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財務自由」,你的理解又錯了!

關於“財務自由”,你的理解又錯了!

1、

這些年,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小進,啥時候才能實現財務自由?”通常我都是這麼答:“每天當你只吃一個饅頭的時候,財務就自由了……”

哈哈~以上是玩笑話。什麼是財務自由?如何才能實現財務自由?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要糾正一個關於“財務自由”的錯誤概念。

提到財務自由,很多人認為必須身價過億,最起碼也得手握幾千萬,不再為錢的事發愁,閉著眼都能買買買。

許多販賣焦慮的文章,會告訴你,實現財務自由須資產過億,一線城市要有2.9億,二線城市起碼也得有1.7億,才能踏進財務自由的門檻。

今天,雞湯和焦慮,是最容易煽動人心的,但小進不想講這些,什麼是財務自由?標準是什麼?度娘是這麼解釋的:

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

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

簡而言之就是:被動收入>主動收入時,就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

所謂主動收入,就是用時間換金錢,最大的特點是必須花時間和精力去獲得。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工資,上班才有工資,不上班就沒有。

被動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動獲得的收入。比如房租、投資理財獲得的收益或者專利、版權費等,簡單說,就是即使當你沒有主動工作時,仍然有收入進賬。

如果再降低些標準,只要被動收入能夠完全覆蓋我們的日常開支,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已經實現了初步的財務自由。

這裡用一個公式表示就是:

關於“財務自由”,你的理解又錯了!

當財務自由指數≥1,我們就實現財務自由了。

小學數學知識告訴我們,想讓上面公式裡的財務自由指數≥1,有兩個途徑:

1、增加分子,即增加被動收入;

2、減少分母,即減少日常支出;

正常做法是不斷增加分子,同時適當控制分母,在保證一定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比如,小進一高中同學最近在裝修新房,受到不小的暴擊:本來以為通過自己這十幾年的努力,已經妥妥進入了中產,沒想到一套房子買完裝修完,感覺一夜回到瞭解放前。

“10年前第一套房,10萬已經裝得很好了,現在這套房,花了快30萬,還不太滿意。”

這套房子的裝修,一個淋浴花灑就花了9000多。據同學講,9000多的花灑洗起來,跟900多的就是不一樣,卻忘了十幾年前,他在90多塊錢的花灑下面,也洗得挺乾淨。

所以,財富所能鋪陳的舒適與精緻永無止境。對於財富,人的慾望是無盡的,學會剋制慾望,知道滿足,比賺更多的錢更重要。

但是,也不能就此走入另一個極端。比如之前網上一則新聞:上海一對夫妻不工作沒孩子不交際,全年只花2萬元。

根據上面的公式,這樣一對夫妻是不是很容易實現財務自由?

但這種一味犧牲生活質量的“財務自由”,達到了又能怎樣?世界這麼美好,把日子過成這樣,豈不是有點可惜?

2、

好吧,有點扯遠了(其實很認真),回到今天的主題:作為普通人,到底掙夠多少錢才算實現財務自由?

首先明確下財務自由的路徑: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被動收入最實際的途徑是通過投資、理財獲得,畢竟擁有好幾套房子、每年收租就完全覆蓋支出的“房東”不多,出售專利或版權的牛人更是佔極少數。

所以,大多數人最有可能實現的財務自由方式,只剩下了投資理財這條途徑

因此,實現財務的自由關鍵,就變成了“我應該攢夠多少投資理財的錢,使每年的收益完全覆蓋日常支出”這個問題。

我們舉例來算一下:

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萬元,一個三口之家就是7.5萬左右。也就是說,作為普通人,要想達到財務自由,每年靠投資理財獲得的“被動收入”必須不低於7.5萬才行。

假設通過投資理財,我們每年能達到平均8%的年化收益,那麼,我們需要積累多少本金獲得每年7.5萬的“被動收入”呢?

有人說了這簡單,直接用7.5萬除以8%不就得到了?這樣想是絕對錯誤的,為啥?

因為8%是有水分的,它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存在。

如果每年的收益率不能跑贏通貨膨脹,別說實現財務自由了,連財務保值都做不到!

所以,每年的收益必須“擠掉水分”(刨去通貨膨脹)才是我們真真實實抓在手中的財富。

假設每年通脹率為4%,我們需要多少可用於投資的資產或者現金呢?

關於“財務自由”,你的理解又錯了!

問題來了:187.5萬是我們拿來投資的錢,但全部拿去投資了,萬一平常有個急用怎麼辦?

所以除去投資以外,一個家庭至少還應留出相當於一年日常支出的資金,用於應對突發狀況(類似於家庭風險備用金)的錢。

所以,今天的重點來了!(敲黑板)

關於“財務自由”,你的理解又錯了!

所以,要想實現財務自由,在今天的中國,一個家庭至少擁有195萬可投資使用資產(自住房除外),才能實現初步的財務自由。

3、

如何儘早實現財務自由?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絕大多數上班族都可以實現財務自由,那就是退休以後。

退休後不再工作,還能定期領取退休金,拿錢幹自己想幹的事情,雖然錢少了點,但維持日常開銷是沒什麼問題的。從這個角度講,退休了可不就是“財務自由”了嘛~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啥退休後,就可以不工作獲得現金流實現基本的財務自由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在你工作的前幾十年裡,每個月你都拿出一小筆資金,定投到了養老保險上。

養老保險收到我們這些資金,聚少成多再投資於各種資產,例如債券、股票、基金、房地產等等,以實現長期的增值。雖然收益率並不高,但也能保證在你退休喪失勞動力之後,足夠為你支付工資了。

所以養老保險實質上,就是年輕時用我們極少的一部分工資做定投;時間久了,就可以依靠這筆錢產生的現金流來實現財務自由。

只不過這個過程很漫長,因為我們每個月投到養老保險的資金很少,比如幾百塊、一千多塊,還有一個原因是社保基金優先考慮風險,所以所投標的都風險較低,當然收益也不會高到哪裡去了。

說道這,你發現機會沒?

與其被動的等待這個漫長的過程,不如積極主動的把自己的閒餘資金換成收益率更高的資產。

要超過它,其實一點也不難,只需要每個月拿出更多一些的錢,比如一兩千買成比它收益率更高的資產,比如大平臺的P2P或者理財類產品,以及低估值的指數基金等等。

這樣,就可以大大縮短達到財務自由所需要的時間,原本需要工作三四十年實現的財務自由,通過這種方式,只需要二十年甚至十年就能實現啦!

最後,總結下本文核心

年輕時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工資收入,用每月暫時不用的資金去換資產,做一個小“資本家”,讓錢幫我們賺錢。

這,才是絕大多數人實現財務自由的最好方式。

關於財務自由,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給小進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