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用戶6274824405941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韓愈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韓愈最大的成就,是倡導了古文運動,成為散文的奠基者!




平陽一虎


韓愈,字退之,生於何陽(河南孟縣)。幼年父母雙亡,靠嫂嫂撫養成人,25歲中進士,29歲應聘當幕僚。後回到京城,擔任過四門博士(大學教授)、刑部侍郎等。

但他的仕途並不平坦,曾因上書請求減輕百姓徭役而被降職,又曾經極力反對佛教,觸犯皇帝,幾乎被判死刑;幸得朝中大臣營救,才改貶為潮州刺史。最後官職吏部侍郎,所以後世又稱他為韓吏部。

韓愈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韓愈是傑出的古文家,更是古文運動的領導者。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潘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學上他和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力排六朝以來的淫靡文風,反對講究聲律、對仗,而忽略內容的駢體文。認為形式必須適合內容的需要,提倡散體;主張文學語言要“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對散文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二、韓愈一生寫了三百多篇不同題材的文章,並且各種題材都有名篇傳世。


他的論說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邏輯性很強。

這類文章雖不屬於文學作品,但氣勢磅礴技巧很高,最能代表他獨特的風格。名篇有《原毀》《進學解》《師說》等。

《師說》針對當時人們恥於從師的陋習,透闢地說明了從事的重要性。有很強的說服力。文中關於“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都可以為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見解,在今天也還是有借鑑的現實意義。

三、韓愈的雜文和傳記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韓愈的《雜說四》(即《馬說》),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人才難以被發現和賞識。寄寓了他早年三次考試落選,後來又被貶官的悲憤,反映出當時社會許多人懷才不遇的社會現實。文章簡短明快,富於轉折變化,淋漓盡致的發洩了一腔怨恨,鮮明地體現作者“不平則鳴”的文學主張。

韓愈的傳記文學名篇

有《張中成傳後續》《毛穎傳》等。前者記述了張巡等三人在安史之亂中英勇守城的事蹟,文中通過一系列遺聞軼事,再加上夾敘夾議,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英雄形象,熱情歌頌了他們“守一城、捍天下”的功勳,其中寫到南霽雲,向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請求救兵,賀蘭不肯,南霽雲當即砍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的那一段,慷慨悲壯,令人可歌可泣。

《毛穎傳》,採用的是“擬人化”的手法,用毛筆寫傳記。傳記中借毛筆“始而見用、老而書疏”的故事,諷刺了統治者的刻薄寡恩,同時又借筆的“老耳禿”諷刺了那些不中用的老官僚;文章寫的十分滑稽有趣,別有風味兒。

四、韓愈的書信文章、序文和祭文,也頗值得讚譽


《與孟東野書》《答李翊書》是韓愈書信文章的代表作。後者暢談了作者讀書、寫文章的豐富經驗,是論”文”的名篇,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送李願歸盤古序》《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是韓愈序文中的名篇。《送李願歸盤古序》借隱士李願之口,盡情描述了官場醜態,對那些“坐於廟堂、進退百官”聲威赫赫的大官,投以極大的蔑視;而對“窮居而野處”的隱居者,則寄予深切的同情。蘇軾對這一篇文章推崇備至,誇獎的說它是唐朝最好的文章。

《祭十二郎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作者通過回憶往事,傾吐了的對亡侄的深切哀思,文章敘事和抒情緊密結合,感情真摯,動人哀感。

此外,韓愈的碑文也很講究,名篇《柳子厚墓誌銘》,滿掬同情之淚,敘述了柳宗元一生的不幸遭遇,公正的評價了這位品德高尚、才華出眾的作家的文學成就。

五、韓愈是司馬遷以後最優秀的散文家之一。


他的散文語言新穎簡潔,鮮明生動,缺少陳詞濫調。他所創造的許多詞語如“垂頭喪氣”,“雜亂無章”,“動輒得咎”、“俯首帖耳、搖尾乞憐”、“落井下石“等等,完全達到了他所提出的“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的要求。對豐富我國文學語言的詞彙寶庫是一個貢獻。

六、韓愈又是中唐時期勇於獨創,自成一家的重要詩人。


韓愈打破了格律的束縛用寫散文的方法作詩,他不用陳詞,喜歡用怪字、造怪字,這對改革中唐以來浮淺庸俗的詩風,促進詩歌風格的多樣化,起了積極作用。但必須要說的是,韓愈的這種“以文為詩”的寫法,也損害了詩歌特有的形象性和音樂美;有些詩由於過分追求新奇而使用很多生僻字,讓人讀起來比較費勁,需要查字典。

他的這個特點主要體現在寫景時尚,而其他內容的詩篇,如抒發自己詩意情懷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公曹。反映社會動亂,同情人民疾苦的《歸彭城》等,都寫得平易自然,樸素剛健。


文子心語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韓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教育、文學等!

政治主張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潮州,後因治政突出,遷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一個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有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

教育思想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一度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 激勵後進和提攜人才的文章,不失為一位有創造性見解的教育家。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後學。柳宗元曾讚歎說:“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主要的有《師說》 《進學解》和《雜說四馬說》等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命題,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他還提出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指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 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韓愈這種識別人才與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舉賢”、裡子“尚賢”思想的新發展,也是對封建貴族那種選人唯貴、用人為親的腐朽思想進行的有力批判。

文學成就

  文學成就

  古文運動

  後人把他與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曾鞏、歐陽修、王安石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並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一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 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改變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恢復先秦時代的散文體。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韓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辭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來振興儒學,恢復“聖道”。 韓愈認為,“文以載道”,文和道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應該首先重視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 韓愈以“物不得其平則鳴”為根據提出了一條理論,認為人“有不得已而後言者”。 韓愈認為,文體上應該學習古代聖賢之為文。但必須“師其意,不師其辭” 。韓愈還提出,寫文章應該“唯陳言之務去”,去陳詞濫調,務爭有所創新。韓愈領導唐代古文運動是成功的,從此“古文自唐以後為一大變”,一改淫靡的文風。蘇軾據此稱 是“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學主張,對於後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和文學實踐活動都有積極的影響。

  文學創作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韓愈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韓文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雜文,與論說文相比,雜文更為自由隨便,或長或短,或莊或諧,文隨事異,各當其用。如《進學解》通過設問設答的方式,反話正說,全文多用辭賦鋪陳的手法排比對偶,行文輕鬆活潑。雜文中最可矚目的是那些嘲諷現實、議論犀利的精悍短文,如《雜說》、《獲麟解》等,形式活潑,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序文(即贈序),大都言簡意賅,別出心裁,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各種感慨,如《張中丞傳後敘》、《送李願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此外,韓愈還在傳記、碑誌中表現出狀物敘事的傑出才能,如《毛穎傳》《柳子厚墓誌銘》等。傳記、抒情散文,韓愈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張中丞傳後敘》是公認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



中醫生命科學


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他們主要成就在教育文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上的成就最大)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河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

史學:唐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他撰有《順宗實錄》五卷,是韓愈在韋處厚所撰三卷《順宗實錄》基礎上改寫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繫於政者,比之舊錄,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備書,苟關於時,無所不錄。” 從實錄可看出他對宮市之斥責,對鹽鐵使進奉的批判,對京兆尹李實罪行的揭露等等,說明表狀所言,符合實情。

,在教育和哲學上的成就

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人性論,成為其教育學說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首先,人性決定教育所起的作用;人性存在等級差別,教育對不同的人性發揮不同的作用。還有主張主要的教育對象為中品的人。

2其次,由人性而規定教育的權利;人性等級不同,教育作用不同,教育的實施只限在一定範圍內,沒有必要遍及每一個人。

3。由人性決定教育的主要內容。人性以仁禮信義智為內容,教育要發揮人內在的善性,應以五常道德教育為主,最好的教本是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

論學校教育與措施

韓愈認為,治國人才依靠教育培養,他主張發展學校教育並採取一些措施:

(1)第一,用德禮而重學校。韓愈繼承儒家德治的思想,把教育作為首要的政治工具。要實行德治,必先德禮而後刑法,強調德禮,也必然重視以學校教育為重要政治工具。

(2)第二,學校的任務在訓練官吏。學校是宣揚封建道德的中心,也是訓練封建官吏的機構。這些是忠心為封建統治效勞的臣僚,他們的職責是把君主的政令推行到民眾中去。

(3)第三,整頓國學,韓愈上任後,作為優先的任務,是對國子監實行整頓。

①在招生制度方面,韓愈建議考慮現實,調整招生制度,稍微放寬入學的等級限制;

②在學官選任方面,韓愈主張以實際才學為標準選任學官;

③在轉變學風方面,以恢復教學秩序為首要。

(4)第四恢復發展地方學校,主張重視地方學校。

論教學

學生有德的修養,還要有藝的訓練,需要教師的教學,教學的目的在於“修先王之道,而其途徑則是“讀六藝之文”。對於文與道的關係,他認為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是形式,道是內容,文道合一,而道為主。

三,思想上的成就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四:政治上的成就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對於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學者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讚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認為“韓愈反對藩鎮割據的堅定立場,不應因為碑文少寫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貶低”,而且他“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還不僅表現在平定淮西的一時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裡都貫穿著這個思想。”


經典傳頌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讚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 韓愈的主要作品有《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李願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山石》、《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送窮文》、《進學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等



琪琪75352


韓愈(768一824),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自稱"郡望昌黎"。由於文學方面傑出的貢獻,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鉅公""百代文字"之美譽。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即使在今天,也有現實意義。在思想上,韓愈倡導致力於復興儒學,尊儒反佛,並取得了重大成功,是中國在思想道德上"道統觀念"的確立者。在敎育上,韓愈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並認為只要有學問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闡釋了為官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材和使用人材。這在今天社會,對領導們都是一種啟迪。

韓愈除上述成就之外,最主要的成就應該是體現在文化方面,主要成就如下:

1,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主張集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他認為道是目的和內容,文是形式和手段,強調以文載道,以道為主。反對專講聲律對應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實質就是提倡散文形式。其主張以文為詩把古文的語言,章法和技巧引進詩歌中去,擴大了詩歌的領域和表達功能。

2,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提倡古散文的推廣,其特點"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提倡文章講真話,講實話,反對假大空的官樣文字,對今天我們的文人,領導者們都具有現實意義。

3,韓愈倡導古文寫作上有兩個特點,一是打破傳統觀念,打破世俗之見,寫文章除了講真話,實話以外,文章要有鮮明的關點,二是倡導古散文,突破傳統的寫法,文筆自然隨便,如話家常,其文中多引用貼意的成語,大量的成語為後代流傳至今。

4,在詩歌方面,韓愈仍倡導"以文為詩",採用"古文筆法",改變了唐朝早中期及前輩詩人的詩風,成為"導致唐朝詩另一派別,形式"韓孟詩派"。

綜上述,韓愈這位古人,除了在政治,思想,教育等領域均有建樹,成就之外,主要成果是在古典散文的發展上取得的成就,使古散文持續流傳幹百年,韓愈功不可沒!




老翁歷來是布衣


韓愈主要成就

政治主張

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文學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潮州,後遷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一個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有昌黎路,都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

教育思想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一度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 激勵後進和提攜人才的文章,不失為一位有創造性見解的教育家。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後學。柳宗元曾讚歎說:“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主要的有《師說》 《進學解》和《雜說四馬說》等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命題,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他還提出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指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 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韓愈這種識別人才與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舉賢”、老子“尚賢”思想的新發展,也是對封建貴族那種選人唯貴、用人為親的腐朽思想進行的有力批判。

文學成就

他的古文眾體兼備,舉凡政論、表奏、書啟、贈序、雜說、人物傳記、祭文、墓誌乃至傳奇,無不擅長,可大致概括為論說與記敘兩類。其論說文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名篇如《諫迎佛骨表》《原道》《原毀》《爭臣論》《師說》等;記敘文則愛憎分明,抒情性強,名篇如《送李願歸盤谷序》《送董邵南序》《張中丞傳後敘》《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誌銘》等。韓文雄奇奔放,風格鮮明,語言上亦獨具特色,尤善錘鍊詞句,推陳出新,許多精闢詞語已轉為成語,至今仍保存在文學語言和人們的口語中。韓詩成就雖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佔有重要地位,對宋詩影響頗大。

古文運動

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780)以來的平庸詩風。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一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改變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恢復先秦時代的散文體。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韓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辭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來振興儒學,恢復“聖道”。 韓愈認為,“文以載道”,文和道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應該首先重視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韓愈以“物不得其平則鳴”為根據提出了一條理論,認為人“有不得已而後言者”。韓愈認為,文體上應該學習古代聖賢之為文。但必須“師其意,不師其辭”。韓愈還提出,寫文章應該“唯陳言之務去”,去陳詞濫調,務爭有所創新。韓愈領導唐代古文運動是成功的,從此“古文自唐以後為一大變”,一改淫靡的文風。蘇軾據此稱是“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學主張,對於後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和文學實踐活動都有積極的影響。

文學創作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韓愈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韓文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雜文,與論說文相比,雜文更為自由隨便,或長或短,或莊或諧,文隨事異,各當其用。如《進學解》通過設問設答的方式,反話正說,全文多用辭賦鋪陳的手法排比對偶,行文輕鬆活潑。雜文中最可矚目的是那些嘲諷現實、議論犀利的精悍短文,如《雜說》《獲麟解》等,形式活潑,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序文(即贈序),大都言簡意賅,別出心裁,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各種感慨,如《張中丞傳後敘》《送李願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等。此外,韓愈還在傳記、碑誌中表現出狀物敘事的傑出才能,如《毛穎傳》《柳子厚墓誌銘》等。傳記、抒情散文,韓愈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張中丞傳後敘》是公認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於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題楚昭王廟》等。


張朋濤書法


韓愈(768——842).字退之,南陽人,少孤刻苦學習,盡通六子百家。貞元八年,擢進士第。才高,又好直諫,累被貶之。……

他一生之主要成就我乃粗略的規納幾點以饗讀者:

1.政治主張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有一個沙洲狀元洲,建有狀元樓,宜春人民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現還取有街道為昌黎路。

2.教育思想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一度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後進和提攜人才的文章。“千里馬常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富有普遍的現實意義之名句,不失為一位有創造性見解的教育家。柳宗元曾讚歎說:“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主要的有《師說》《進學解》和《雜說四馬說》等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命題,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他還提出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這種識別人才與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舉賢”、老子“尚賢”思想的新發展,也是對封建貴族那種選人唯貴、用人為親的腐朽思想進行的有力批判。

3.文學成就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古文眾體兼備,舉凡政論、表奏、書啟、贈序、雜說、人物傳記、祭文、墓誌乃至傳奇,無不擅長。文章雄奇奔放,風格極其鮮明,語言獨具特色,詞語極具精煉,現有好多成語都是緣於他的文章而成的。他一生在文學造詣方面是巨大的,對後期我國無論是詩歌風格,還是散文的謀篇佈局,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留給後人的名篇,可大致概括為論說與記敘兩類。其論說文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名篇如《諫迎佛骨表》、《原道》、《原毀》、《爭臣論》、《師說》等;記敘文則愛憎分明,抒情性強,名篇如《送李願歸盤谷序》、《送董邵南序》、《張中丞傳後敘》、《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誌銘》等。

4.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之首者,乃韓愈也。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愈與柳宗元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以前一些文章的平庸詩風。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一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韓愈的文學主張,對於後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和文學實踐活動都有積極的影響。

5.文學創作

  韓愈的作品非常豐富,現存詩文700餘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韓愈的散文、詩歌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其賦、詩、論、說、傳、記、頌、贊、書、序、哀辭、祭文、碑誌、狀、表、雜文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韓愈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範。


死不悔妀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韓愈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倡導了古文運動。他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統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他領導了唐代反駢文的“古文運動”,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文風。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楊柳145822138


說起韓愈,我們知道他,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所以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的他的主要成就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來述說。

第一,文學方面: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他的文章氣勢恢宏,有理有據,發言真率,無所畏懼,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更是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可見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非比尋常。比如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是《論佛骨表》。其中所講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的話。

第二,教育方面:在擔任國子監祭酒時,招收學生,親授學業,並強調求師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韓愈曾經在國子監任博士一職,後來又任國子監祭酒,在這個時候招收學生,親授學業,並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比如在他的文章《師說》裡就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

第三,思想方面:在佛、道思想盛行的時候,致力於復興儒學。

我們知道唐朝佛、道教思想比較盛行,同時儒學卻日薄西山,而這時韓愈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

第四,政治方面:反對藩鎮割據。

我們知道韓愈在元和八年,降為河南縣令,而此時魏、鄆、幽、鎮四藩鎮暗中蓄養士兵,並窩藏逃犯,意圖不軌。韓愈知道後就要揭發他們的叛亂行為,並讓百姓和他們斷絕往來。在後來他隨徵淮西后,更是寫下了《平淮西碑》,這個碑的主要內容就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讚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從上可知,他在政治上主張反對藩鎮割據。

第五,史學方面:修撰《順宗實錄》。

我們說韓愈在史學方面有成就,就是因為他曾經奉命修撰《順宗實錄》。所謂修撰《順宗實錄》,也就是韓愈在當時韋處厚所撰三卷基礎上,加以改動,寫成了五卷。他修撰的》順宗實錄是唐代唯一沒有佚失的實錄,雖然因為直筆書寫禁中之事、觸犯宦官利益而遭到修改,但是留下了有關順宗及其有關時期情況的第一手記錄。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韓愈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文學、教育、思想、政治以及史學方面,不得不說成就斐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