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做诗(11):如何准确把握“一三五不论”?

知道一点格律诗词的人,都知道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口诀,他包含着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作一番讨论,以求准确把握。

我们知道,汉语有四声,过去是平上去入,其中“平”包括上平下平,相当今天的阴平阳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今天的汉语已取消了入声字,过去的入声字,按一定的规律分别摊进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代四声之中。

格律诗是齐言诗,要么五言,要么七言,每句最后一字是韵脚,固定了就不能变。前面四字、或六字,平仄要求是越靠后越重要,第一字通常是不用考虑的,平仄可以通用;二四六是平仄交替的节点,只要保持节点不乱,象跳舞一样,舞步就不会乱,在节点前面插点花都是可以的。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这个很通俗的说法。我们检验一句诗,是不是律句,很简便的方法就看二四六,平仄是否交替,如果二四一样,或四六一样,那肯定就不是律句了。

格律诗词的平声,代表平和、悠长;仄声代表激越、高亢,因此有不同的功用。古人在长期的格律实践中,发现平声更能表现格律诗的平静柔和气韵。仄起,就是把调子高高扬起;平收,就是再慢慢放下。歌声在激越中扬起,乐曲在悠长中结束,以期达到完美。因此格律诗慢慢过渡到一种全为押平韵的诗歌。

基于这种认识,在“一三五不论”中,用平声代替仄声比较赞赏,一三五全平都没问题(除了三平调);而用仄声代替平声颇多顾虑,因而有了“孤平”之说,而无“孤仄”之论。

什么是孤平?古人一般都会极力避免,却无准确定论。现代学者大概有两派:一派以王力、王士祯先生为代表,认为一律句中,至少要有一处有两个连续相连的平声字;另一派以启功先生为代表,认为一律句中,凡是有两仄夹一平的句子就是孤平。两种观点都有特点,前者较宽松,但复杂不易掌握;后者“简单粗暴”易理解,便于初学者掌握,但较严格。具体实例我在悟空问答中已详细列出,不想再重复,有兴趣的友友可去问答查看。

所以只要能避免“孤平”和“三平调”,就能准确把握“一三五不论”,为格律诗创作赢得更宽松的空间。我们几乎找不到四句八句,全为两平两仄交替前行的优秀诗歌实例,因为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过于讲格律就等于迂腐。

要避免孤平,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句内补,这种最多最实用。就是第一字当平时,用了仄,那就在第三字当仄时补个平声字;第三字当平用了仄,就在第五当仄时补个平声字;第五字当平用了仄,本句是没法补救了,这时已是铁定的孤平句了,就只好采取第二种办法下句救了。

句内补,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春怨诗,第二句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第一字“莫”为仄,如第三字仍按格律用仄的话,就成了孤平句,所以第三字补了个平声字,成了仄平平仄平,既保持节点不变,又有效避免了孤平。

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大概人人都能背啊,第四句标准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第三字客为仄声,如果第五字仍用仄声的话,就成孤平句了,所以在第五字补上了平声字,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也保证了节点不变,避免了孤平。

下句补,就是上句如果是:

平平仄仄仄平仄,的话,那下句就变换成:

仄仄平平平仄平,也能有效缓解孤平。

什么是“三平调”?就是在一律句中尾三连仄,如:

五言诗:仄仄平平平

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平

都是因为第三第五当用仄时,按照“一三五不论”,多用了一个平声字的缘故,古人特别忌讳这样的句子,特称“三平调”。

象我们这样的初学者,一般只要对这些有初步了解就行了,能在句内补便补,补不了也无妨,别在这方面浪费过多精力,还是要花精力多提升诗词的韵味和意境为要,这些理论就让诗家们去做吧,别在意别人的批评,因为鸡蛋里总能挑出骨头来。

另外还有拗救问题,我想这也不是我们初学者应该去研究的问题,尽量把上句做好,就没有什么拗救不拗救的事了,如果你想当批评家,那不妨去专攻,说话专业一些,也会让人肃然起敬些。

今天的题目:《事在人为》

扬帆休惧浪,平平平仄仄

探路莫分心。仄仄仄平平

水滴能穿石,仄仄平平仄

麻绳可断金。平平仄仄平

滴、石入声字,属仄声。
大家来做诗(11):如何准确把握“一三五不论”?这是我家院内一景:月季迎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