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唐代虞世南有诗云: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咏的是蝉,可以合理地推测为今天本文的主角:黑蚱蝉。

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黑蚱蝉,又名红脉熊蝉。为毛有这么奇怪的名字?我猜红脉系指翅脉红色或橙红色,熊字则形容其傻大黑粗,就像蝉中黑风怪。虞世南在诗中将其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之士,但实际上黑蚱蝉不仅“貌寝”,而且一生穷极无聊, 始终没有脱离低级趣味......

蚱蝉的卵期就有足足十个月,孵化后深入地下,在暗无天日的环境里靠吸吮植物根茎汁液为生,几年功夫如黑驹过隙。后择一良辰吉日钻出地面,羽化脱壳,变为成虫。再然后雄蝉整日里引吭高歌撩妹,勾搭配对之后,雌蝉产卵,卒。如是往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剩下一二分是特别不如意,蝉生亦然,寿终正寝绝非易事。地下时期可能相对安全,但甫一露面,风险立至。如上图,刚刚羽化的蟪蛄遭到了蚰蜒的无情劫杀。就算躲过了天敌,也有可能落入人类之魔爪,因为蚱蝉能吃啊!

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最好吃的时候当然是若虫阶段,养精蓄锐N年(一般也就三五年),正是膘肥体壮之时。此处插播一个知识点:昆虫都是变态的,有全变态,也有不完全变态全变态的昆虫,其幼体叫做“幼虫”;不完全变态的陆生昆虫幼体则为“若虫”,不化蛹,故蝉蛹一词系误用。

蚱蝉若虫一般会在雨后的傍晚直至深夜、凌晨时分出现,此时土地较为松软,易于掘土作业。小树林中会有影影绰绰的人,手拿家用电器(手电筒),眼似铜铃,孜孜不倦地寻找猎物......这事儿我小时候没少干,但印象中收获一般不多,一趟能弄个三五个就算不错。直至我在胶南某部工作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俯拾皆是”。太多了,多到捉不胜捉。

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这东西通常被称为“知了猴”,我的家乡也叫它“姐撩龟儿”(音),我的祖籍地则呼为“爬叉(读作轻声)”,现在饭店里则美其名曰“金蝉”或“金蝉子”。因此物多以油煎或炸入馔,煎后色泽略呈金黄,故名。当然,在炮制之前,须用盐水浸泡,待其吐尽黑水且腌制入味后,晾干水分再行料理。

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昆虫类的吃法大抵如此,因其几丁质外骨骼较为坚韧,红烧炖煮则口感令人不悦,唯煎炸足以使之酥脆可口(烧烤亦可)。能吃的昆虫很多,我个人以为,当以知了猴为最,真是满口喷香,不可描述。蜜蜂蜂蛹也算得美味,但毕竟稀罕难得,不是常见的东西,可以忽略。

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若虫好吃,刚刚羽化的成虫色呈嫩黄,体质娇柔,“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也可小火慢煎之。和若虫相比,酥脆过之,嚼劲不足,且养分在渡劫过程中消耗大半,感觉没啥吃头。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有些另类的饕餮专好这一口儿。

以前我认为,最多也就吃到这种程度了,像那些傻大黑粗的成虫,不太可能有人吃了。直到有位网友发给我一张图,如下图。其实以前听烟台籍战友说过,夏季捉了知了会烤着吃,本以为是顽童偶尔为之,没想过还有人如此大规模杀戮。

有一种美味叫做金蝉子,你敢吃吗?

这位网友如是说:浙江金华地区,黑蝉去头尾,只留中间肌肉部分,诸多调料炒来,鲜香美味,我带来宁波后,家里亲戚各个迷恋这味道......后来又听闻我家乡邻县也有人如此炮制,看来本砖家真是孤陋寡闻了。

这真是从若虫到成虫,一路上都有人吃,这待遇正和释迦摩尼的大徒弟金禅子暗合,正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食君”。我觉得唐太宗在送“御弟哥哥”西征之时,大概就吟了这么两句诗......

夏天已经过半,诸位还等什么呢?吃起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