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的研究生看到很多同學是三本考研過來的,覺得心裡不爽,這是種病嗎?

蜜瓜醬


自從國家恢復高考之後,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考入大學。那個時候即使考入專科院校也是件比較難的事情,

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國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現在大學錄取率比以前高很多,專科院校的錄取率就更高。物以稀為貴啊,大學生多了,再加上競爭激烈,現在大多數人大學畢業期間就準備考研究生博士生,有些重點大學也有保送研究生名額。


研究生在共同的教室學習,就有部分研究生心裡不爽,覺得自己是保送研究生來到這裡學習的,而有的同學是三本考研過來的,這是種病嗎?


其實這就是心裡不平衡,也可以說是病,而且是歧視。覺得自己是保送研究生,是重點大學畢業生,而他們是三本院校畢業的,居然能在同一班級學習,可是對於這部分研究生可曾想過,三本考研過來的同學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比保送的研究生並不少,甚至付出更多的努力。考研考試對所有參與人都是公平的,二本也好,哪怕三本也好,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優異成績,而作為保送的研究生沒有經歷這樣過程已經是很幸運的。


再者高考的失利並不代表以後的人生也是失利,上三本是在參加高考那時候沒有保送研究生的成績好,但是不代表三本的同學一輩子學習成績都沒那些重點大學的學生成績好,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已經成功逆襲了。所以看待問題不要總是停留在過去,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也不要覺得心裡不爽,在研究生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學習實力去說話。


三本考研過來的不管怎麼說,學習能力還是智商都不會太差,外加不斷努力,和保送的同處於研究生這個舞臺並不奇怪,過去不代表未來,但願保送的研究生能放下心裡的不爽,放下心中的歧視,好好處理同學之間關係,相互學習吧。


決勝網


這也許算不上病,但問題也不小。具體來說就是心理狀態不對,要麼是不平衡,要麼是歧視,總之不是什麼好事。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有如下三點看法意見:

第一,我們不能以一個人在某一個階段的優秀和成功,來定義其一生的優秀和成功。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一切人和事,都是在發展變化的。人的起點雖然很重要,但它遠遠不及在路上的努力重要。如果僅僅因為別人是從三本考進來的,就“心裡不爽”,這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說明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心態出問題了。

第二,別人既然能從三本考入名校研究生,正說明別人的優秀程度不亞於你,努力程度甚至超過你,所以此時保送生的首要任務,就是證明自己。人的一生充滿挑戰,最讓人震撼的,不是一個強者做成一件大事,而是一個弱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做成一件大事,也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屌絲逆襲”式故事。就這個具體問題來說,保送生就是強者,三本錄取生就是弱者,強者要想體現自己的強大,不是去嘲笑、挖苦甚至欺負弱者,那隻會讓公眾更同情弱者,而是要去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第三,在完成學業步入社會時,用人單位在挑人時,最看重的肯定是應聘者的綜合能力素質,本科背景也許能起一點作用,但非常有限。與其對三本錄取生“心裡不爽”,不如去踏踏實實地學點東西。而且,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既然在同一所學校讀研,今後就是同學,可謂同氣連枝,榮辱與共。嘲笑同學無法帶給你任何好處,只會稀釋自己的未來資源。這種百害而無一益的事情,稍微有點頭腦的人就不會幹。

但願大家能把生命浪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成就自己未來的精彩人生。


陳向東


考研,考名校研,是當下眾多年輕人的選擇。有些名校研究生的履歷是這樣的:高考的佼佼者;名校的學生會主席;保送的名校研究生……不得不說,他們是天資極高,能力超強的一群人。然而,天才只是極少數,更多的名校研究生,則不是如此。他們只有一般的第一學歷:二本、三本,甚至專接本。學校呢,甚至可能是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學院……他們往往要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才能躋身名校研究生。

同樣是研究生,兩種人的心態大不一樣。究其原因,還在於現階段的社會對第一學歷還是有較為苛刻的要求。這使得保送研究生不僅有一種優越感,而且有一種不可超越的自豪感;這也使得後考的研究生,心裡總有一點小遺憾,甚至有點兒鹹魚難以翻身的小心酸。

這兩種心態都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保送的研究生不必心裡不爽,放平心態,繼續努力,未來一定會成為社會競爭中的佼佼者。後考的研究生,克服了異地、異校考研的重重困難,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成功為自己的命運扳回一局的人們同樣讓人欽佩。多少人被高考失利改寫了命運,而他們沒有。上天是不公平的,幸運兒是少數,但我們可以用雙手盡己所能去創造公平,能夠扼住命運咽喉,不向命運低頭的人值得尊敬。

人與人之間,天資方面相差不了很多。如果說這社會中的競爭者能力有高低之分,我想,可能是某些關鍵時刻他們自身的狀態,以及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機遇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搶佔先機者儘可自傲,但也需謹慎前行;後來者不必自卑,將相尚且有出自寒門者,一時的學歷豈能阻止你前進的腳步。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保研未必成功一輩子,自主考研一樣可以逆襲。人生是一條長遠充滿磨難的路,一時的成敗只能說明一個階段的成果,最重要的時刻是當下,最重要的是前行。


霍老爺


我有個朋友在洛杉磯留學。在他們那裡層級和社交圈的劃分是非常明確的。有錢的富二代和有錢的富二代一起玩。學霸有學霸的天地。什麼都沒有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有一天,一個什麼都沒有的普通學生。通過自己的奮鬥賺到了很多錢。也買了跑車,租上了大房子。一點都不輸給那些富二代。

這時候這個普通學生想要加入富二代們的圈子,卻被拒之門外。以前富二代們看不起他是因為他沒錢。可是有了錢,這些富二代自然看不起他。

所以,這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他們的區別在於一種身份認同感。

那些保送研究生的同學和這些富二代的心態是一樣的。因為保送,他們覺得高人一等,也有高人一等的底氣。這個時候,在他們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身份認同。同樣都是保送的人會形成一種人上人的感覺。這一刻,他們已經和那些對考研生死未卜的人劃清了界限。

界限只要一旦劃清,想要再取消就非常難了。因為承認對方和自己一樣優秀,就是變相的承認自己和對方一樣差勁。這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心理考驗。

我記得前段時間法國發布了一則消息。說要取消法語當中的陰陽性區分。這則消息引發了法國人的強烈不滿。在他們看來,取消法語中的陰陽性,就是降低了法語的難度。因為法語難,他們會感覺到很自豪。假如法語變成英語一樣,人人都會說,他們的那一種心理優越感就會蕩然無存。

總有某些東西,承載著區分人和人的作用。可能是家庭環境,可能是某種能力,可能是昂貴的套裝,可能是美麗的外表,可能是一門語言,也可能是一個保送的指標。

一個國王需要戴王冠,是因為只有這樣別人才知道他是國王。如果他手底下的每一個臣民都有一隻王冠。那麼誰又能夠知道,他才是國王呢?你說他能爽嗎?

所以我覺得保送研究生的人看到別人三本考過來心裡會不爽,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任何人處在那個位置,也許都會不爽。


源靖


又是一個典型的歧視,一個本科出身就成了終身的烙印,這和不久前網曝那個陝師大因候選人本科學校差而取消已公示職位的事件一樣是經典的“歧視”。在那個事件中,候選人後來進入名校中山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已證實了本人的實力,因此也拿到了教職被公示的機會,卻被此前早已知道的本科出身被拒。

一個人本科就讀的學校比較差,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比較拮据,高考之前接觸的教育資源等有限;也有可能醒得晚,上了大學才知道努力;還有可能是高考失常,沒有反映出自己實力和水平等等。

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些學生在三本的大學裡,克服了起點差的劣勢,考上或被保送進了名校,這種結果證實了這些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學術潛力已經後來居上,趕上了985的學生,這些學生應該為自己自豪才是,千萬不要自卑,有人不爽那是別人的錯,不能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繼續堅持做最好的自己,記住過去的努力已見成效,繼續努力的話未來只會更好。

而那些不爽的985學生,真沒有什麼值得高高在上的理由,這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是很害人的,且不說人人生來平等,本科名校只能說明在高考這一個考試中有些優勢罷了,並不能保證將來就其他人成功。現如今大家進入同一個學校已經在同一個起點上了,不爽別人的心理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讓別人不舒服,也影響自己的同學關係,一個不愉快的環境中求學生活應該是每一個人都不想要的吧。

很多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經常不願意多錄取自己學校的本科生,其根本原因是避免近親結婚,提倡多元化。譬如在弗吉尼亞州最棒的弗吉尼亞大學會錄取一些來自整個弗吉尼亞州其他大學的本科畢業生,這些本科生的學校雖然沒有弗吉尼亞大學有名,但他們卻帶來了每個學校的風格和優點,揉入本已經有名的弗吉尼亞大學,從而使其更充滿活力,以致200年建校以來長盛不衰。以弗吉尼亞大學著名的法學院為例,生源有來自常青藤的,如肯尼迪家族不少的人在這裡法學院畢業,也有像丫爸這樣來自弗吉尼亞其他大學的,後者頂多開始會羨慕一下前者有過名校生活經歷,真正開始課程後沒人再會去關注其他人來自哪裡,誰能遊刃有餘繁重的功課誰就是“老大”,畢竟美國法學院的課程是有名的繁重的。

當歧視已經入侵象牙塔,尤其入住年輕人的心裡,這是何其可怕的一件事情。年輕人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他們還沒進入社會就已經開始給人分成三六九等,背後的社會原因不免讓人細思極恐。


心路獨舞


網友一:

考研,考名校研,是當下眾多年輕人的選擇。有些名校研究生的履歷是這樣的:高考的佼佼者;名校的學生會主席;保送的名校研究生……不得不說,他們是天資極高,能力超強的一群人。然而,天才只是極少數,更多的名校研究生,則不是如此。他們只有一般的第一學歷:二本、三本,甚至專接本。學校呢,甚至可能是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學院……他們往往要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才能躋身名校研究生。同樣是研究生,兩種人的心態大不一樣。究其原因,還在於現階段的社會對第一學歷還是有較為苛刻的要求。這使得保送研究生不僅有一種優越感,而且有一種不可超越的自豪感;這也使得後考的研究生,心裡總有一點小遺憾,甚至有點兒鹹魚難以翻身的小心酸。

網友二:

人與人之間,天資方面相差不了很多。如果說這社會中的競爭者能力有高低之分,我想,可能是某些關鍵時刻他們自身的狀態,以及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機遇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搶佔先機者儘可自傲,但也需謹慎前行;後來者不必自卑,將相尚且有出自寒門者,一時的學歷豈能阻止你前進的腳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保研未必成功一輩子,自主考研一樣可以逆襲。人生是一條長遠充滿磨難的路,一時的成敗只能說明一個階段的成果,最重要的時刻是當下,最重要的是前行。

網友三:

那些保送研究生的同學和這些富二代的心態是一樣的。因為保送,他們覺得高人一等,也有高人一等的底氣。這個時候,在他們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身份認同。同樣都是保送的人會形成一種人上人的感覺。這一刻,他們已經和那些對考研生死未卜的人劃清了界限。界限只要一旦劃清,想要再取消就非常難了。因為承認對方和自己一樣優秀,就是變相的承認自己和對方一樣差勁,這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心理考驗。

網友四:

具體來說就是心理狀態不對,要麼是不平衡,要麼是歧視,總之不是什麼好事,對於這個問題,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不能以一個人在某一個階段的優秀和成功,來定義其一生的優秀和成功。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一切人和事,都是在發展變化的。人的起點雖然很重要,但它遠遠不及在路上的努力重要。如果僅僅因為別人是從三本考進來的,就“心裡不爽”,這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說明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心態出問題了。

第二,別人既然能從三本考入名校研究生,正說明別人的優秀程度不亞於你,努力程度甚至超過你,所以此時保送生的首要任務,就是證明自己。就這個具體問題來說,保送生就是強者,三本錄取生就是弱者,強者要想體現自己的強大,不是去嘲笑、挖苦甚至欺負弱者,那隻會讓公眾更同情弱者,而是要去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第三,在完成學業步入社會時,用人單位在挑人時,最看重的肯定是應聘者的綜合能力素質,本科背景也許能起一點作用,但非常有限。與其對三本錄取生“心裡不爽”,不如去踏踏實實地學點東西。而且,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既然在同一所學校讀研,今後就是同學,可謂同氣連枝,榮辱與共。嘲笑同學無法帶給你任何好處,只會稀釋自己的未來資源。

網友五:

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些學生在三本的大學裡,克服了起點差的劣勢,考上或被保送進了名校,這種結果證實了這些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學術潛力已經後來居上,趕上了985的學生,這些學生應該為自己自豪才是,千萬不要自卑,有人不爽那是別人的錯,不能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繼續堅持做最好的自己,記住過去的努力已見成效,繼續努力的話未來只會更好。而那些不爽的985學生,真沒有什麼值得高高在上的理由,這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是很害人的,且不說人人生來平等,本科名校只能說明在高考這一個考試中有些優勢罷了,並不能保證將來就其他人成功。

網友六:

這個很正常。我有一個朋友畢業於一所還可以的985,本科畢業時,幾乎所有保研或考研成功的同學都在未來的3年時間內,不時向我朋友抱怨吐槽,周圍一大堆三本的,素質多麼差,比本科同學水準差多了等等。之後,還會加上,好羨慕你出國了,周圍人的素質都變高了,等等。這真的是一個不必要的自信。高考的成功只能說明自己在通識教育階段做的不錯,為自己爭取了一個更好的接觸專業教育或者綜合教育的機會。


英語老司機


這是一種公主病。

我的觀點:起點不平等不意味著終點的一定不平等。也就是說,雖然很多三本同學起點要低於保送學生,但起點只是代表著過去,除此之外,它沒有太大意義。而且,我的觀察,與很多出身名門、高高在上的學生比較,很多能夠克服了低起點、較弱師資、學科劣勢、學歷劣勢和周圍環境等種種外在不利條件,跨越上一個新高起點的同學,他們具有更強的危機感意識,未來反倒可以更值得期待。

我所在的院校,身邊的很多教師同事本科有出身985、211名校,也有很多出身一般院校。但是,對比現在的學術成就:比如獲評高級職稱如教授、博導、碩導、各種傑出學者等人才稱號,好多非“名門”的遠超越出身名門的同事。

我所在的學院每年都有來自雲南、新疆等邊遠省份的師專、師範學院的學生作為交換生來進行交流學習。他們當年考大學的分數、要遠低於天津師大本部的學生。但幾個學期上課考試情況,我作為代課老師,感覺這些孩子的認真、踏實遠非本部學生所能比。她們的成績,在班級總是數一數二的水平。

所以,這些說明了什麼呢?出身的確不意味著什麼!其實大學完全就是一個新的起點,大學的收穫,在於學生的態度、自律和勤奮,如果這三個方面乏善可陳,即便你身處北大清華,也改變不了終將平凡的結局。如果你足夠意志堅定,勤奮上進,即便上不了大學,你仍然可以創造奇蹟。


當然,以出身論英雄,不僅是個體病,同樣也是一種嚴重的社會病。從上到下,三六九等的學歷劃分,據此進行的資源傾斜已經成為不言而喻的潛規則或明規則,這也成為一種最捷徑的考評方式。這種情勢下,如果你不幸被列入“劣等”身份,那麼,要麼你需要努力地去證明自己“更優秀”,以此來回擊根深蒂固的偏見;要麼你就無奈接受“差別化”的社會現實。這兩種選擇,意味著你人生的兩種方向。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這事兒我來說說。

首先,我個人認為,題主的說法可能有誇大的嫌疑。名校研究生不太可能有很多三本生考上的,雖然肯定會有,但數量肯定不多。或許因為你本科不太好,周圍同學都是三本,所以你感覺考研名校成功的三本生挺多,但如果你實事求是地統計一下,你周圍那些考研的三本生,能考研名校成功的比例可能很小。就我個人的瞭解,末流985的研究生是有一定比例的三本出身,但這個比例通常小於10%,而中流985就往往很少,至於上流985,比如北大研究生,三本生似乎也有,但鳳毛麟角。

其次,無論別人是否認可,三本出身而考研名校成功,這是了不起的成績,是一個很大的飛躍,這說明,即便三本出身,經過自己的努力,也具備了與相對比較優秀的那些985出身並保研的同學同臺競技的資格了。無論他們怎麼看,這個事實改變不了。

再次,無論你是否承認,那些985本科出身並保研成功的同學,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通常高於三本出身而考研成功的人,這是具有統計意義的結果。有差距,得承認。事實上,一些三本出身的學子之所以能考研名校成功,確實是因為很早就開始準備考研,把大學時光很多都用在了考研備考上面,缺乏其他方面的鍛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條件去培養專業能力,相對於在一個比較優越的環境裡得到較好薰陶和鍛鍊的985本科出身的同學,通常確實有差距。這些人之所以或許“覺得不爽”,恰恰可能就是覺得三本出身的同學除了考研拼成功了,其他很多方面與名校“並不匹配”。從這種意義上講,他們的“不爽”,也不算是什麼病,而是一種相對優秀者的正常心理反應,當然,這也難免包含了自我優越感的心理成分。

其實,這種“覺得不爽”,不算是歧視,也不算是某些人說的“公主病”,而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心理,雖然這個心理並無多大必要,也沒多大意義。對於弱於自己而偏偏能和自己站在同一個舞臺的人,心理有所失衡,這是普通人的正常反應,並不是拿有色眼鏡來看你,而是基於差距之下,由優越感而產生的失衡心理。現實中,很多人都會在類似的情況下產生某種失衡心理而“感覺不爽”。舉個例子,假如你讀完名校的研究生,進入一家公司,發現你當年的三本同學就在這家公司,而他經過幾年的工作努力,公司給他的薪酬不比你低,甚至後面發展並不比你差,你難道就真的不會“感覺不爽”嗎?這是一種病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要能正確理解這種“覺得不爽”的實質,認識到彼此可能存在的差距,當你自己態度端正了,承認不足,才會對這種“感覺不爽”有合理的態度和應對方法,才不會無端地覺得“不公”,甚至覺得對方有病而產生對抗心理。承認某種差距,並不代表就要妄自菲薄,而恰恰是迎頭趕上的動力。放鬆心情,努力進步,當你真正不比人家差的時候,人家自然會糾正失衡心理。當然,現實中可能也有人就是天生優越感很強,無視人家的進步而死抱著“出身”不放,就喜歡拿“有色眼鏡”看人,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如果遇到這種人,無需感覺什麼壓力,直接無視就行了。


風雨燕園之百二十載


網友一:

是病,歧視,而且病的不輕!考研考試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不管幾本的同學都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的,雖然高考時可能考的不如你好,但是經過大學期間的努力學習,知識水平達到了研究生的錄取資格。爾保送的同學沒有經過考研考試已經是很幸運的了,在看到很多的三本同學考研過來的,還覺得心裡不爽,這本身是一種歧視。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容易摔大跟頭的。

網友二:

親眼看到一個同學從三本考上北大研究生。付出的不是一般的艱辛,首先考生是河南的,在學校準備考北大時同學都不理解,臥薪嚐膽,考完後北大發通知很晚,不知結果,又去打工了。後來收到通知,面試很嚴格,在北京住了經近一個月,家長陪同。最後終於過關。還有的考研的學生租房子住,苦學一年沒考上。所以保研的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管你的同學原來在哪裡上學,現在和你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如果你不努力,他們還會超過你!

網友三:

因為你是保送來的,但你也應該清楚,三本考研的難度,先不說三本學校和其他一本甚至985 211學校的教育水平的差距,就算在考研的筆試階段,三本學校的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在同一水平線上,那麼在複試階段,面對筆試分數相同的學生,導師們在心理上也肯定會偏向那些好學校的學生,所以你應該清楚那些三本學生為了能考上和你一所學校而付出的比你更甚百倍的努力。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我是臨床醫學專業,我們學校也算不得好學校,遇到一個專升本來報道的學生,一位學長說,能夠專升本上臨床的學生,以後基本上是能克服所有困難的了,因為真的很難。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也能理解題主的心情,畢竟,偏見這種事情是很容易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特別是看到那些昔日不如自己,現在卻和自己在同一高度甚至比自己更好的人,心裡更容易不平衡,但是,我覺得題主在面對那些人的時候,心裡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敬佩,畢竟,大家都不容易。

網友四:

沒經歷過周圍有三本的這種環境,我跟的導師加我總共帶三個,全是頂尖211保研來的,我想說厲害的導師九月份推免的就招滿了。我們課題組組組長也是研究所所長一個考研的都不帶,明說過,院裡給的考研指標他沒辦法招了,最後也是讓手下的副教授帶。我一點也不歧視考研的,能考上那是你的本事我佩服你,但是有些考研的也不要說什麼保研的走捷徑,我們大學前三年起早貪黑的學習,績點穩定前三,還要參加各類活動豐富經歷,最後也要準備面試等等。而你們大多數睡覺打遊戲泡妹子,最後準備一年考研,你有什麼資格說保研的,無非就是吃不到葡萄而已。至於黑幕這一說,歇歇吧,大學生都不傻,你黑了他明天就能在微博上曝光你。至少就我們學校來說,成績就是一切,獎學金,推免名額就看成績。

網友五:

看了很多回答,我感覺好片面,在一些重視實驗學科的專業上,比如理學,工學,因為三本的學校無論是師資條件還是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三本的學生確實不如那些211.985的學校的學生,但是,人文學科呢,人文素養的積累難道就是僅僅取決於你那本科四年的學習,它需要終身積累。而且,我試問一句,大家在高考的時候,是不是也只看與高考相關的書,每天埋頭苦讀。只知道學習課本知識,其他什麼都不會,結果考了一個不錯的大學。是不是那些從高中開始就接受了素質教育,唱歌,跳舞,學習,競賽,體育幾乎什麼都會的學生,也考了一個不錯的大學,就可以歧視你們,考研和高考一樣,都是自己為了一個目標執著努力的過程。

你歧視別人,說明你格局還不夠,你只是傾向於自己母校的優越感,其實吧,離開了學校,如果你自己能力不夠,你還是什麼都不是,很多大咖,都是自己在做出卓越貢獻的時候,人家才會問你畢業於哪所大學,而不是因為你畢業於哪所大學,你就很牛逼了,不要本末倒置。最後說一句,考研是一件很磨練身心的事,能夠考上的,無論是學習能力上,還是智商上,絕不會比別人差。送給考研同學們一句話,學無止境,你若決定奔跑,連背影都會美得令人驚豔,考研本不易,且行且珍惜。


遺落在世界的角落


我是985保研學生,今年剛畢業,簽約魔都一家不錯的合資企業。我自己以及周圍的同學均未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大家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科研和生活中互幫互助。只是外校考過來的同學,如果不是同組,瞭解會相對少很多,但並無歧視現象。

首先,姿態放平,相互尊重,尊重人格以及對方的努力。獲得保研資格,說明你在之前比其他人更努力,跑得更遠,但不要故步自封。因為與你進入同一所學校的同學,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

考研需要極大的耐力、毅力,在同學保研後或者簽完工作後,開始過上傳說中“豬一樣的生活”的時候,你卻必須每天六點起床,十點下班,日復一日孤獨的複習著,這些均是一個很大的歷練。

考研成功說明自己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千萬不要一葉障目,以為自己是最累的,甚至自以為的覺得保研是一件多麼輕鬆的事情。至於網友說的黑幕,畢竟少數,而且質量越高的大學,這種現象越少。

考研只需要考四門功課,備考了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極個別會準備兩年,在這同時,其他課程只需要及格即可,基本功可能會相對薄弱,這在研究生招生時也有所體現,高校及導師也相對更願意接受保研的學生或者說985考研的學生。

我曾為了保研,三年六學期的時間裡,認真對待每一門功課,按時上課,刻苦作業,力求每一門考試均在90分以上,因為一旦懈怠,有一門功課低於80分,就會嚴重影響平均分。如果有一門不合格,之前的努力就會功虧一簣。因此越到後面越謹慎,也就越用功。當別人打遊戲、逛街時,我花過半的課餘時間在自習室待著,甚至通宵學習。

要知道,幾十門功課平均分得優,比幾門功課平均得優的難度大太多,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多得多。

須得承認,就整體水平而言,985學校高於普通高校。例如,對於工學,CAD類軟件是基本功,但很多普通本科考過來的同學會在研一時從零補起。

類似的,我們學校考研或者保研去清華大學,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但我們自己知道,清華學生的學術修養、道德水平以及遠見,均高於我們。從校友的發展情況而言,清華北大以及華東五校的傑出校友相對更多,平均薪資和職位也更高。


對於保研,我有個同學,保研之後一直玩遊戲,雖然很聰明,學東西也很快,但是花在科研上的時間太少,導師很不滿意,而有些從普通本科考過來的同學,勤勤懇懇,科研成果豐碩,研一就獲得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在企業招聘時,本科為211/985高校的學子確實會佔優勢,尤其是國企。通常而言,一所大學的生源,本科>>碩士>博士,所以招聘時企業會優先考慮雙985碩士。一方面,企業這樣的篩選方式確有不公正,但另一方面,211/985的教育資源、生源、學習氛圍,學生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和綜合素養的平均水平均較普通學校高,這也是企業所看重的。

但這並不是絕對,越來越多企業也慢慢放下985這個牌子,更多的看重能力。所以無論是哪種方式上的研究生,都必須記住,不要懈怠。作為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你可以因為他人不思進取而嗤之以鼻,但不能因為他人的出身而無視他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