 有意识地带孩子观察一些特征明显的事物。散步时看看树叶形状,观察花的颜色,区分超市里杯子的制作材料等,都是非常好的活动。

· 尽可能带孩子多乘坐一些交通工具。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给孩子不同行程体验,远比在家看光头强要好得多。

· 坚持让孩子整理自己的物品。这个是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孩子玩了东西,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归纳、自己收拾,家长切不可全盘代替,代替的越多,孩子体验的越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你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4. "认位置"的准备

"认位置"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和左右等位置关系。依据我的教学经验,最难的是辨认左右方位,其他位置相对比较容易。

要做的学前准备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表达和应用!以下一些做法可作参考:

· 尽早自己吃饭,知道右手拿勺,左手端碗(左撇子忽略)。

· 走在马路上,即时提醒靠右走,观察同向行人车辆行走方向,区分正确的和错误的走向。

· 在家里时常用方位词引导孩子拿东西。比如:小明(又是小明),把你右手边的苹果递给妈妈。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谁走错了呢?

需要给各位宝妈说明,为了避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避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教材只是要求学生把自己作为判断的主体。什么意思呢?就是左右关系只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左右手为标准说明相关情境中的物体哪个在哪个的左历,哪个在哪个的右边。呵呵,这样是轻松了不少,以前这个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的,学得头里精昏。

5. "10以内数的认识"的准备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重点是数的含义、写数和大小比较。说实话,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老师干的活,家长做好前面几个章节的准备,已经非常到位了。如果要做点准备的话,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让小手指更有力量。书写要用到手指,可很多孩子因为家中"瓶倒都不扶",所以手指都缺乏锻炼,造成抓不住、握不紧,不能做到收放自如。

· 让小手指更灵活。儿童的思维在指尖。让孩子多用手指,玩魔方、分筷子、拨珠子都是训练灵活性的方法。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小手指动起来。

· 让小手指更精准。可以让孩子多练习涂色,要涂的均匀,边缘清晰。也可让孩子用直尺画线,你别小看这个动作,很多孩子一学期下来还做不好,手和尺不协调,画得不精准。

要升一年级了,这个暑假数学学习要准备什么?再不看就来不及了!

让你的孩子试试,看看直不直?

总的说来,家长要让孩子积累感性经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我见过很多开始学习时能够领先的孩子,因为他们先学了。但半学期下来,很多孩子都不及那些有着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和丰富的经验的孩子。我们一起努力吧!

欢迎你的关注,转发之后下期将会奉上一年级上册后面五个单元的学习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