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精準脫貧的鄰水實踐(交通扶貧)

「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的邻水实践(交通扶贫)

「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的邻水实践(交通扶贫)

官方權威發佈平臺

「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的邻水实践(交通扶贫)

“正好趕上今年第一批花椒樹苗栽種,方便物資運送。”7月23日,子中鄉沙壩子村支部書記劉昌國高興地告訴記者,村裡水泥路修好了,不僅出行方便,產業發展也快。

今年以來,面對全縣貧困摘帽的艱鉅任務,鄰水縣堅持以“精準扶貧、交通先行”為統攬,發揮交通扶貧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大力實施“交通大會戰”,全面吹響了交通扶貧決戰決勝號角,為群眾打通一條條出行路、脫貧路、致富路。

立足交通先行 解決群眾出行難

“以前我們村裡只有一條坑坑窪窪的泥巴路,遇上下雨天全是泥,車子上不來,出門特別難,自從公路修好後,出行真方便……”7月23日,記者在涼山鄉斷橋村採訪時,聽到最多的,就是村民們對新修公路的稱讚。

斷橋村是鄰水縣最偏遠的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縣境東南部的明月山脈,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山高坡陡,路面狹窄,交通不便,不但影響村民的出行,而且長期制約著該村的發展。“以前去鄉上辦事或者趕場,出行全靠兩隻腳,爬坡上坎,來回一趟要走5個多小時。”貧困戶黃棟清說。

2018年6月25日,對於斷橋村村民來說,是一個特別值得慶祝的日子。通往該村的一條全長5公里、寬4.5米的公路建成通車,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修這條路盼了好多年,如今總算修通了,坐車去鄉上只需要10多分鐘。”村民黃萬旭說起新修的公路喜笑顏開。

斷橋村的變化正是鄰水縣立足交通先行解決出行難問題的真實寫照,也是交通扶貧的具體體現。

今年以來,該縣堅持“暢通出口、拉通骨架、完善路網、惠及民生”的建設思路,把交通扶貧列為年度工作目標的首要任務來抓,掀起交通建設“大會戰”熱潮,投入資金12.3億元用於交通專項扶貧建設,開工高速北出口及其連接線工程,新(改)建縣鄉道110公路,新(改)建農村公路500公里,其中貧困村300公里,30個擬退出貧困村全部實現“通村硬化路”。完善以國省幹線公路為骨架,以縣道和鄉級公路為主脈,以輻射行政村、自然村的通村主路為血管的公路網格局,掃清脫貧“路障”,改變群眾“出行難”的現狀。

截至目前,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410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公里,國道152.2公里,縣道221公里,鄉道263.8公里,通村公路3362公里。

借力公路建設 產業遍地開花

銅鑼山深處的長安鄉貴人槽,曾因交通閉塞,基礎條件薄弱,成為遠近聞名的窮山溝。村民主要種植玉米和水稻等農作物,更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都靠肩挑背駝把農產品運到縣城市場販賣。

3月9日,一條全長41公里,連接冷家鄉、長安鄉等6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的銅鑼山扶貧產業環線破土動工。6月中旬,這條產業環線建成通車後,破除了制約當地發展的交通瓶頸,沿線產業迅速崛起,也給貧困的貴人槽帶來了脫貧致富的發展機遇。

道路通了,長安鄉黨委書記王斌源勁頭更足了,他準備大幹一場,著手規劃大堰、金埡和金鐘3個村的特色產業發展。7月23日,記者在大堰村看到,一塊塊土地調型已經完成,即將栽種冬瓜、蘿蔔等時令蔬菜;金埡村廣安市奇麟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基地調型完成,栽種的中藥材長勢良好……

當天,剛賣掉蔬菜的貧困戶黃國成,正高興地數著手裡的鈔票。“今天又賣了100多斤海椒,有200多元收入。”黃國成說,海椒、絲瓜、茄子等蔬菜相比去年多賣了1500多元,多虧了家門口的公路修通了,不僅運出去方便,許多顧客和菜販子還上門收購。

依靠便捷的交通條件,挖掘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的例子在鄰水不勝枚舉。

產業隨路走,路隨產業轉。近年來,該縣堅持以“精準扶貧、交通先行”為統攬,重點建設對農村產業佈局有影響的縣鄉公路和重要村道,更好地服務公路沿線經濟產業項目發展。交通環境的徹底改善,破解了農產品運輸難題,加快當地產業發展,全縣152個貧困村也因地制宜發展起優質糧油、畜牧、經濟作物、水產、農產品加工、休閒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為當地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補齊交通短板 推動全域旅遊大發展

交通扶貧在解決人民群眾出行運輸的同時,也滿足了自駕遊、自助遊、鄉村遊等旅遊新形式的需求,推動當地旅遊大發展。

7月24日,記者在五華山旅遊風景區接待中心停車場看到,一輛輛私家車停放得整整齊齊。“6月以來,遊客每天都在不斷增加。”五華山御景龍湖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熊維應認為,這一切歸功於雙五路的修通。

今年6月初,雙五路完工投入使用。這條道路作為連接五華山旅遊風景區和豐禾鎮雙廟子、林果等貧困村的重要通道,不僅解決了沿線百姓出行難和產品運輸難的問題,對提升五華山景區的旅遊開發有著重要作用。

“因為路不通,以前很少有人來五華山。”熊維應說,如今前來五華山遊玩的人越來越多,比起從前繞道墊江、長壽花費的時間和高速過路費都節省了一半多。

公路修通後,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也給村民帶來了商機。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過來遊玩,五華山村貧困戶範長青做起了農產品和土特產的主意。“在景區下班後,發展種養業,把臘肉、土雞蛋、蔬菜等賣給遊客,一年下來有6000多元收入。”範長青說。

今年以來,鄰水縣把交通建設、脫貧攻堅和旅遊開發深度融合,科學規劃佈局,大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戰略,隨著雙五路、銅鑼山旅遊扶貧產業環線、袁市鎮鄉村旅遊公路、柑子觀音環線、城南芭蕉村級公路等道路的建設和升級改造,完善了天意谷、銅鑼山、五華山等重點旅遊景區、特色旅遊小鎮等區域的公路網。特別是在依託國省道主幹網的基礎上,打通農村公路的“最後一公里”,不斷髮展起集農家樂、旅遊採摘、生態觀光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補齊旅遊大發展的交通短板。

一條條公路蜿蜒於三山兩槽之間,將沿途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串點成線,為全縣旅遊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今年1-6月,全縣實現旅遊收入34.19億元,同比增長20.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