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圖文 | 莫 沽

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當你隨便走進鴛鴦溪畔的哪一座村莊,皆可聽到:“哦,你大有福啊!”“哇,這仔多福喲!”“嚇,好大一頭福豬啊!”“來來來,快來做福嘍!”等帶著濃濃泥土氣息的“福”字話語。有感嘆,有祝福,也有讚美,不一而足。

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百福園

福,是流淌在中華兒女身上的精神血液。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化,隨著祖國五千年燦爛文化一路走來,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是聯繫各民族同胞的紐帶橋樑。祈福,是億萬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需求。一個“福”字,如同一把無形的保護傘,慰藉心靈,庇護著村民走過漫長一生的紅白悲歡日子。

嬰兒出生呱呱落地,便有三嬸四娘小心翼翼地問:“帶柄不?”若見主人家搖頭,便順口道:“小棉襖啊,有福嘍!”若主人家聲音洪亮地答道:“帶柄的!”便眉飛色舞地祝賀道:“放牛仔,好哇,有福嘍!”孩子長到十五歲,要請師父過“陽關”,過了“陽關”的孩子有福了,從此離開大儂奶的懷抱,點起一炷香,娶媳婦生娃娃,分家開灶,另立門戶。

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康熙“多子多福”

萬物皆有生命,生老病死一輪迴,尋得一塊福地讓親人入土為安,亦為福氣。家境稍好一些的人家,請一兩個班戲,放三五排鞭炮,擂幾下鼓,敲數聲鑼,在逄逄的鼓樂聲中,歡歡喜喜地送走長輩,高高興興地請來三親六戚吃一頓福飯,喝上兩杯福酒,送老人一程,亦為有福。在村民們看來,生死不過平常事,死亡對於活著的人而言是送行,而對死去的人來說只是等待!唯有祈福代代相傳與日月同輝。

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石來運轉

鴛鴦溪畔流傳有古老的祈福習俗,董溪自古就是高士隱居修煉之所,群賢鹹集,賞月吟詩,溪上的百福園頗受人們的青睞。棠溪拔貢生周尚黼有詩讚曰:“村頭一帶水彎環,避俗幽人臥雪山。釣艇每從春霽泛,詩題時向月明頒。陶潛徑裡松應老,茂叔窗前草未刪。欲對子云祥問字,聯吟猶憶客囦關。”

董溪,古時溪村同名,不知從哪一年起改稱為村頭。溪上有一塊洲渚,如一艘給人以心靈慰藉的祈福之舟。明朝末年,有棠溪黃姓後裔到渚上祈福,在溪邊的龍岡下筧泉安家,花開數瓣,添丁成村。清光緒末年,村民黃新冬、新忠、聯球、聯科等4人在洲渚上祈福,立斷金之言,背井離鄉,三下南洋,先後帶領三批村民共45人,到大馬詩巫墾荒,丁旺成村,乃取家鄉村名,曰:“董鄉”。

進入新世紀後,董鄉有後裔1700多人,成為大洋彼岸頗有名堂的屏南村,而村頭則成為閩東著名的僑村。董鄉僑胞心懷故土,常回村頭祈福,慎終追遠,捐資助學,建橋鋪路,福廕故土。除了村頭,董鄉僑胞還捐獻巨資建設縣華僑中學、光明小學、光明幼兒園等學校,造福桑梓。

有遠識者,受村兩委委託,在縣旅遊局等單位的支持下,廣集帝王、名家、文人墨客“福”字墨寶,分別雕刻在洲渚百餘塊大石上,聚成108個“福”字,曰:“百福園”。

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百福園記

百“福”或雄渾厚重,或蒼勁古樸,或龍飛鳳舞,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展示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福”字書譜。有清代帝王康熙、乾隆等福字,近代人民領袖孫中山、毛澤東等福字;有書聖王羲之,文公朱熹,“唐楷四大家”顏歐柳趙,“宋四家”蘇黃米蔡等福字;有新中國曆屆書協主席啟功、張海等福字;還有福建省書協主席陳奮武,福州市書協主席陳章漢,市縣名家以及本土文人墨客等福字。那些琳琅滿目的“福”字中,除了傳統意義上“一口田,衣祿全”的原始祈福外,寄予人們的是鴻運當頭福星高照等美好祝福,許多作者還通過書寫集字“福”,賦予“多子多福”“一生平安”“福字多一點”“八面來福”等樸實寓意。

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十二生肖-牛

十二生肖作為中國民間民俗文化的符號,主人的婚姻、年運、人生等,是春節的吉祥物,成為文化娛樂活動的象徵。設計者採用書畫同體的表現形式,刻十二生肖於十二塊奇石之上,為祈福加力,為百福園增色。

福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百福園廣納百福,祈求夢想。洲渚如舟,承載百福,為早日實現中國夢鼓起強勁風帆。

屏南縣村頭村│董溪洲渚祈百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