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能用激素嗎?對人有害不?農業部正式回應!

作物能用激素吗?对人有害不?农业部正式回应!

近日,農業農村部回覆慄翠田等6名代表提出的“關於農產品提質,禁止使用激素”的建議。回覆顯示,2017年,我國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為97.8,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在安全性方面,國際上至今為止從未發生因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使用必要性方面,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達到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或延長供應期、節約勞動力的目的。今後,農業農村部將加強普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知識,提高農民科學用藥意識和技術水平,引導公眾放心消費。

作物能用激素吗?对人有害不?农业部正式回应!

從“問題草莓”到“無籽葡萄”,從“帶刺黃瓜”到“液體泡蕉”,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社會神經。謠言不僅引發了消費者恐慌,由此引起的農產品銷量驟降、價格下跌,對相關產業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正確認識“植物激素”,讓農民不再為謠言而哭泣!

今天,農財君為大家梳理有關植物激素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討論和指正。

一、什麼是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分為植物內源激素和植物外源激素。

植物體內天然存在的對植物生長髮育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的一類微量化學物質,俗稱植物激素,也叫植物內源激素。

市場上銷售的膨大劑、生長激素等,是對植物的生長髮育具有抑制和刺激等作用或調節植物抗逆境的一類化學物質,包括從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仿天然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都屬於植物生長調節劑,又稱為植物外源激素。

從功能上看,植物內源激素和外源激素作用機理完全相同,除了具有膨大、催熟功能外,還有促進生根發芽、調整花期、抑制生長、矮化植株等作用。

二、植物激素是如何管理的?有多少種?

在管理方面,從1997年開始,按照《農藥管理條例》規定,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為農藥進行管理。只有取得農藥登記並辦理了生產許可後,方可進行生產、經營和使用。在農藥登記審批時,採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農藥安全評價標準和方法,對申請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科學試驗和評審,只有當證明具有較好的功效、對人畜健康安全、環境友好時,才可批准登記。

目前,我國已取得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有近40種,主要在部分瓜果、蔬菜及棉花、小麥等作物上使用。國際上登記使用的有100多種,其中歐盟允許使用的有40多種(包括乙烯利、氯吡脲等)。

批准登記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都要制定安全使用技術,包括用藥時期、用藥劑量、施用方法、使用範圍、注意事項和安全間隔期等,並在產品標籤上明確標註,指導農民合理使用。此外,登記的產品都要進行一系列的殘留試驗,並根據殘留試驗等數據制定殘留限量標準和合理使用準則,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三、植物激素安全嗎?

在安全性方面,國際上至今為止從未發生因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而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國,施用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農產品對消費者來說也是非常安全的。與其他農藥相比,植物生長調節劑雖然納入農藥範疇管理,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治病防蟲除草的農藥,其產品屬於低微毒性,有些甚至因為幾乎無毒而被列為不需要制定殘留限量的豁免物質。如膨大果實常用的氯吡脲毒性(半致死量大於4918毫克/千克)低於食鹽(半致死量為3200毫克/千克)。

由於植物生長調節劑用量微小,過量使用易產生反作用,農民不可能大量使用,因此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殘留較低。自2015年起,我部對農產品中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進行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平均殘留值僅為0.001—0.034毫克/千克,膳食暴露風險很低,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

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是不能混淆的兩個概念。激素作用於細胞時,細胞中必須存在一種特定的蛋白質與之進行結合,稱為激素受體。人體中沒有植物激素的受體,植物激素對我們人體不可能起到調控作用。因此,人們所擔心的,攝入植物激素,會“性早熟”、“發胖”、“內分泌失調”,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同樣,動物激素也無法與植物細胞發生作用,不能用於果蔬生產,因此,使用避孕藥實現葡萄無核等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四、為何要使用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能調控植物的開花結實、成熟衰老、休眠萌發等生長髮育過程,由於氣候等原因,有時植物自身合成的內源激素不足。為確保植物正常的生長髮育,需要人工加入一些與植物內源激素相同或相類似的微量物質,以彌補內源激素的不足,這些微量物質即為植物激素。

施用植物激素是國際通行的農藝措施。植物激素作為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一項技術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地區,如乙烯利、赤黴酸、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矮壯素等使用在水果、蔬菜、馬鈴薯、大豆等作物上。

如草莓,草莓生產是可以依靠草莓自身合成的內源激素來調控生長髮育,並通過品種、栽培、施肥、防病治蟲等措施達到高產優質的目標。但在持續低溫或連續陰雨等草莓自身分泌的內源激素無法滿足正常開花結果或保持良好外觀品相的時候,需要使用植物外源激素,如用赤黴酸促進生長、用多效唑控制徒長、用S-誘抗素促進著色。

如香蕉易發生機械損傷,尤其是成熟的香蕉不耐貯運,因此,一般採摘青果運輸,到達目的地後,如果青香蕉還沒有完全成熟,可用乙烯利人工催熟,改善香蕉的風味及適口性。使用氯苯胺靈等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馬鈴薯,可抑制馬鈴薯發芽,避免因食用發芽的馬鈴薯而中毒。棉花後期使用噻苯隆促進脫葉和開桃,可提高品質且利於機械採收,提高生產效率。

沙糖橘掛果後,有2-3次生理落果,落果期內都要噴施兩三次九二0(赤黴素)等植物調節劑,用於保果;番茄、茄子等茄果類蔬菜在開花結果期必須用2,4-D或防落素等植物激素;西瓜開花時必須噴膨大素(吡效隆),否則無法保住果。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一種重要的現代農業生產資料,但消費者對“植物激素”心有疑慮,導致消費信心受到影響。對此,農業農村部開展了一系列科普宣傳,撰寫了科普宣傳稿、出版科普手冊《做個有知識的吃貨——帶你認識植物生長調節劑》,出品科普微視頻《“避孕藥”黃瓜的真相》和《畸形與空心草莓的真相》等,以正面引導輿情。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繼續加強科普宣傳,加大技術培訓指導力度,普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知識,提高農民科學用藥意識和技術水平,引導公眾放心消費。

關於農產品的幾大謠言

事件

謠言

真相

香蕉泡液

香蕉浸泡了不明白色液體,吃了會中毒

蕉農用低毒殺菌劑侵泡香蕉,可以有效抑制香蕉有氧呼吸,利於遠距離運輸。

西瓜打針

又紅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針

一難注射、二難擴散、三難食用,費時費工易腐爛,西瓜打針圖個啥?實驗證明,西瓜打針之後,口感酸澀、極易腐爛,這個夏天可以安心做個吃瓜群眾。為啥西瓜又紅又甜?種植技術牛唄!

空心草莓

草莓空心是因為使用了激素

導致草莓畸形主要是品種、授粉、光照、溫度等原因,與植物生物生長調節劑沒有顯著關係。以空心為依據來判斷是否是“激素草莓”並不科學。

無籽葡萄

無籽葡萄都是蘸了避孕藥

無籽葡萄分兩種,一種是天然無種子的葡萄,另一個則是天然有種子的品種進行無核化栽培獲得的葡萄。植物激素、動物激素差異大,無核化栽培使用的植物激素對動物體不起作用。

黃瓜頂花帶刺

頂花帶刺的黃瓜是沾了避孕藥

黃瓜“沾花”藥水是允許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並非傳說中的避孕藥。頂花帶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蘑菇富含重金屬

蘑菇生長過程中會吸附大量重金屬

食用的蘑菇多是人工無土栽培,不會吸附到土壤重金屬。市場上常見的大宗食用菌並不存在富集重金屬的情況。

....................................................................

文章來源:農業農村部、農財網農化寶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