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公元1971年,中国画坛杰出的学者型艺术家郭味蕖先生,在艰难困苦中,怀抱着对艺术的坚贞和对命运的抗争,遽然而逝,时年63岁。今天,在他长逝的地方,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我们将他最后两年病卧家乡、以惊人毅力和浩荡雄心创作的书画作品呈现给大家,以此纪念郭味蕖先生,并学习他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品格。

归欤风雨两间屋 老矣江湖四十年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1969年的最后一天,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牛棚”和学习班“解放”出来的郭味蕖先生,在夫人陈君绮的陪伴下,拖着“文革”挨斗卒发的病体,带着特别申请发还的抄家物品:两件大衣、三双皮鞋、一顶帽子、一把铁壶和数十枚印章,还有相伴几十年难以割舍的十数盆花木,按照林彪“一号命令”,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这位“文革”爆发即被首当其冲批斗、“旗手”江青亲自点名的“大地主”“牛鬼蛇神”,坐在仅剩的一间七、八平米的小屋,望着萧疏杂乱的庭院,神情坚毅,目光如炬。入夜,拿出宣纸毛笔,他知道他又可以拿起画笔抒写性灵了。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归欤风雨 两间屋,老矣江湖四十年。予自庚午负笈沪读,至己酉冬始自京华东归。”“千里寸心长炯炯,念年两鬓漫苍苍。余自庚寅至京华,庚戌始东归潍上。一旦离去,衷心怊怊。”他毕生奉献艺术教育事业,砥砺自新,对新中国一片赤诚,然而今日寥落归来,悲情可知。他抽出一张画纸,略一沉吟,下笔惊蛇入草,修竹柱石跃然纸上,上题“壮志不随华发改。少穆先生句也,味蕖自励。”少穆林则徐与先祖郭梦龄交谊深厚,其题赠的对联与酬唱的诗句因抄家已不知下落,然而林则徐历经磨难、身负大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情操激荡着郭味蕖的心怀。他旋又写道:“壮志不随华发改,豪情还从斑管生”,“江山形胜归图写,今古诗篇付品评”。

夫人陈君绮的诗句,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似戍情怀别儿女,萧条行李抵故庐。壮志不随华发改,力疾犹勤画与书。(《疏散》)

郭味蕖是按林彪一号命令“疏散”回乡的,他要把这改变他生活轨迹的两个字刻在他的生命里,从此园名“疏园”,自号“散翁”。

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曦林在《郭味蕖传》中评论说:

“(郭味蕖先生)他本是清高绝俗的文人,20年来,在时代的感召下,转变为积极入世的知识分子。但是,政治的失误挫折了他的参与热情。也许他想起了陆游失意自号“放翁”,板桥不得志治印“樗散”,遂自号“散翁”,称家园为“疏园”。这种情思上的默契或者共鸣,把他抛回到了失意文人的境地,当然这不同于封建时代代代文人难以逃避的规律性结局。而只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其特殊的历史的回潮。”

夫人陈君绮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满室图书尽无存,雪芹感受我身临。四壁萧萧无长物,反觉心轻不锁门。(述怀)

形骸已随流年改 笔墨犹争造物工

郭味蕖先生失意而不曾潦倒,回家不久,就开始工作学习。他在家信中写道:

“离京返潍上,倏已岁余更新……近中始稍稍涉及笔砚。荒废数年,刚刚拾笔,颇感退意,当熟悉三五十日后,或可稍进。”“过节后决意定出学习日课表,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间及笔墨书画。自归里后,并未对病状注意,亦少服药,性情就是如此……”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陈君绮夫人晚年告诉老友于希宁:

“味蕖在最后,还是非常忙碌整理他的东西,就像整理行李一样。没有题签的题上签,没有题字的题上字。还写了几万言的《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这是在没有一本参考书的情况下全靠记忆写出的。他还把文章整理成《疏园集》和《艺话》;把外出的写生日记、笔记整理成《散翁散记》。还自己装裱了创作的花卉、山水条幅及书写的中堂、对联近百幅。其间,他甚至还把写生的花卉画稿都分了类,一种花装一个袋;把山水稿都整理了,分作六个部分,何地何山,一一详细注明。就在整理完毕后,离我而去。”

因无处作画,他让外甥笃珍请来同学,打水和泥,自己盖了一间七、八平米的茅草画室。又从友人家移来竹子,并自题匾额“爱此茅堂入竹深”。

坐在画室中,他想到的是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还没有完成的学术著作,以及中国画学的传承。“数少时情怀拟写一部春蚕记,问老来志趣愿读几篇种树书”、“身历华岳千寻秀,手种垂杨十丈丝”。他一辈子苦学,勇攀艺术高峰,并自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不是被污蔑罗织的“走白专道路”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他要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总结出来,留给世人,留给喜爱他的艺术的人们。他写信给子女索要自己以前出版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等著作,索要字典、印泥。他扶病整理了《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初稿,毛笔手抄,装订成册,并在卷首书:“该书在吾归潍上后,以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亲手抄成初稿。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晨。”这一天,他还创作了晚年最长的一幅长卷,画中兰竹蹁跹、梅花吐芳,作为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五十周年的献礼。他的爱国之情,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从未因身处逆境而改变;他的衷心,日月可鉴。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语带烟霞从古少,学如耕稼到秋成”、“三百千千犹未读,愧愧年年作画师”、“漫喜学种竹,深悔不读书”,他就是这样苦心孤诣、手不释卷,手不停挥。回潍的两年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比他艺术盛年的创作激情还要强烈。除这些直抒胸臆的对联外,绝大多数是墨笔的松、竹、梅、兰、荷花,他是以此激励自己,与病魔搏击,发奋努力。

“扶病作画在疏园, 室小案窄二尺宽。 展纸运用扫叶腕, 长卷梅竹数丈连。”夫人陈君绮的诗作,道出了散翁晚年的奋发。

在恶劣的环境中,他迷上了装裱书画。自己的作品被污为“黑画”、“毒草”,自然没有人敢来装裱,那就自己来做。“自春间学裱画,已有大进益,能托能裱,能裱对联条山,能染纸染绢,能自制棍杆。近中揭裱了陈介祺对和梁山舟对,成绩甚好。又裱了一付陈簠斋朱拓对,今仍在努力中……”此次展览中所有裱轴装框的作品,都是当年他与夫人亲手装裱起来的。找不到绫子和棍杆,他就让子女从京寄来;线绳一部分用的是当年流行的红头绳。他的创作和收藏已被抄查一空,再无缘相见;仅剩的劫后余灰,他要“敝帚自珍”。

正不必作前人墨奴

郭味蕖先生是中国现代花鸟画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一生纵横超越,励志要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新花鸟画。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

花鸟画的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花鸟画家的任务,这就要好好地认识,还要好好培养创作基础,包括思想基础、生活基础、技法实践基础、理论修养基础,这些似乎缺一不可。思想、生活、技法是出新的三个重要方面。在出新中,从主题内容到表现方法、笔墨技巧,都要有统一的新的处理方法,要用作者思想感情之新,去带动笔墨技巧之新,才能创作出不同于古人的、具有今天时代气息的创作。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郭味蕖开始了他的艺术创新之路。他说:古人创作了表现他们时代的作品,我们一定要创作出正确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形式来。”六十年代初,他提出“三结合”的创作方法,并成功创作出一批闪耀时代光辉,既秀丽刚正、典雅清新,同时又笔墨酣畅、活泼奔放的花鸟画,震动了画坛。为花鸟画推陈出新,表现时代精神、表现生活之美创出了一条宽广大路,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正如郭味蕖三子、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孮在《取诸怀抱》一文中所写:

《东风朱霞》、《惊雷》、《大好春光》、《初阳》、《朝晖》、《晨光》、《丽日》、《绿天》等一大批作品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那种壮阔、明丽、健康、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他笔下的杜鹃、翠竹、山茶、迎春、山丹、剑麻,不再是寻常的花木,而是赋予了一种时代的象征,一种新生命的含义。《绿天》的开阔、明朗,《东风朱霞》的灿烂、炽烈,《初阳》的明丽清新,《大好春光》、《燎原》的勃勃生机。那些山花、野卉、蔬果、农具,都成为他取材的重点。《银锄)、《归兴》、《秋熟》、《午梦》……多种多样的美丽形象被进一步认识并被创造出来。这批作品充满着新时代健康、温馨的气氛和繁荣昌盛的新意境。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晚年郭味蕖先生病卧疏园,思想再度升华,他以更加高扬的斗志,一洗世间凡尘,创作出大量充满生命意象、刚健雄浑的书画作品。他以松竹梅作为生命象征,放笔直逐,纵横排宕,画笔自出胸臆,所写皆为心画,无不发自灵芽,摆脱了政治与疾病的拖累,完全上升到自由的国度。

他画《梅》,题“画笔自出心意,非元章、补之余藩也。能味古人能不味古人者也。”;

他画《梅竹》,题“非巢林子、粥饭僧町径也,知者鉴之。”

他画《松》,题“老龙睡起才伸爪,抓破天边一片云。正不必作前人墨奴也。”

“正不必作前人墨奴”,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出新,而是在精神性方面超越前人。这既是他的艺术宣言,更是他的人格追求。

陈君绮最懂得郭味蕖,她赋诗:

辛亥疏散住潍城,内心郁结对书空。

广植桃李成泡影,有职无课一身轻。

唯有书绘堪自遣,洗却铅华画梅松。

笔墨写到淋漓处,能使前贤畏后生。

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评价说:

“郭味蕖先生和许多2 0世纪的艺术家一样,度过了‘悲欣交集’的一生,不过他的生活和艺术历经尤其坎坷不平。但他始终抱着一颗赤诚的心,拥抱人生,拥抱艺术,怀着用自己的艺术抚慰人们心灵的抱负,锲而不舍地探索和创造。纵观先生一生,他虔诚地研究传统文化,涉猎之广和探究之深,非一般人所及。他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呕心沥血,摸索新路,其勇气与锐气,感人腑肺;其学术成果与创作成就,堪为同代人楷模,被人们称为学者型艺术家,当之无愧。我们重温他的艺术历程,不能不为他的献身精神所深深感动:他的不少学术著作和艺术作品,是他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完成的。”

郭味蕖晚年的淋漓笔墨,绝对是中国文人的浩荡之气,集天地之精华,可歌可泣,催人奋发。

疏园散翁——晚年郭味蕖的文化品格(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