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的殯葬改革會不會重蹈安慶失敗的老路?

上饒的殯葬改革會不會重蹈安慶失敗的老路?

洪巧俊

自從上個月巧哥寫了《如何看待上饒的殯葬改革?》,20天多來,江西的學者與官員,以及其他階層的人士與巧哥探討了上饒的殯葬改革,大多數人認為上饒的殯葬改革是激進的,把五百棺木集中示威,然後銷燬,是躍進式的折騰,其行為缺失人性化。

土葬不僅是一種風俗,更是一種文化,千百年來,人們崇尚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江西一大學教授如此說,古代那麼多土葬,除帝王將相,有多少留下來?他還說,生的文化計劃生育這個管理應是失敗的,其實支撐中國人的文化實際上是生老病死,對於死的文化改變,強制的改變,可能對中國文化的衝擊是很大的。

有學者如此質疑,究竟是火葬用盒子埋環保,還是按照傳統的土葬環保?他認為土葬更為環保?土葬幾十年後化為土,而那盒子或許百年千年也不會消失。

江西山多,政府管的不是“一刀切"的火葬,而是要嚴格規定不準硬化和鋼筋混凝土化。所以說,上饒的殯葬改革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也沒有抓到改革的實質。在江西到處都可看到硬化,鋼筋水泥化的墳墓,這些才是當務之急要改的。

有基層官員向巧哥訴苦,這種不尊重農民意願的殯葬改革,壓力最大的是鄉鎮基層幹部,上面抓得緊,思想工作不好做。因為殯改政策呈現出的是往下層層加碼的趨勢。

有村民說,以前管我們生,現在又管我們死,盡瞎折騰,管生的計劃生育,已經說明你們錯了,以後還會證明你們這種管死的殯葬改革依然是錯的。

安徽安慶的殯葬改革以失敗而告終,河南周口的平墳運動同樣是已失敗而落幕,這兩地的失敗其根本原因就是激進,可以說,躍進式的“一刀切"運動註定是要失敗的。周口轟轟烈烈的平墳運動後,一座座墳墓夷於平地,然後又一座座拔地壘起。

一位官員憂慮地對巧哥說,當初贛州的"一刀切"宅改拆老房子,出了"明經國“事件,那麼“一刀切"的殯改,會不會出現類似事件,誰也難以保證。出了問題挨板子的往往是我們這些基層官員身上。

也有人說,上饒的殯改是為了化解土地危機。當初周口“平墳運動",很多人認為深層的原因在於土地財政。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湧認為,周口推行平墳復耕“醉翁之意不在墓,而在地",土地徵收政策收緊,但地方官員智慧迭出,平墳運動是讓死人集中居住,騰出墓地。上饒的殯葬改革,也是以後讓死人集中居住。其實上饒不少地方在山區,這些山區也就不存在佔耕地的問題,人們擔心的問題是火葬與公墓會不會成為一種產業,而死不起。

由於上饒來了一次集中500多口棺木集中銷燬,引起了輿論的強烈關注,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不僅損害了上饒的形象,而且也傷害了群眾的感情。

在外地的上饒籍人士說,哪個家庭沒有老人?死後睡進棺材,入土為安是每一個老人的心願,也是最好的歸宿。

土葬歷史悠久,入土為安是華廈民族喪葬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早已成民風民俗,且根深蒂固。祭奠先祖,傳承祖訓,是千家萬戶千古不變的家事活動。所以國人一向對墳墓都是十分重視的,這和我們民族的祖先崇拜有關。也就是說,在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信仰中,墳墓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祭祀之道,自生民以來則有之矣。"中國人千百年來都堅信“祖有功,宗有德”,推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於“死有所葬、入土為安”的強烈渴望,超出了任何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想象。

國家也十分重這一風俗,清明節安排一天公休,方便人們祭祖,假如像周口那樣,人們去哪裡祭祖?

我們不能忘記,安慶高齡老人"以死明志",他們抱著“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的激烈壯懷,只為能“睡進棺材",入土為安,這是何等的壯烈?何等的人生嚮往?如果是你的父母,以自殺來實現這一願望,你心能安寧?

殯葬要改革,要從真正破壞環境的事先改,比如硬化、鋼筋混凝土化才是真正要改的。嚴格禁止硬化與鋼筋混凝土化。

殯葬改革急不得,要循序慚進,遵從群眾自願的原則,群眾不自願,就不能操之過急。任何強行推行,違背群眾意願的,都是對殯葬改革的歪曲。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敬畏祖先,敬畏人民群眾,是我們共產黨人做官的基本素質,任何地方政府出臺的規章制度,都不能背離這個宗旨,更不能違背國家憲法和國家法律。上饒的把棺木集中銷燬與法與情都不在理。要知道,棺木是私人財產,強制收繳,或低價補償,都是違法的。違犯了物權法。

無論是周口的平墳,還是安慶、上饒的殯改,都是漠視人權的行為,客觀上迎合了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抹黑。如果像安慶不顧老人死活,讓老人相繼自殺的決策,就是傷天害理的,喪失了做人的良心,也是數典忘祖的行為。

殯葬改革必須要有法律依據,有傳統依據,有群眾基礎,激進冒進,都不可能改革成功,周口與安慶就是例證。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醜惡的事物,都打著高尚、正義的幌子,而加上改革兩字,即使是一種惡,也可大張旗鼓地大幹一場。對於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