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緬甸的關係怎麼樣?

奧力芙


印度是印度半島最大的國家,緬甸是中南半島最大的國家,兩國互為鄰邦,在歷史上也有很多交集。

但是在當代,印緬兩國,尤其是印度,都在極力地維護表面上的良好關係。不過,在實際上,兩國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隱藏在兩國之間的矛盾也比較深。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的利益上,甚至未來的格局中,兩國都還存在很大的裂痕。

歷史上,尤其是英國殖民印度這一段時間,印緬兩地其實已經結下了很深的怨恨。英國殖民印度以後,開始向緬甸擴張,並最終把緬甸變成了印度的一個省,緬甸君主被流放印度。此後,數百萬印度人開始來到緬甸,他們同元朝的色目人協助蒙古一樣,協助英國人管理緬甸人,將緬甸人置於最底層。

同時,印度人的到來嚴重衝擊了緬甸的傳統文化,也打擊了緬甸人的生存空間,為此後緬甸人和印度人的百年對立埋下了禍根。而這一切問題的解決,是以大量的流血事件而告終的,在印緬的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疤痕。


此外,印度與緬甸之間還有300多公里長的邊界問題沒有解決,存在著很大的糾紛。印緬兩國也圍繞著邊界問題爆發過多次衝突,而爭議地區,往往也是印度國內反印勢力盤踞的主要區域,是打破印度穩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而現階段,印度與緬甸部分表面的示好,主要是源於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印度最大的對立國依然是西部的巴基斯坦,印度不得不通過穩住東方鄰居而避免落入兩面為難的處境。二是印度需要拉攏緬甸,避免與北方鄰居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三是印度需要緬甸的陸上走廊,從而聯通通往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陸上生命線。


而緬甸方面,緬甸內部局勢同樣問題較多,因此緬甸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此外,緬甸相比印度實力差距太大,在與印度的互動中,其實緬甸處於比較被動的一方。因而,緬甸大多數時候也能維持與印度的相對友好關係。

儘管如此,印緬兩國的關係更準確的說還是逢場作戲,貌合神離,兩國的分歧遠大於共識。


蘇綻


整體而言,緬甸人對印度人並無好感。筆者2015年在緬甸仰光大學做過調研,同幾位緬甸學者有過交流。其中原因,可能主要還是歷史的因素。1886年緬甸被大英帝國正式吞併,先前三場英緬戰爭都是印度士兵在英國殖民者指揮下打的。隨後緬甸被併入英屬印度,直到1937年才從英屬印度裡獨立出來,成為大英帝國下屬的一個殖民地。在20世紀之初的四十年裡,大英帝國向緬甸移民了將近200萬人,主要是在仰光和曼德勒,從事行政人員和警察。因此,印度人可以說成為英國殖民緬甸的幫兇。同時加上在緬甸的印度人也較為富有。因此,在緬甸爭取獨立的運動中,這一歷史現實很快就轉化為緬甸人普遍的反印情緒了。

但是,兩國分別獨立後,兩國首任總理尼赫魯和吳努的關係卻不錯,印度向緬甸提供了不少援助。但是1962年奈溫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沒收了很多印裔緬甸人的財產,致使他們不得不逃到印度,而且後來吳努獲釋後也曾流亡印度。這一事件使得隨後三十多年,兩國僅僅保持著微弱的來往。1988年,緬甸發生爭取民主的大規模民眾運動時,得到印度的熱情支持(主要是由於昂山素季及其家族同印度的歷史聯繫,以及印度對緬甸民主運動的支持),由此也使印度和緬甸軍政府的關係降到了新的低點。

然而,到1992年印度就開始逐步採取實用主義外交,同緬甸軍政府交往越來越多。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印度在1992年提出了“向東看”政策,尋求與東盟發展更加緊密的經貿往來,而緬甸正是“向東看”的橋頭堡。可以說,之後兩國的關係開始持續改善,標誌性的事件是2006年印度總統卡拉姆訪問印度。2012年印度辛格總理方面緬甸,這是25年來的首次訪問,更是凸顯出雙邊關係的提升。不得不說,印度對緬甸的外交中,明顯有平衡中國在緬甸影響的一面,主要的擔憂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國借緬甸擴大了在孟加拉灣的存在;另一方面擔心中國在緬北的影響力,特別是這一地區毗鄰印度東北部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這就是2017年9月5-7日莫迪上臺後首次訪問緬甸,雙方簽署了 11 項諒解備忘錄,涉及警務培訓、海上安全事務、沿海監測系統等多個較為敏感領域,並在道路、橋樑、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中進行合作的整體大背景。

印度莫迪政府上臺以來,“東進”政策的提出,緬甸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更加凸顯。特別是,“東進”政策要加強印度東北部同東盟的互聯互通。2002年就已經提出的1400公里的印度-緬甸-泰國三方高速公路,連接了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的莫雷(Moreh)與泰國的美索(Mae Sot),中間是緬甸。這是印度與東南亞第一條陸上的連接線路,對印度東北部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印度東北部可以藉此使用緬甸的港口,而無需經由西里古裡走廊到加爾各答。緬甸是印度進入東盟及更加廣闊的東亞的門戶,發揮著橋頭堡的作用。為此,2016年8月緬甸總統廷覺訪問印度時,印度不得不主動提出,承諾幫助緬甸修建緬甸境內的69座路橋,以此加速整個聯通的進程。

2017年9月5 日,莫迪對緬甸的三天訪問,恰逢緬甸政府正因羅興亞人備受國際社會指責,莫迪似乎“投其所好”,聲援了緬甸對 " 羅興亞救世軍 " 的打擊,並呼籲國際社會尊重緬甸的國家統一,在會見昂山素季和緬甸總統吳廷覺時表示,對緬甸在 " 若開邦的極端暴力事件,尤其是對安全部隊的暴力和對無辜生命的殘害 " 感同身受,稱,“我們希望所有利益攸關方共同努力,找到一條維護緬甸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解決道路。”當然,印度在羅興亞問題上向緬甸示好,還是涉及自身的利益關切,因為印度要建設通往中南半島的交通走廊,若開邦是這一計劃的起點。然而,印度的這一政策也帶來了麻煩,孟加拉立馬就對莫迪的做法進行了抗議,使得印度外交部不得不在9月9日發表一個更加平衡立場的聲明。

最後,中印在緬甸的影響力,其實差距很大。相比於中國,印度僅是緬甸第七大進口國和第三大出口國,雙邊貿易額僅20億美元。而且,印度在緬甸投資的基建項目,資本和工程能力讓緬甸一再失望。相反,中國是緬甸最大的貿易伙伴(2015年的貿易額280多億美元)、第一大投資來源國(截至2014年底,中國累計對緬協議投資金額146.7億美元,佔緬甸累計利用外資總額的27.7%,居外國對緬投資第一位),更加上中國在緬甸實施的一大批公路、鐵路、港口項目;中緬油氣管道的建成通氣;雲南連接緬甸光纜傳輸系統的建成,與緬甸電力聯網、電力貿易和電源建設的積極推進等等,都是印度所無法趕超的。


林民旺


印度和緬甸歷史上的恩怨情仇就不提了,但就近幾年來看,緬印兩國可謂眉來眼去、勾勾搭搭忙個不停,直接上乾貨!

首先,在緬印度裔扮演兩國最可靠粘合劑,進可攻、退可守。

近百年前英國殖民者把印度人帶入緬甸,並倚重印度人來管理、治理緬甸開始,從政、參政就此成了在緬印度人的重要生計。如今,雖然緬人早已重拾山河,但在緬甸定居的印度人或印度裔仍特別注意積極參與緬甸的政治生活。就以我去過的仰光為例,毗鄰而居的唐人街與印度區絕對天壤之別:一邊,印度區內活色生香、各種高大上,因為不論是軍人統治時代,還是民主時代,這裡的印度裔都積極參加緬甸的政治進程,將自己的主張與母國的關係恰如其份地融入到緬甸的政治生活中去,助力緬印關係的改善;另一邊,在唐人街,在緬華人與在全球許多國家的華人一樣,一心只想做生意賺錢,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這雖然符合中國悶聲發大財和低調做人做事的傳統文化,但帶來的最大問題卻是族群的權力沒爭取、沒保障,稍有風吹草動或者政治變局,華人就容易成為受害者。1960年代,緬甸華人的悲慘遭遇就是如此,大量華人的店鋪、工廠、財產被沒收、人員被驅逐、華語教育被廢止。這某種程度上就成了歷史積怨。相比之下,由於印度裔積極。政治,特別是在民主時代積極參與投票,因而 ,緬甸的哪個政治家都不敢小看印度裔。事實上,在軍人時代,由於印度裔中有人官居軍人集團的要職,所以整個族群也沒有受到太大的迫害。而這又反過來促使印度與緬甸兩個國家的關係平穩發展,可見在緬印度裔發揮的粘合作用不可小覷。

其次,共同防患目標讓緬印找到了合作的契機。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緬印兩國就是這心思。隨著中國實力增強,周邊鄰國有的非常高興能有機會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共享發展機遇,有的則擔心顧慮。緬甸與印度對華有相當的共同點,他們早早就起了防患之心,都將我們視為區域實力競爭的對象,因而,緬甸與印度近年來明顯加強全方位的關係,尤其是在軍事與安全這兩大關鍵領域。有力的佐證就是:緬軍司令敏昂萊訪問我被印佔領的藏南地區(即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印度則為緬軍提供武器裝備與軍官培訓,簽署協議加強兩軍的合作;在外交層面與高層交往層面,兩國也眉來眼去忙個不停,比方說在羅興亞問題上緬甸遭到國際重壓時,印度就出面力挺。這一點與美歐或緬甸擊邊鄰國的政治立場完全不同!
第三,緬甸與印度在對付民族武裝的立場上完全一致。緬甸獨立六十多年間,境內的135個少數民族成為其巨大的負擔,60餘支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軍之間的戰火從來沒有停熄過,而在印度與緬甸交界地區,跨境民族武裝對於印緬雙邊都是威脅,比如說克欽獨立武裝、那加蘭武裝,甚至克欽獨立軍的一個旅就駐紮在“阿魯納恰爾邦”境內,對緬甸可謂是最大的一個威脅,而那加蘭山區的卡普蘭武裝則是印度的心腹大患。因而,兩國自2015年起就悄悄達成協議,攜手合作,共互便利—緬甸允許印度特戰隊跨境打擊民族武裝,而印度則同意與緬甸共同巡邏邊境地區。如此一來,兩國的關係是好是壞可想而知了。

2015年6月,印度新德里電視臺網站報道稱印度軍隊深入緬甸境內大約兩公里,全殲緬甸境內的兩個武裝組織!!

不過,國際政治上沒有永恆的朋友,有的只是權衡之計。別忘了,印度東部曼尼普爾邦與緬甸之間的邊界爭議從未停止過。

印度東部曼尼普爾邦與緬甸的邊境線達398公里,2013年緬軍一度跨過邊境,在曼尼普爾邦昌德爾縣的霍倫帕伊村莊設立臨時營地,並聲稱該地區屬於緬甸的領土。此事激起當地不滿,邦政府一度考慮在邊境修鐵絲隔離網。印度曼尼普爾邦首席部長不是還稱邦政府一直在施壓中央政府解決曼尼普爾與緬甸之間的邊界爭議,絕不會向緬甸退讓寸土嘛。


陳一諾


緬甸與印度時好時壞,總體而言關係一般。在過去數十年來,印度政府一直在爭取與緬甸建立良好的關係,但是至今也沒有完全實現,這不僅是因為印度和緬甸兩國的政治立場不相同,而且還包括雙方的土地歸屬爭議。那麼,印度和緬甸之間的恩恩怨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歷史上,今天的緬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等國都屬於”英屬印度”殖民地。從1886年開始,英國人征服了緬甸全境,並把它設置為“英屬印度”內一個殖民省,可見緬甸的地位低下。直到二戰結束以後,隨著英國的全面衰落,全球的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巴基斯坦、印度、緬甸都先後脫離英國,成為主權國家。

在緬甸獨立的前1年,印度的尼赫魯就曾經試圖邀請緬甸加入印度。

但精明的緬甸人明白,一旦緬甸加入了印度,那麼人口、經濟、軍事都處於弱勢的緬甸就會喪失自主權,成為印度人的附庸。另外,緬甸人信奉佛教的歷史由來已久,而印度人為了推廣印度教十分排斥佛教,所以雙方難免有宗教矛盾。因此在1948年的1月份,緬甸選擇了獨立建國,沒有加入印度。
(緬甸女兵)

可是緬甸與印度在英國殖民時期同屬於“英屬印度”殖民地,而兩國在獨立之初又只是沿著各自軍隊的實際控制線為劃界標準,沒有達成書面性的邊界協定,這就使得緬、印兩國在部分地區歸屬上有爭議。

目前,緬甸和印度的土地爭端集中在曼尼普爾邦(印度)及那加山區(緬甸)一帶。

在2014年時,有一支緬軍進入了印度曼尼普爾邦的昌德爾縣,引發印度政府抗議。此外,印度軍隊過去為了鎮壓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等地的民族武裝,也經常越過邊界與緬甸軍隊發生摩擦,使得緬甸軍政府心生不悅。

而且,自印度獨立以來,多次依仗雄厚的國力欺凌周圍國家,甚至還公然干涉他國的內政與外交,讓緬甸心懷戒備。

比如1971年時,印度利用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使得東巴基斯坦地區獨立為孟加拉國;1975年時,印度吞併北部鄰國錫金,將其設置為邦。此外,印度還通過控制不丹、脅迫尼泊爾確立了自己在南亞的霸權。

正是因為目睹印度的蠻橫無理,才使得緬甸對於印度一直十分警惕。可以說,印度奉行的大國沙文主義(侵略性民族主義)是掣肘兩國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外歷史


作為南亞和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和緬甸從文化到習俗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在對待非主體民族這一方面,兩國也是出奇的一致。印度有東北七邦問題,緬甸有緬北問題,深層原因還是在於民族歧視。印度對待東北邦那些“看上去像中國人”的民眾視作異教徒一般,各種有針對性的犯罪也屢見不鮮,緬甸對待境內的非緬民族也不敢恭維,對“胞波”更是極盡所能打壓之。但兩國的少數族裔遍佈全國,為何對和中華民族有關聯的地區格外“關照”呢,這或許是和文化有關。

中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都體現出一種反抗精神,並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也正因為這種不服輸的倔勁,讓中華民族在歷次遭遇災難後都能挺過來,文明延續至今。

印度和緬甸歷史上都曾被大英帝國殖民過,由於其歷史文化中缺少抗爭的精神,於是在被殖民一段時間後就欣然接受了被奴役的事實。直到近代由於國際形勢變化後,印度和緬甸才獲得了獨立,曾經的奴隸翻身做了主人,卻又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嚐奴役他人的滋味,於是再次應驗了那句真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印度和緬甸都有著大量的反抗武裝,尤其是在和中華民族有關聯的地區,更是無處不在體現著傳承至今的反抗精神,這些地區的和平進程更是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局勢。

為了削弱反抗力量,印軍和緬軍都存在肆意欺凌、濫殺無辜等殘暴行為,這又更加激起了當地的反抗,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近代史上一條著名的“麥克馬洪線”將印度和緬甸聯繫在了一起,而對歷史上共同對手的警惕讓兩國關係更加緊密,於是印度和緬甸加強了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合作,從緬甸實兌港至印度米佐拉姆邦的運輸線即將完工,屆時印度對東北邦的控制力將進一步加強,而緬甸也將獲得更多的資源用於鎮壓反抗力量。

在對付相同的對手方面,印度和緬甸也頗具經驗,除了在境內重點打壓與之有血緣文化關聯的族群外,也多次“越境”試探虛實。在嚐到甜頭後,不僅沒有見好就收,反而更加變本加厲,或許都開始交流起了心得,成了一丘之貉。
面對印緬合流,印度東北邦和緬北地區有著共同的命運,倘若能跨越鴻溝,必定能更好地實現各自的目標,屆時,真正的和平才能在這兩個地區實現。

花臘魯


東南亞新視角,緬甸新思維,歡迎關注 緬甸中文網

緬甸-印度接壤的邊境線超過1600公里。緬甸與印度東北部四個邦相鄰:阿魯納恰爾邦,那加蘭邦,米佐拉姆和曼尼普爾。兩國接壤這麼多必然有領土爭端,特別是英國殖民印度時,曾將緬甸劃歸印度,印度和緬甸的糾纏由來已久

近日印度媒體報道,6月22日緬甸當局在印度境內Tengnoupal區的Kwatha Khunou附近3公里地段豎起了“81號邊界支柱”。在曼尼普爾邦Tengnoupal地區設置了緬甸界碑,是侵佔印度領土。

印度外交部就此否認了印媒報道,印度外交部發言人Raveesh Kuma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報告完全沒有根據,這一部分國際邊界已經得到了解決,並且沒有混淆。”

Tengnoupal區居民 在政界人士和社會工作者的支持下

,對曼尼普爾邦政府提出指控。指責曼尼普爾邦政府將"印度領土交給緬甸",是新德里為了討好緬甸的新主人——中國,出賣國家利益。

81號邊界支柱建在緬甸德穆Tamu鎮的Nan Phar Lone邊境市場約5英里處。由於邊界兩邊的居民一直存在爭議,緬甸政府也在該地區實施“144法令”(宵禁令)。

曼尼普爾邦國會黨 批評曼尼普爾邦邦長N Biren Singh 沒有就緬甸政府的"入侵行動"

採取行動。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稱,印度和緬甸相關部門 近期進行了例行聯合調查工作,同意解決國際邊界問題,達成一致。在已經有人定居的地區(81和82號界樁)之間建造界碑。

該發言人稱,這項調查符合1967年印度 - 緬甸邊界協定的規定,兩國政府都完全認可。

緬甸德穆鎮議員U Mg Mg Latt表示,“指控來自當地人民,我們雙方都調查了這個問題。我們發現指控是有誤的。

緬甸沒有侵佔印度領土。


緬甸中文網


中印關係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緬印關係。緬印關係除了英帝國殖民時期造成的民族矛盾之外還留下了至今尚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因此緬印之間也並非沒有障礙。印度在緬印關係中起著關鍵作用扮演著主動的角色。當印度需要緬甸時就會表現出積極拉攏的態勢,在資金、物資、武器裝備、貿易投資等各方面扶持緬甸,熱心幫助援建緬甸的基礎建設。但問題在於印度政府的官僚作風導致其在實施對緬的援助建設項目上總是遲緩拖沓。比如印度在建的印緬泰三邊高速公路,計劃是2014年完成,但現在將推遲到2020年。老實說以印度政府的這種官僚作風2020年能不能完成還要打個問號。印度政府這種官僚作風的後果直接影響了印度在緬甸的聲譽,在兩國間的關係中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另外緬印關係還存在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就是當印度政府更替時就會出現新政府是否會延續上屆政府的對緬政策的問題?兩國關係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動。就目前而言印度正在大力發展同緬甸的關係,經濟固然是一個原因但印度真正想要的是地緣戰略,劍指東方。但是他的意圖能得逞嗎?首先印度政府對緬忽冷忽熱的外交姿態,再者印度國內政界中仍有敵視緬甸的現象以及部分政客追隨西方推行對緬人權外交的聲音。這些都是緬印關係中不和諧的因素。我個人認為雖然印度在緬印關係中起主導作用,但能否如印度所願不僅要看緬甸的態度還要中國的態度。


貝貝和豆豆的視野


都是當年英國殖民地,目前兩國走得比較近。國家關係都是會根據各自的利益訴求而改變的,沒有永遠的仇恨和友誼,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各國都在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演變著關係,根據需要決定取捨。


許躍波


怎麼老是把自己國家領土完整,國防安全寄託在別國關係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自己強大了,還愁東南亞這些國家和印度關係好與壞嗎。國際關係就是強權關係,如果中國強大到能碾壓印度,不用我們主動去和東南亞這些國家示好,他們都會主動的貼上來。


心跳擾亂了節奏6


一直以來,印度的鄰國都是印度的敵人!為什麼呢?因為印度喜歡擴張!👿錫金被印度佔領了;不丹被印度控制了;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都被印度滲透了;緬甸的邊界讓印度覬覦,中國的邊界讓印度眼饞;巴基斯坦被印度硝煙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