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書法是否一定要臨的與原帖一模一樣?

醉墨齋48915840


關於臨摹,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看到名家臨帖,如若不像,便出惡言譏諷。

其實臨摹是分多種的,並不只有一點標準。

臨摹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標準並不一樣,而且每個階段需要的個人水平也不同。
首先是最初級“像”我們初學書法,一定要做到“像”,就是要筆法像,結構像。因為此時,我們還不會運用毛筆,也沒有掌握結構規律。
只能做到筆畫像,才能百般嘗試,看出“筆法”。只有做到結構像,才能懂得什麼叫“呼應”,寫出的字形散神不散。像魏晉小楷,筆畫間的縫隙很大,上下左右間距大,而且字不齊,不正,和唐楷區別明顯,為何還備受推崇?
像後世王寵,獨得魏晉閒散之氣,自成一格。這都是在把握了“像”的基礎上,才能去延伸發展的。
其次,臨帖要章法準,有行氣,重神韻。
字形準,筆法準,只是基礎。很容易就能做到,所以大家看名家臨帖,大可不必因為不像就“噴”,因為你未必知道他臨的重點是什麼。

(胡問遂臨張黑女)

字形準之後,就要學章法,行氣,上下字的呼應,左右字的呼應,然後在去求神韻。

這就是一個比較高級的過程了,能做到這步的人不多。

此處,當以“摹”為最高境界。

古帖中,比如現在傳世王羲之手札,都是唐摹本。章法位置字形,絲毫不差,唯用筆可下真跡一等。

這個時候就是大家眼中臨帖的“最好標準”

通常,l臨到這種地步,如米芾臨帖一般,做到毫髮無遺恨,大家看著都會好。

但是這只是會臨,最重要的不是死臨,而是學以致用。

曾翔展覽上說了一句話,挺有意思。

“吃雞肉不是為了長雞肉,而是為了長人肉”

這句話,且先不論曾翔。

單看這句話,是非常有意思的。

臨帖終究還是學以致用,總不能臨的像,自己創作的時候卻一塌糊塗吧!

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但是很多人繞不過去。

邁過這個階段,才能進行下一步“意臨”

(醜書盟主王鏞臨得示帖)

意臨,一定是放在精臨之後的,因為臨的都不像,何談“意”?

十個重點,一點都沒學好,何談去放大其中一點去進行“意”的加工?

沒有精臨的意臨,是亂臨。

這點就比較有意思了,那就是歷代大家臨的蘭亭,聖教序,幾乎都屬於意臨。

因為筆法肯定都是個人風格,結構跟蘭亭又不太相似。

但是通篇看,神韻非常符合蘭亭。

這就是“意臨”,相當於武林秘籍中的化功大法,化為己用的過程。

比如一本帖,可學之處非常多,能取其一進行加強聯繫,並且融入自己的筆法和結構的理解,才算是學到了,學精了。

比如,王獻之字形亦非常漂亮,但是米芾只取其“一筆書”,相傳“中秋貼”就是集字臨而成。

比如文徵明臨蘭亭,只學氣韻,至於筆法結構,全是個人風格。

董其昌意臨,全取意,容各家筆法個結字去臨一帖,自成家法。

乃至今人,也是如此。臨帖可像可不像。

能從不像中寫出像,這才是高深一級的水平。

只會嚷嚷嚷著看像的書法評論家,真不如去買一本複製品,掛在家裡好好欣賞。

(被停展的沃興華臨韭花帖)

此文,只說明臨帖的標準並不只有一點。

至於自己在那個水平,該怎麼臨,自己心裡都是有數的。

人如果用筆結構不穩,那就以像為主。

如果結構筆法都懂了,就要臨氣韻神態。

精臨夠了,就要自己加工創作,把自己的想法和字帖融為一爐,仔細錘鍊。

最後可自成家法。

你們覺得呢?


梁宇航



首先我們要明白,臨帖的目的是什麼?通過學習掌握古代經典書法的技法,提高自己的書法藝術水平,使自己能寫一手好的書法;繼承我國古典的傳統的文化精華 ;達到修身養性,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明白了這幾點,就不難理解,學習書法要達到什麼程度或標準,方能實現自己學習目的。

一、如何繼承書法藝術的傳統精華,把傳統書法技法的精髓,通過學習轉移到自己手上?唯一的途徑就是臨摹,通過嚴格的如影取形的臨摹,使自己理解並掌握古代經典書法的筆法、結構、章法等技法。顯然,必須是從形似到神似為目標,因為臨習水平越接近古人,說明你對古人書法技法理解的越精準。自古以來,歷史上的許多一流書法大家無不如此,通過長期的刻苦的臨習,甚至使得自己對古代書法法帖裡的技法形成肌肉記憶,象人們使用筷子一樣,運用自如,渾然不知的程度。如被號稱神筆王鐸臨寫的《聖教序》,還有模本《蘭亭序》等等,歐陽詢學習書法更是刻苦認真。所以說,學習書法必須是對古典書法的臨習越象越好,甚至達到神似或以假亂真的程度。當然,也不能生搬硬套的學,既要能入帖,不敢越雷池一步,還要能出帖,藉助古人技法學以致用,寫出自我,其實,箇中關鍵就是熟,通過學習經典,熟練掌握古典書法技法,達到技法運用自如的程度,化古為我。換句話說,就是要把古代書法技法熟練到象人們使用筷子一樣自如,變通也不會象一般人們常說的那樣難。

二、筆墨當隨時代,書法作為傳統藝術,在各個歷史時期,能夠流傳至今的經典書法都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就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需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中國傳統的經典文化,也正是靠融入文學藝術一脈相承傳承至今和廣為流傳的 ,書法也不列外。不難理解,不符合時代需要和缺乏傳統文化精華內涵的東西,那是很難流傳至今的。經過較深入的對書法的研習,不難發現和理解這一點。就是說,對傳統書法臨習的越像,越神似,對其中蘊涵的書法技法和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就會越深刻,越豐富和精準,越能從傳統經典中繼承到我們自己手中的東西越多,達到學以致用目的。

三、如何通過精準的對經典書法的學習,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文化水平。我們知道,講規矩有規矩是我們有素養的體現之一 ,進行精準臨習書法的過程,就是培養我們遵守規矩,遵守傳統文化的優良作風習慣和豐富我們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過程。這裡打個比方,以高速公路上開車為例。開車如果脫離路的結果會是什麼樣,出事故。路是什麼,在書法裡就是傳統書法技法和傳統文化內涵這個規矩,這個道路,而且是經典的。通過精準的臨習過程,就會潛移默化的培養我們用傳統文化規範自身的意識行為,尊重規律的審美意識。如果我們不進行精準臨習或者說任筆塗鴉,甚至破壞傳統技法這個規矩 ,或者我行我素,不遵守這個軌道的束博,結果會是什麼樣不難理解。這就告訴我們,學習書法必須精準臨習,這樣,不僅僅能提升我們的書法藝術水平,還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學習書法必須精準臨習,就是要和原帖一樣,而且越神似越好,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學有所獲,寫出自我的目的,起到提升自己的作用。

在繼承與創新中,繼承為第一。

其實,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自己也只是往這個方向努力而已。


翰墨書道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學習書法,必須臨帖,如果有名師指點下的臨帖,就更好了。書法的臨帖,分實臨與意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強調實臨,實臨的結果與原貼越像越好。注意,我這裡說的是越像越好,因為你不可能臨來一模一樣。這裡說的越像越好,是指結體,筆法,章法,墨法,字的大小都要像。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以後,可以在原貼的基礎上,進行意臨。意臨是指在不失原貼風格的基礎上,加上自己主觀上對所臨法帖的理解和自己對書法的理解。並可以側重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可以把字放大了臨,縮小了臨。一個習書人,大多數時間應該都是在臨帖。可以這樣說,誰在臨帖上下的功夫大些。誰的創作水平也就會好一些,一個書法家的創作水平, 實際上反映的是他的臨帖的水平。


四端書法


清代四大楷書大家之一的何紹基,他的臨帖學習方法,值得我們思考,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下面提到何紹基,均以“何”代表,我想寫的好一點,真害怕悟空機制把我判定為複製粘貼的而不給推薦,不管怎樣,為了書友,正式開始:

清代中後期,由於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使得書壇盛行南北之爭,受時風的影響,很多人走入了極端!



作為阮元的學生,何能跳出時局,看準方向,在他取法的各類晉唐楷書中,雖風格各異,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富有篆分之意。為了使自己的楷書富有更深的審美內涵,他做了如下取法:

取法《黃庭經》

如果你見過何臨寫的黃庭經,和原作比較,你會想罵上一句:“這臨的是啥玩意兒,一點也不像。”幾乎是面目全非,我書我法,是在抄帖,讓人難以理解,我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他從黃庭經裡到底學了啥?



他自己在臨的黃庭經的冊頁後,寫了一段跋,曰:“觀此帖橫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痕法也,二王雖作草,亦是此意。”

看了他的跋語,你會恍然大悟:“哇,原來何紹基只是從黃庭經裡抽取了他想要的古屋漏痕法,別的,他一點都沒要。”

好聰明!



取法《張黑女墓誌》

同理,何對《張。。。》的個性解讀,直接影響了他的臨摹效果,《張。。。》不唯有遒厚精古,還有俊利秀逸的一面,何獨取前者,使得他的臨摹作品,與原帖“不像”!

取法《瘞鶴銘》《道因法師碑》,均採用了這樣的方法來臨摹,尋找他所尋求的篆分遺意,結果可想而知,臨摹的效果,與原帖當然不一模一樣!



但是,何紹基畢竟是書法大家,這樣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同時,如果臨帖臨的不像,那麼我們的法度又從何而來呢?之所以列舉何紹基的例子,是要說明一點,在臨的像的同時,別忘了你為什麼要臨帖?



為什麼臨帖,你真的有思考過嗎?


飛鴻踏雪


1關於書法中的臨摹問題,一直是老師,前輩反覆強調的問題!因為學習書法離不開臨摹。

2至於書法臨摹是不是要與原帖一模一樣,我三圍這是必須的。古人強調臨摹一個善本,我們要爭取能做到重影。也就是,字帖上的字多大,我們就這多大,千萬不要把字放大了去臨寫。因為清朝大書法家包世臣曾經在他的著作《藝舟雙楫》中強調過這個問題,字形既殊,筆法頓異!



3我們選擇的善本上,字的筆畫是怎麼寫的我們就怎麼寫,結構是如何處理的,我們必須寫一筆看一筆,不能貪圖速度和數量。有些人可能覺得字帖上的字看起來並不漂亮,我們為什麼還要按照字帖去寫呢?有些東西初學者理解不到位,只有按部就班的拿來就可以了。古人那麼寫,必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慢慢學習時間久了,也就能夠理解了!


4古人強調學習書法要取法乎上,只有忠實原帖才能做到取法乎上的。既然要取法乎上就要和原貼上的字寫的一模一樣,爭取重影!所謂臨摹,我們既要臨,同是也要摹,只有臨摹相結合才能進步的更快,學習的更深刻。臨,就是把字帖站起來,用筆對著字帖上的字一筆一劃的去書寫,摹就是,拿一張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上面去雙溝描寫!臨寫會記得時間久一些,但是會失去去的結構,摹寫的更像原貼一些,但是容易忘記。所以要臨摹相結合,才能寫的和原貼一模一樣!


5現在有些書家基本功不行,不進字帖,或者很少臨習字帖。因為他們根本就和原貼寫的不像,而且又沒有耐心,所以也不會學好書法的!

6還有人提到臨帖不必和原貼一模一樣,講究什麼神似,這純屬無稽之談!沒有的形似,請問哪來的神似?只有形似了,才有可能神似!所以千萬不要被這些人群迷惑!我們還是聽前輩們的金玉良言,一定要忠於原帖,力爭重影,只有這樣書法才能有長足的進步!!!!



7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如果有人喜歡我請關注,如果有疑問請在下方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學習!!!!


蘭亭書法日講


感謝頭條平臺,感謝悟空問答,感謝您的閱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幾幅圖片。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瞭解!



臨摹書法是否要和原帖一模一樣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要一模一樣!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臨帖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效仿古人,寫出和古人作品一模一樣的文章和文字!而是通過學習,揣摩古人在當時書寫作品,出作品的筆法和方式!從而自己創作出有自己風格的書法作品!

學習書法,臨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過臨帖,我們可以學到筆法,結構和佈局!但是不能一味的去臨摹,變成臨摹機器,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創造!



為什麼非要臨的跟古人一模一樣呢?常言道: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更沒有完全相同的書法作品!就連書聖王羲之,也不能寫出一模一樣的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所以,得其法,通其意!才是臨摹書法的目的,而不是追求相似!

有很多名家會點評:這幅作品有趙孟頫的影子,有王羲之的影子,等,就是說,不能自創,也不能一味效仿,寫出自己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今曰書法


我是千千千里馬。“臨帖要與原貼一模一樣嗎?”你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麼問題?這就是學習書法的一個基礎問題,也是一個書法學習的科學問題。

千千千里馬與你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吧。

臨帖大體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初學階段,一個是精研書法的高級階段。

我們把這兩個階段總結一起看,初學階段和高級精研階段,都會有“臨得與原貼是不是要一模一樣”的問題。


首先,初學階段,最好亦步亦趨地學習臨帖。

既然是亦步亦趨地學臨帖的,當然會臨得一模一樣。

而事實上,我們真的能夠臨得“一模一樣”嗎?

如果說不能,那不是事實。如果說能,為什麼我們會提出臨得“一模一樣”的問題呢?

這就是說,臨摹書法作品,真臨得“一模一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我們可能把“形”臨得很像,但是氣韻神色就不是一下能夠臨得出來的。這樣的話,拎出來的字,往往比較死板,沒有生氣和精神。

我們對一個帖臨上幾年十幾年,會基本熟習一個帖的基本精神的。這樣,我們也可以比較規範地寫出那個字帖的基本面貌的。


但是,隨著你對書法認識的提高,你就會有更高的學習要求。

這就需要重新學習原來的字帖。這一次,由於你已經有學習和實踐兩個方面的經驗感受,那麼你對字帖的學習要求也會更高的。

在你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條件下,我們從兩個方面看臨帖。一方面,您能不能把字帖臨得一模一樣,這是一種本事。你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檢驗自己,是不是“有這個本事”。

如果你真有這個本事,那麼,首先要祝賀你,你的書法本領真的不用懷疑了。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這樣的層次,那麼,你的書法本領還是不夠強的。

面壁十年圖破壁。有信心的書法家,應該有一定的創造性。

如果你具備臨摹一模一樣的本領,那麼就需要多臨一些帖。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書法經典,好好學習一段時間,這樣,你就會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表達語言,再加上一些書法美學理論學習,你的書法就會好多了。也就徹底完成了臨帖的任務。


以後有臨帖,你完全可以不受臨得像還是不像的要求。你也可以“意臨”,也可以“複印”下來一樣的臨。因為無論如何臨,你寫出來的字是精彩的。

學習書法幾十年,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除了傳統的初學臨帖和精研臨帖的學習方法,還有一種學習方法。就是“四法三筆”的書法學習方法。

這種學習方法即適合初學,也適合精研的高級階段學習。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與年齡有一定關係。比如,青少年一下年齡段的朋友,不太適合高級學習方法。只能要求粗通書法技法就可以了。但是成年人學習書法,除了必要的熟練期,直接進入高級階段,適應性比較強。

但是,“四法三筆”的書法學習方法,就沒有那樣明顯的區別了。

這種學習書法的方法。要求在如何“寫出來”上下功夫。


怎樣按照“四法三筆”把一個字“寫出來”?

首先對書法的起筆、行筆、收筆過程要嚴格控制。

除了起筆行筆收筆,還有一個要求,叫做“接筆”。

接筆其實也是按照起筆行筆收筆來完成的。

但是,這一筆,之所以叫做“接筆”,關鍵是在一個字的所有筆畫中,要注意安排位置關係,這樣,我們寫字臨帖,就會有一個監控手段和檢測辦法。


我們學習書法,其實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檢測出“我對哪裡?錯哪了?”,如果按照“四法三筆”學習,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最後是“寫出來”以後,怎麼看?

我們前面說了,按照“起筆、行筆、收筆、接筆”寫字,就可以寫得很準。

那麼,你怎麼知道臨摹的“很準”呢?這就是“筆法、筆意、筆勢”這“三筆”。用筆法檢驗筆畫“像不像”,用筆意檢驗筆畫“生動不生動”,用“筆勢”檢驗筆畫的覺度走勢寫出來沒有。如果“三筆”都滿足了。你的書法真的就會沒有問題。

知道學習書法“我對哪了,錯哪了”,這非常重要。以前的書法學習體系沒有“四法三筆”這樣嚴密而簡單的理論。


千千千里馬


第一、覺得要看你處於哪一個學習階段。

1、如果是初學者,我建議還是要臨像,越想越好,盡最大可能逼近原帖。

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你的控筆能力、觀察能力,還能奠定一個好的審美基礎。對於以後進一步提高、學習其它字體都有很好的幫助。

2、如果你已經經歷過臨像這個階段,可以嘗試著寫意臨摹,取帖的一個方面,同樣是學習王羲之,有人學到了結構,有人學到了用筆。

很多書法大師的臨摹作品都不是很像,他們都融入了自己對帖的理解,他們已經過了描摹畫形的階段,用自然書寫的方法去臨摹。

第二,要看你學習的什麼字帖

如果是墨跡,則越像越好,如果是碑刻,要進行理解性的臨摹,啟功先生說:透過刀鋒看筆峰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初學者不建議直接寫碑,因為理解力達不到。

總之,臨像是必然選擇,臨不像是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的策略。

你覺得呢?同意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如果臨出一張與原作一模一樣的字,那屬於作假了。啟功先生說過,臨帖不是為了臨的與原帖一樣。

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是通過臨摹,學習古人的方法,並把它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中來。

所以,臨帖要臨得似。任何人寫字不可能和另一個人完全一樣,否則簽字就在法律上失效了。

臨帖是一輩子的事,不同階段臨同一帖,會有不同收穫。這就如同一人在不同年齡看《紅樓夢》,關注點不一樣。

明白了臨帖的目的,臨帖才有針對性。針對不同階段遇到的問題,向古人去尋找答案。


千年蘭亭


這是一種追求,儘量相似,是學習書法的訣竅。

孫過庭在書譜中明確指出: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臨帖不臨像,就體悟不準書者的用筆精髓。在臨帖中得不到應有的收穫,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


普通的人,盡全力去臨帖,尚且不能做到相似,而存懈怠之心,則胡越殊風。名為臨帖,實際完全按己意抄寫。抄帖,對書法的提高沒有絲毫的幫助,甚至是書法水平提高的障礙。

我們臨帖,如果能達到和字帖”復影”,便知道每個筆畫的完成,需要應用的是那些筆法的組合。只要知道了筆法的組合,任何形態的點畫,你看一眼就知道需要用什麼筆法來完成。這個時候要做的事就是:熟練。能夠寫精練熟,落筆成矩,揮墨為經。

學習書法,更多的是人的觀念。你用什麼態度去對待。整天不吃不睡的去思考,沒有用,不如切切實實的去學習片刻的收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