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強烈的攻擊性該如何處理?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有攻擊性,為此擔心不已。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更是緊張兮兮。生怕孩子突然發起攻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拉德.哈特普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即工具性攻擊和敵意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常在年齡較小的學齡前兒童身上出現,表現為爭搶玩具和其他物品,這種攻擊性行為會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消失。

敵意性攻擊

有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表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攻擊,這種攻擊不是為了搶奪物品,目的是對人造成傷害。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是敵意性攻擊。比如,有的孩子純粹因為看別人不順眼而打人。這種行為就屬於敵意性攻擊。

敵意性攻擊顯然比工具性攻擊更加惡劣,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不管是哪類攻擊行為,都不能列為品德問題。所以,家長不要過於著急。只要引導得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就可以得到削減。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呢?

從兒童心理學來看,這種行為是一種必然。兒童兩三歲時,處於自我意識高速發展的階段,自我意識較強。這一時期,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好玩的玩具與美食都是自己的。因為不懂得分享、合作,所以,爭搶玩具的事時有發生。在爭搶的過程中,自然就會產生打人、咬人等攻擊性行為。

孩子有強烈的攻擊性該如何處理?

一般發育健全的孩子,4歲開始能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學習自我約束,5歲能清楚自己和別人的界限。經常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往往自我意識發展滯後、自尊心發育不夠健全。

另據研究表明,10歲左右孩子的攻擊性會出現第二個高峰。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攻擊行為將導致人際關係緊張、社交困難。心理學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兒童期就被認定為有攻擊行為。從小攻擊性強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長大後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如何引導孩子?

1、家長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在孩子面前與他人過度爭吵、甚至是打罵。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

2、孩子犯了錯誤,不要動輒就打罵孩子一頓,這會給孩子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打罵攻擊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

3、避免孩子經常接觸到暴力環境,引導孩子接觸健康的書本、影視和遊戲。

4、父母要引導孩子懂得分享與合作,體會到分享合作帶來的快樂。讓孩子懂得謙讓與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