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清風爽

圖 文 | 蘇維邦

亭亭玉立清風爽

亭亭玉立清風爽

在屏南崇山峻嶺和綠色原野裡,在蜿蜒的古道旁和滄桑古村邊,至今依然有50多座古亭在那兒述說流年。它千姿百態,古樸而又端莊,看過去猶如一個個充滿鄉風野韻的山姑婷婷玉立。

輕輕地翻開《屏南縣誌》,我們驚奇地發現,在這個人口不多的小山縣,居然有130多座亭子分佈在全縣各個角落。這些涼亭由山民捐谷捐款倡建,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它給翻山越嶺的行人提供了歇涼、避雨去處,給辛勤勞作的山民增添了休閒聊天的公共場所。千百年來,古亭以裝點山川的觀賞價值和歇涼、休閒等實用平臺,深受山民喜愛,成為一位親密難捨的生活伴侶,也成為一座文明的歷史紀念碑。

屏南的古亭大多是土木結構,伐杉木立柱架樑,上覆黑瓦,多為單層歇山頂。外築夯土牆阻擋風雨,土牆冬暖夏涼,在山野裡營造了一個行者溫馨的行宮。騎路的土木亭子兩端敞開,而路邊的亭子則正面開放,三面圍合。古亭依沿邊亭柱搭建廊椅,供行人歇息之用。圍牆有用石砌的,有的乾脆不建圍牆,四面通透。這類古亭不僅空氣好,而且更方便行人。有如唐宋時期的硋茶古道上的石塔街(今亭下)木亭就是這種建築,周圍的大量硋瓷殘片,讓我們依稀還能看見當年硋販擔硋在亭中歇腳抽菸的身影。

亭亭玉立清風爽

古亭依路途的長程擇地建設,分佈在屏南的崇山峻嶺之間。有些兼做景觀建造在村邊橋頭,在中國傳統村落棠口村的國寶級木拱廊橋千乘橋邊,就有一座始建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的八角亭。這座看去稍顯老態,又不失清雅的古亭,掐指數起來已有219歲了。它像一位終生守護世界級國保廊橋的花木蘭,更像亭亭玉立笑迎四方客的美麗村姑。

八角亭南向面朝廊橋,與雄健的“臥龍”遙相呼應,交相輝映。它的東面,向著寬闊的棠溪,接納著清涼溪風的慷慨贈送。八角亭北面與松島相鄰。如今的松島,雖然已經沒有古代的島貌。但是那幾棵挺拔、蒼翠的松樹,依然在痴情地搖曳雙臂,給古亭塗抹生命的青綠。八角亭的小環境,全然是一塊八面玲瓏、和諧美妙的爽約福地。

亭亭玉立清風爽

走近八角亭,我們有機會仔細觀賞它那精美的內部構造。稱作“八角”,實則是四角四方形的三層木構亭閣。一層四面全開放,只是後來為了豎碑,在南北面砌了兩個弧門。環繞外圍柱腳設置美人靠,休閒的人們,三三兩兩,七八一群,展臂伸腿,悠然坐在美人靠椅上,或搖頭晃腦作海闊天空的閒聊,或閉目凝思,作古往今來的神遊。盡情地享受溪面飄來的陣陣清風,洗去沾附身上的浮塵。

三層歇山頂亭閣,黑瓦重簷。尖利的四角內側裝飾下垂的“劍刺”,外側翹傲穹空,直刺藍天,平添一份雄鑠。三層四角外柱作五彩斗拱裝託,第一層平面天花板描繪圖畫。第二層四周設制豎紋防護圍欄。第三層安裝六邊形三角格窗。豐富多彩的裝扮,避免了建築的呆板、單調,增加了八角亭的美感。樓頂中央,還挺立一座精巧的泥灰小塔。塔剎七層,黑白相間。傳遞的自然是鎮守一方平安的信息,興公益送清風保健康,勝造七級浮屠。

八角亭作為觀景臺引來許多文人墨客駐足,又稱奎光閣。清代聯捷進士張正元有詩詠道:高挹金臺俯酒潭(八角亭前面的棠溪有碧潭,時稱“酒潭”),樗壇松島迭相參。好山好水來奔赴,直把屏南作劍南。屏南古亭盡展美姿,頻送清風。不愧為旅遊休閒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亭子的公益性和實用性倍受人們讚譽,它在消除勞倦擁抱健康的同時,還在悉心滿足人們的精神信仰。一些亭子又請進村民敬仰的菩薩,與廟宇相融合了。如今香火還很旺的有長坋花亭。它位於古村長坋東邊,地處南北交通要道之上。由於建在村邊,除了供人歇息、休閒,還請進了五顯靈官大帝。這座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的木構建築富麗堂皇,重簷歇山頂,三面設美人靠椅,東面建神龕。中央的藻井精緻瑰麗,充分展示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嚴謹。花亭為人們提供了有形和無形的享受,香火連綿至今。有如那紅底黃字柱聯所題:“惠化光千祀,神庥降百祥。”百姓牢牢記住了蔭護的恩澤,祁望得到更多百祥的福佑。

亭亭玉立清風爽

古道漫漫,不知有多少孤亭與人陪伴。詳細查找古亭歷史很難,目前只有在從古田分縣後的縣誌裡依稀發現它們的身影。屏南第一亭,縣誌有兩處記述,一處位於壽山村一里的地方,為土木結構。亭子雖然不大,卻是屏南通往寧德沿海的重要節點。另一處在梅花地與古田交界線上,屏南第一本清乾隆五年《屏南縣誌》載:屏南第一亭,在嵩洲嶺頭,至此亭始入屏南界。知縣沈鍾顏曰“屏南第一亭” ,亭中有《葉生修路記》。路與亭猶如一對孿生兄弟,都是先民公益行善的重點事業。《葉生修路記》碑文為邑令沈鍾撰寫:逾嵩洲嶺而上,直抵屏南第一亭,始入縣界。由茲亭歷梅花地,以達甘棠,幾二十餘里。其間路徑崎嶇偪窄,不啻羊腸鳥道,行者苦之。予每過其地,常耿耿焉。歲戊午四月,米價稍昂,邑人太學生葉君雄聲慨然任事,欲以膳谷數百斛減價平糶,鳩工修治。白於予,予甚嘉其義,併為牒之當道,當道鹹加獎賞。已而不數月告成,向之紆者以直,險者以平,狹者以廣,傾欹者坦以整。於是荷擔之夫,往來稱頌,嘖嘖於道,甚有歸功於予者,予謝弗敢當。嘻,是役也,既平糶以惠鄉鄰,復修路以濟行旅,葉君可謂一舉兩得之矣。是烏可以不志,遂援筆而書之於亭。屏南第一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古道修建機耕路時已拆除,修路碑也不知去向,但修路建亭的善舉以深深刻在人們的心碑上。

古亭是歷史的見證,隨著前進的步伐,它也在增添新的色彩。壽山村後茶鹽古道上有一座木石結構的坊岔古亭,如今人們都喜歡稱它紅軍亭。1935年11月,紅軍長征以後,國民黨反動派“清剿”閩東根據地。閩東遊擊戰爭處在最艱難最殘酷的時刻,紅軍游擊隊傷病員不斷增多,藥品嚴重缺乏。以陳國祥為隊長的屏南遊擊隊配合閩東獨立師第二縱隊在屏南繳到一批寶貴的藥品,正要運到紅軍後方醫院去,在坊岔亭遇到國民黨福建省保安團和屏南警察大隊的堵截。陳國祥率屏南遊擊隊員迅速佔領有利地形掩護縱隊突圍。縱隊紅軍帶著藥品安全撤離,陳國祥身負重傷被捕,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和學習革命志士為民謀福祉的奮鬥、犧牲精神,人們就將坊岔亭改稱為“紅軍亭”。

古亭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如今它跟隨著新時代的步伐,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