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風聲傳古韻(一)

文 | 禾 源 圖 | 屏南縣新聞中心

屏山風聲傳古韻(一)

白玉村風光

這方真山真水真空氣,真得太爽人,可就是少了文化底蘊。這是許多的遊客對屏邑的評價。遊客吧!總喜歡一個地方的風物與名人有染,看一路風景,就能像讀上一篇篇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可是屏邑的風物都是土生土長,枝枝蔓蔓風來雨去,表露的是黑土綠樹的文化徵象。她,不求於一個名人,豎起一杆文化標籤;不依附於一個望族而染上一面姓氏文化之旗;更不借他鄉名人的偶遇之緣東拉西扯,順杆攀爬,附庸風雅。屏邑人老老實實地啃著土地過日子,勤勤懇懇地伴著燈盞讀詩書。要過的日子是“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朝思暮想的是“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至於大家所說的文化是什麼完全不甚瞭解,他們把能讀書識字的人稱做文化人。若說更深的文化含義確實不懂。就像他們不過問自己的血型,不過問自己的信仰。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明禮孝悌,敬神奉主,一切都蘊含在自然生活中。

屏山風聲傳古韻(一)

法眼

文化人來到這塊土地,大為驚訝。清·光緒年間,一位英國傳教士來到棠口千乘橋下河灘尋找奇石時說:“屏邑這塊土地,在野外找不到一處可以屙糞的地方,處處都是純樸乾淨的原生態文化。不用說耕夫、浣衣女,就是一樹一石也都閃爍著無比純潔的天然法眼。”法眼,說得太妙了,只有敬畏之心才能與法眼神通,才能感受這方水土的文化慧根。聽說這位傳教士就在這方水土的法眼關照下,在棠溪裡拾到一塊石中孕蟹的奇石。

自然中有法眼,見仁見智者也有法眼,許許多多學者、專家,不管是聞風而來,專程敬請,還是偶遇結緣,他們在這裡都有著一場洗心革唸的歷程。多少的沒想到居然在這塊山水中見到。壽山鄉有後唐時的瓷器官窯;津口要隘有不同時期的山寨城樓;茶鹽古道有許多長亭短亭和驛站;村莊裡有融徽派與江南水鄉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古民居;生產勞動有機械作坊。更難得的是,還能看到許多專家認為只有在《清明上河圖》才有的汴水洪橋。而且屏邑之橋,橋上還加厝,俗稱厝橋,又稱為木拱廊橋;還能聽到古老劇種弋陽腔的四平戲。於是他們說這裡是農耕文化的博物館。

屏山風聲傳古韻(一)

長橋-萬安橋

法眼看出這裡文化的基因是農耕,但這裡宋時就出過進士,民間還頌揚著一家三進士的故事,只定位為農耕不全面,後面就說是耕讀文化。這耕讀好像很全面了。屏邑許多老宅前的旗杆,大堂內和門眉上的匾額,確確實實樹立和鐫刻著勤耕養家,苦讀光宗耀祖的典範。雙溪古鎮宋氏老宅中的一幅的對聯:“化純堪渡虎,學粹許談雞”可說是最高成就。

然而我在讀史中,發現了屏邑的棠口鑼,壽山瓷,都遠銷到琉球。有民謠可證:“波山前後十八寨,梅嶺左右廿四窯;太保鐵爐噴金花,赤巖銀坑流銀沙;硋窯盤盞出大洋,棠口鑼店響天下;木樓馬道通南北,莒州運硋出流球。”漈頭商賈還開了銀莊印製銀票。棠溪手工藝者周氏在福州府憑租一口鍋炸油餅開始創下基業,後與穆陽溪的一位商賈合夥做起“山海協作”生意,相互賒銷,雙方都發達起來了。周氏還上演過一個誠信慷慨的角色。有一次穆陽溪發生了一次大水災,穆陽溪的老闆丟失所有的賬本。棠溪周氏不僅理清所有賒賬,還拿出資金幫助夥同重新開業。可見這塊土地,也有著成熟的經商理念。

屏邑也流傳著生意人的機靈和狡猾的故事:“潭頭村的一位生意人,經常拿山貨到福州交易。一天發現福州老闆商行有一批新來商品,想販些回來銷售,可是兜裡的錢太少,抱著試試的心裡向老闆要求賒購。老闆跟他也有過小交易,覺得年輕人挺純樸,但這批貨貴著,老闆有些放不下心,就問:你有多少家財敢做這個買賣?他說:“我家樓高千旬,碼頭萬米之寬。夜來百盞燈籠掛壁;日間綵船千艘競發。”老闆輕輕一笑,就說:“伊弟,不要胡吹,我看你老實有心扶你,只要不是騙我,到時給我一間之屋夏天消暑,不要你的賬,若是騙我,我要你本息倍算。”就這樣老闆賒給他貨物。可是年復一年,不見年輕人來還賬,便上門考察催債。發現這年輕人家居在高高的山坡上,夜來村子點起燈盞,遠瞧確實有如百盞燈籠掛壁。可是這山溝溝哪來的綵船千艘呢?第二天早晨,年輕人就帶他到白水洋,一看果真有一萬米之寬的水面,且對對鴛鴦嬉戲其中,確實有如綵船競發。老闆拍了拍了年輕人的肩膀說,你啊!說騙又不是騙,算你聰明,我們還是守信吧,給我一塊墓地吧!就這樣白水洋邊有塊墓被稱作福州墓!”。商業文化最能體現出人性本質特點,屏邑這塊土壤不乏這種土坷粒。

屏邑也有人捐款買官,棠溪就有一個大墓是捐資的八品官。還有一些村子至今還樹立“孝、節”坊。還流傳許多輪迴報應故事。可見這塊土地不僅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多元文化的集善地。

屏邑的文化淵源於中原,隨人流而來,深深紮根在這方黑土地上,光耀在綠樹青山中,與河流同脈搏,與山風同亙古。這裡不是沒有文化底蘊,而是沒有貼上時尚的文化標籤。

屏山風聲傳古韻(一)

提線木偶戲場景

活生生的人,總愛生事,屏邑人也一樣。如今聚力經營,高呼要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文化。掛起了幾塊文化牌子:廊橋之鄉,戲劇之鄉,武術之鄉。幾番折騰,幾番努力,把屏邑這些土特產端到了大雅的文化遺產大堂。結果專家們品出了原汁原味的草根味,大為讚賞。木拱廊橋中的“百祥橋、千乘橋、萬安橋”成了國保,如今木拱廊橋的營造記憶正在申請聯合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被專家譽為“帶土的古蓮花”四平戲榮登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一發不可收,國家級第二批名錄中又增加了雙溪鐵枝、平講戲、廊橋營造記憶;亂談戲、杖頭木偶戲、紅粬生產黃酒釀造記憶、雙溪元宵燈會、鐵枝等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有甘國寶傳說與屏南八音哨正在向省級申報。

多少人像走著家中的樓梯一樣,一天都走上好幾遍,但全然不知到底樓梯有幾階。也就像一位老大娘不知她灶頭的鹽罐居然出自明朝官窯。前些日子安徽來了漫畫家和散文家,他們大批了我一通,他說:如今很難找到屏邑這樣沒有汙染的自然景觀和文化觀景,禾源啊不要捨近求遠,這裡有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他們走過白水洋,看過歷史文名村——漈下,便取消了再看別處風景的計劃,心滿意足地打道回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