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會議·廬山抗戰宣言

1937年7月19日,《告全國軍民書》通過電訊廣播傳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就是一份國民政府開始全面抗戰的宣言。從此,全面抗戰的大幕正式拉開!

1937年7月15日上午,在位於廬山東谷的仙岩飯店,全國各界知名人士匯聚一堂,暢談國事。胡適像以往一樣先聲奪人。但此次他一改往日消極抗日的觀點,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演說:

“眾所周知,我以前曾主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然而當今之世,日寇欺人太甚,偌大個華北,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再這樣下去,國將不國,還談什麼研究問題、科學救國!當今最大的問題,就是全國同心,把日寇趕出中國!”

廬山會議·廬山抗戰宣言

見證中國諸多歷史事件的仙岩飯店

南開校長張伯苓先生還未開口,就已經淚溼眼眶,一番鏗鏘有力之語令滿座動容:

“決不能向日本人屈服!打爛了‘南開’可以再重建,國家一旦滅亡了,還談什麼教育!”

多愁善感的梁實秋喜歡掉書袋,他提到抗日名將馬占山將軍的抗日詩:

“昨天我在松樹路漫步,看到路旁石頭上刻著馬占山將軍的一首抗日詩,壯懷激烈。詩是四年前寫的,可我們還沒有對日宣戰,多少‘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啊!”

傅斯年插了一句:“再這樣下去,全國人民都要成‘遺民’了,‘王師’又在何處耶?”

最後,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人士達成共識,一致表態擁護精誠團結、共同抗日的方針。整個會場氣氛熱烈而慷慨激昂。

第二天,蔣介石邀請這些人士158人在廬山舉行會談,討論《應戰宣言》的具體內容便是此次會議的議題。大家看過宣言草案之後,對內容完全認同。但是在是否公開發表、何時發表等問題上,爭持不下。

在當天的日記中,蔣介石寫下自己的猶豫不定:“宣言對倭寇影響為利為害?應再研究。”

7月17日,蔣介石信心更為堅定,在日記中寫道:“我表示決心之文書,似已到時間!”

7月19日,蔣介石已經作出公開發表《應戰宣言》的決定,日記的字裡行間表現出對日宣戰的決心:“但此意既定,無論安危成敗,在所不計。”

隨即,蔣介石決定製訂對日作戰計劃,同時他意識到“應戰宣言”這幾個字可能會對日方產生刺激,經過再三考慮,改為“廬山談話”,並對之前激烈的措辭作出調整。即便如此,《廬山談話》仍然彰顯出國民政府在對日作戰問題上的堅定決心。

此時,蔣介石對和平解決中日問題還抱有一絲希望,所以他在談話中表示:“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

之後時局的發展,徹底打碎的蔣介石的殘存希望,這從他這一時期的話語間可以看出。蔣介石先是認為“中國方面可謂完全沒有組織與準備,弱點很多”,“以此應戰,危險實大”,後來又覺得日本“橫暴”、“虛弱”、“以理度之,不難制勝”、“為民族之人格與振興民族之精神,自有轉危為安,因禍得福之機”。

廬山會議·廬山抗戰宣言

蔣介石號召全民英勇抗敵

蔣介石比較樂觀地判斷對日作戰比內戰好打,甚至預計即將爆發的中日之戰會在一年內以中方勝利結束。

1937年7月17日上午,蔣介石身著戎裝,在廬山談話會上發表了題為《對盧溝橋事變之嚴正表示》的講話,史稱“廬山抗戰宣言”。

蔣介石《對盧溝橋事變之嚴正表示》演講全文如下:

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蘆溝橋事變,不但我舉國民眾悲憤不止,世界輿論也都異常震驚。

此事發展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繫。諸位關心國難,對此事件,當然是特別關切,茲將關於此事件之幾點要義,為諸君坦白說明之。

第一、中國民族本是酷愛和平,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來主張對內求自存,對外求共存。本年2月三中全會宣言,於此更有明確的宣示。近兩年來的對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過去各種軌外的亂態,統統納入外交的正軌,去謀正當解決,這種苦心與事實,國內大都可共見。我常覺得,我們要應付國難,首先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地位。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國家為進行建設,絕對的需要和平,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前年五全大會,本人外交報告所謂:“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跟著今年二月中全會對於“最後關頭”的解釋,充分表示我們對於和平的愛護。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搏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

第二、這次蘆溝橋事件發生以後,或有人以為是偶然突發的,但一月來對方輿論,或外交上直接間接的表示,都使我們覺到事變發生的徵兆。而且在事變發生的前後,還傳播著種種的新聞,說是什麼要擴大塘沽協定的範圍,要擴大冀東偽組織,要驅逐第二十九軍,要逼迫宋哲元離開,諸如此類的傳聞,不勝枚舉。可想見這一次事件,並不是偶然。從這次事變的經過,知道人家處心積慮的謀我之亟,和平已非輕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無事,只有讓人家軍隊無限制的出入於我們的國土,而我們本國軍隊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國土地內自由駐在,或是人家向中國軍隊開槍,而我們不能還槍。換言之,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已快要臨到這極人世悲慘之境地。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無法忍受的。我們的東四省失陷,已有了6年之久,繼之以塘沽協定,現在衝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蘆溝橋。如果蘆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末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瀋陽,今日的冀察,亦將成為昔日的東四剩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蘆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係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

第三、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只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逼不得已的辦法。我們全國國民必能信任政府已在整個的準備中,因為我們是弱國,又因為擁護和平是我們的國策,所以不可求戰;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歷史上的責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

至於戰爭既開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第四、蘆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繫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蘆事的解決。但是我們的立場有極明顯的四點:(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的約束。這四點立場,是弱國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對方猶能設身處地為東方民族作一個遠大的打算,不想促成兩國關係達於最後關頭,不願造成中日兩國世代永遠的仇恨,對於我們這最低限度之立場,應該不致於漠視。

總之,政府對於蘆溝橋事件,已確定始終一貫的方針和立場,且必以全力固守這個立常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亦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在此安危絕續之交,唯賴舉國一致,服從紀律,嚴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將此意轉達於社會,俾鹹能明瞭局勢,效忠國家,這是兄弟所懇切期待的。

該《宣言》的措辭空前堅決,字字鏗鏘有力,句句激奮人心,堅定了全國軍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決心,鼓舞群眾投身抗日戰爭的浪潮中去。

這份抗戰宣言是由蔣介石口述、中央日報社社長程滄波執筆,僅花三小時寫成。宣言裡的很多後來流傳很廣的句子,包括蔣介石之前在演講中使用的原句,如“和平未到最後關頭,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等。蔣介石講話結束後,整個會場情緒熱烈,很多人更是熱淚盈眶。

7月19日,該文稿稍加改動後作為《告全國軍民書》,通過電訊廣播傳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實際上已經成為國民政府開始全面抗戰的宣言。

廬山會議·廬山抗戰宣言

蔣介石在廬山視察高級軍官訓練團

在這次會議後,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事實上已經被國民黨承認,並開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7月31日,蔣介石發表了《告抗戰全體將士書》:

“這幾年來的忍耐,罵了不還口,打了不還手,我們為的是什麼?實在為的是要安定內部,完成統一,充實國力,到‘最後關頭’來抗戰雪恥。現在,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拼。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只有齊心努力殺賊,驅逐萬惡的倭寇。我們從今以後要認定不是我們失敗,就是他們滅亡,只要全國同胞大家照我的一貫方針和精神,做繼續不斷的奮鬥,日本人必不能滅亡中國,反轉過來說,我們必定能夠打敗日本。”

12月17日,蔣介石再次發表《告全國國民書》,在這一重要講話中表示:

“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故我全國同胞,在今日情勢之下,不能徒顧一時之勝負,而當徹底認識抗戰到底之意義與堅決抱定最後勝利之信心……則四千萬方裡之國土之內國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致敵於死命……最後勝利必屬於我。”

《廬山宣言》發表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艱苦、最英勇的一次衛國戰爭拉開帷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戰爭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全面展開。從此,中國軍民不分種族、黨派,不分階級、職業,不分男女、老幼,用鮮血和生命投入到捍衛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的抗戰大潮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