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文丨Jun.君君

这是一个处处有喷子、杠精出没的时代,每天都有大批无辜的受害者被喷得“遍体鳞伤”。

我们将两者先统称为喷杠

网络是喷杠们日常最频繁的出没地,朋友圈则是最直接的“加害现场”。

比如有人出去旅行,拍到一些美美的照片,以并不高的频率发送在朋友圈,开开心心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几条友好的评论之后,就会出现些碍眼的:“显得腿好粗”、“好了,好了,知道你出国去旅游了”……

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而微博等平台,则属于大型乱战现场。

比如之前当有名人去世的新闻发出时,喷杠们集结队伍——感伤科比退役,他们喷你看得懂篮球吗就刷屏;感叹霍金去世,他们喷你学渣还喜欢装X,要不就说你舍本忘祖,崇洋媚外,中国科学家去世的时候没见你这样;

某次新年刘雯ins上发了一条:“Happy 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快乐),结果被网友们骂到不得不删掉原博,大家喷她的理由就是亚洲不少国家都过春节,你刘雯当然要过自己国家的春节啊,怎么能不说Happy Chinese New Year,而说的什么劳子Lunar New Year,秀你知道的英文单词多吗?

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偶尔有时候,喷杠们也可以明目张胆地在现实生活里出现。比如有次朋友和男友晚上去三里屯过周末,朋友身材本来就好,那天穿了一件可爱性感的裹胸小短裙,更显得整个人纤细高挑。那对可爱的情侣原本悠闲自在,心情美丽,没想到刚出地铁口,就被蹲在那里摆摊的中年妇人盯上了,妇人怒目等瞪着朋友,随机站起身来跟在她身后边走边喷:“你那是什么样子!你跟人家(指朋友的男友)根本不一样,人家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你好好照照镜子,你是鸡,你是出来卖的!”

朋友和男友一头雾水,根本不晓得这女人从何而来,为何而喷,可是两个脑袋转了一圈也没在附近找到其他人,那被喷的人指定只能是自己了。

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很多人初次遇到杠喷,初次被喷、被杠的时候,由于缺少经验,没有适应,会很自然地想要回几句:道理不是这样子的啊、我不是我没有你别瞎说啊、你听我把话说完、事实是这个样子的啊blablablabla……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试图跟他讲道理,试图压下他的戾气与他进行平等的沟通时,对方根本油盐不进,继续逮着你往死了喷。

于你而言,讲话之道有一定的底线撑在那里,喷爹骂娘胡搅蛮缠的话可能打死说不出来,但对方没有底线。对方是一群渴望指着骂屎尿屁来拯救快乐的人,人家真的不在乎道理、道德,也更不会产生羞耻感(起码在喷你的那一刻)。

有时候,你是无力的。甚至你可能会有所感觉——就算事实很明显:你是个理性的聪明人,对方是愚钝盲目的莽夫,你更高级,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你无法从中感受到任何欣喜的优越感,对方无毒不侵,永远不会认为自己错过也根本不在意你的“高级”。他入侵你的生活让你为之大动肝火,他自己百毒不侵强大无比,你压根无力还击。

你会被气到追到对方的微博主页里,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说出那样的话。

但其实,喷子们本身,也算可怜人,之所以爱“喷”是因为偏激的竞争心和焦虑感。看到人家的动态、留言、评论,即使跟自己本身没有丝毫关系,也禁不住要为之蓄一肚子邪火,烧的整个人躁郁无比,浑身不舒服,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说把压在心里的、饱含着最大恶意的话扔出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稍微缓解一点。

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快乐困难户,本就过得不好。

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而之于杠精,与喷子有一些区别,喷子们多是人身攻击,不在乎道德底线和逻辑,也没有所谓的羞耻心。杠精们一开始不会像喷子那样直接人身攻击,他们有一些立场和观点,通常较为偏激。杠精们喜欢不分时间场合,“耿直”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通常和其他大多数人、或者当时的氛围相反,“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恕我直言……”是普遍句式。有时候杠精们被说急了就可能直接变身成喷子。

但是不分场合、自以为是地表达观点,真的不是耿直。如果说因为种种原因,针对事情产生苛刻的想法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将之转换成语言,带着某种想对对方造成伤害的恶意直接摔在别人面前,就真的找不到理由为伊开脱了。

有次,我被迫坐在咖啡馆里听故事,下午咖啡厅生意不错,顾客零零散散的刚好占满了桌位。

讲故事的是背后一桌,三女一男。

“小A就很厉害了,男朋友是外国人,哪国的来着?”

“真的假的?不得了啊小A,你男朋友是外国人?”

“额….对,他是法国人。”小A姑娘的声音跟几个朋友比起来略虚浅了些,她有点急的补充道:“我们在一起还蛮久的了,一年多了”。

“可以啊小A,但是你别介意哈,以过来人的身份我告诉你得多注意。之前我们公司有一五十几岁的外国老头,成天跟我说他泡了多少中国姑娘,特他丫欠抽!”

“额…..对,有些人是挺奇怪的,但我男朋友他还好啦……他”。

“我之前啊也是”一个姑娘打断了小A的话,“公司有个外国人,在公司呆了没几天就来找我要微信号,后来听说他都结婚了。”

“小A啊,你男朋友有没有带你去见他的父母朋友啊?”

“听说法国人还是蛮浪漫的,但好像也很花心吧,而且现在有些中国女生特别过分,见到外国人直接倒贴的,不是说你啊小A,哎但真的,真有女孩是那样儿……”

几个人争先恐后的分享着他们的故事,那个叫小A的姑娘一开始还试着插入他们,可惜一个单薄的亲身经历没压得过三个义正言辞的“听说”,听着听着,她好像也就放弃了。

起身走的时候,转过头我看到了抱着咖啡杯靠坐在椅子上、面带微笑的小A。

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我听到她心里的万头草泥马在奔腾。

不论他们哪个人说的话,听起来都无比耳熟,现在微博里任何可以提到有关外国人的内容,都可以轻易翻到底下的评论里一堆:“来中国的外国人都是在自己国家混不下去的”、“洋垃圾”以及众多中心思想表达“以骑洋马为荣,挨洋炮为耻”的句子,写作手法狭隘污秽到不忍直视。

有人总结杠精: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法制;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孔子;你跟他讲孔子,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

有种现象科学上管之叫做“逆火效应”,就是说这个: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

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有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喷杠现象的核心症结——三观。

三观这个词是后面大家自己总结出来的称呼,指的是初中政治课本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所以它是个哲学概念,涉及个体的生命体验、是非善恶以及对宇宙世界的认知。我们以前的文章里其实就讨论过,人类社会的种种体系、结构以及观念,我们所有的悲伤痛苦道义,在整个自然运行的自然界里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三观这种东西其实也一样,本身并无所谓正确与否。

所以所谓的三观“正”或“不正”,其实还是有人刻意在为其制定规则,要求原本不一样的个体要向某个统一的标准看齐。然而一般来说,只有组织——宗教、政党或者传销团伙,才会如此这般要求三观统一,当你不同意标准内的观点,那我一定要消灭你。

杠喷们显然把自己当做三观警察。超过3.4万人观看,豆瓣评分8.4,在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中排在第230位,算得上是公认的佳片《英国病人》,因为其中的一小段有关婚外情的内容,重新上映后被许多观众刷上了很多新的评论:

三观有点厉害,如我不同认同。

把婚外恋说得冠冕堂皇。

毁三观,抱歉!只能给这样的分数了。

三观不敢苟同,出轨理所当然。

男主很苏,但三观不敢恭维。

他们将绝对忠贞不二的理想主义爱情统一视为“正”的三观,为了维护它对艺术、理性不屑一顾,即使现实中感情多复杂纠结,远远难级理想主义之丝毫,但仍有人把“正”三观的内容当精神口号一样挂在嘴上,时时刻刻以它的标准检视着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自己、以及他人,结果当过于将理想主义当真,就会以至于——生活越过越难过了。

白岩松说:“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我们可以把人、事整整齐齐搞的一是一、二是二,1.2、1.34、1.456的说法是打死都接受不了的——毕竟信息量太大、太复杂、太难分析处理和下结论,远没有简单的黑白两面评价起来肆意爽快、让人有成就感。

被杠精包围、受尽杠精迫害的你还好吗?

因此多方面思考问题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自己懂得常识太少,又倍爱面子,思想闭塞,极度排斥与其三观相左的“悖论”,催生出的,就是无数个躲在电子屏幕后大言不惭、无所顾忌的网络喷杠了。

坦白说,我们不是天生就这么理性聪明,或许不久之前,我们也“杠”过别人,但后来当我们发现,

那些所谓输赢,道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世界和生活并没有因为我们杠赢了而变得更好,人际关系也没有因为我们杠赢了而变得更好,钱也没有应为我们杠赢了而挣得更多,我们仍旧焦虑,仍旧有无数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醒悟——杠什么,别杠了,之前以为“百分之百对”的事情不久之后就跑来狠狠地打了脸,当初“杠赢了”的短暂喜悦,已经成了现在回想起的尴尬和脸红罢了。

或许我们已经成长了,但永远不缺不愿意醒来的人,在这里只能建议各位一句:见了喷杠也别多停留,绕道走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