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河邊,一條商業繁華的珠市街(上)

州河邊,一條商業繁華的珠市街(上)

珠市街,老城門之外的一條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上游街,起於翠屏路南門口,止於會仙橋街與大東街交匯處,全長280米路面寬8至10米,人行道寬2米。

這裡,曾經是達城貿易興旺之地,富商巨賈聚居之所。

州河邊,一條商業繁華的珠市街(上)

豬市壩上建起一條珠市街

據《達縣商業志》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這裡因臨近州河而成為豬市壩,人們來到這裡買賣生豬。

清朝嘉慶元年(1796),達縣亭子鋪人徐天德以白蓮教的名義,與其弟徐添壽和王登廷、張泳壽、汪瀛等人在家鄉起義,攻克麻柳場等地,活動範圍遍及東鄉、太平、新寧等縣,隊伍發展到1萬多人。

徐添德被推為大都督、大元帥。清王朝為了鎮壓徐天德領導的白蓮教起義,調集滿漢親兵勁旅10萬、鄉勇10萬軍費白銀數千萬兩,在達城設行臺以統領軍務,並長期在此設立糧臺,使其成為川湖陝靖寇指揮中心。

同時,湖北黃州等地商人見機紛紛來到達域做“火線生意”。久而久之,攤敗、行商逐漸成為坐商。

於是,商人們便在南門碼頭上行至黃龍寺一帶修房蓋屋,將以前的豬建成商號雲集的一條街。

這裡商號多經營綢緞布匹、蘇廣雜貨、顏料紙張,並有售賣古玩珍寶的,於是取名珠市街。

嘉慶川湖陝靖寇以後,清朝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魏源曾在《聖武記》中記載:“凡糧臺地,玉器裘錦成市,饋獻賄,遺賭博,揮霍如泥沙,如……綏定知府劉佳琦,皆乾沒鉅萬”

各路官軍無不在此聚財銷贓,“其在京諳達待衛章京,無不營求赴軍:其歸自軍中,無不營置田產,頓成股富。”達縣便是在這樣的戰爭環境中成為川東北盛時的軍事、交通、商業中心。

據1986年10月統計,珠市街有商店、攤位100多處,經營種類以小商品為最多,品種達數千種。而黃州幫、漢陽幫之後裔的湖北人來此坐商的竟達75%以上。

東城街道辦事處會仙橋社區主任宋斌斌介紹,2017年商家達140多家,經營者主要來自周邊縣區。

老人記憶中的大戶人家

74歲的瞿代滄,祖輩在珠市街開綢緞鋪,老家位置就在如今的多壹多超市那一帶,到父親手裡把生意做垮了,只好在門口擺了個小攤,賣些肥皂、火柴、草鞋、雞腸帶之類的物品。

其姐夫賀志華,達縣解放後任達縣地委委員、達縣縣委書記、縣長,直至輕工業部副部長。

瞿代滄回憶道,舊社會的珠市街是一條很繁華的街道,有同中和、大昌祥等商號,很多有錢的商人都住在這裡,大戶人家有樊、邱、李、夏、冷、陳等家。

那時珠市街只有100個門牌號,且分為上珠市街和下珠市街,他家在51號,成為分界處。

挨著他家的周家,也是做綢級生意的,他們把綢緞裝在玻璃盒子裡面賣。

有一回,一個穿旗抱,高跟鞋,人很漂亮的國民黨宮太太到這裡買綢緞。當時,少綢鍛的夥計說話帶有挑逗性,不禮貌,第二天早上,大概來了一個排的士兵,叫周家屋頭拿話出來說。

人們前來觀看,差點把街壓斷了。周家找到守鎮鎮長鬍純普(音),胡純普把雙方請到南門上喝茶,進行調解,才化解了矛盾。

翟代滄說,這條街上的陳家,以前開花紗布公司,還銷售桐油老闆叫陳天生,是一個很開明的人物。

解放時,他主動就向共產黨表明願意將老家的房產、土士地捐獻給農民。1956年,社會主義合作化動時,陳天生又主動到大操壩的誓師大會上表態捐72兩黃金,支持化三改造。後來,陳天生當了縣政協委員、磚瓦廠的廠長。

州河邊,一條商業繁華的珠市街(上)

從湖北來珠市街經商的夏家,發跡則有些特殊。據說1933年的時候,共產黨與國民黨在達城交戰。

一天早上,夏家人到河邊,聽到有人在呻吟,看到一個國民黨的人要死不活的,問那人,那人無法說話,指了指荷包打開荷包一看,有一個上海存款單。

夏家很講良心,把他揹回家來,服侍他,希望能好起來,結果沒有救活。他們照了相,把存款單拿到上海去取了錢,並把這個人的照片放到神龕上供起,認為是他財神菩薩。

珠市街有錢人多,因而成為一些人垂涎三尺的地方。民國12年(1923)7月30日,陝軍劉寶善招納匪首田俠攻入達城,田准許所部“自由行動三天”,珠市街大戶人家多遭洗劫,富商洪德益因保護財產而被槍殺。

節日期間,燒火龍的喜歡到這裡來。瞿代滄記得,舊社會燒火龍的時間是正月十二到十五這三天。

上午商鋪營業結束後,立即將貨櫃上貨物搬走,把火炮、花筒全部碼在櫃子上。火龍到鋪面後繞一圈,騰出位置,鋪面上的人馬上放火炮、花筒,打炭圓,那可熱鬧了。

本文摘於《記憶達州·老街老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