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小暑意味著將要進入一年最熱的季節

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小暑(7月7日或7月8日)節氣中的“暑”是炎熱的意思,即表示此時是一年中較熱的季節。小暑時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進入小暑的同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汛期,降水增多。此時春播作物進入產量形成階段,夏播作物處於旺盛生長階段。

每年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交小暑節氣,小暑分為三候:初候溫風至,二侯蟋蟀居壁,三候鷹始鷙。即小暑時節,初候乾燥炎熱的風開始刮來:二侯地面的溫度很高,蟋蟀也跑到巖壁下陰涼的地方乘涼休息;三候鷹等猛禽哺育出的幼鳥飛出巢穴,開始學習捕食了。小暑的三個物候現象顯示,此時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溫恆高,農作物生長特別快,產量也在這個時候形成,與此同時,田間的雜草也隨之狂長。

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的梅雨先後結束,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受東南季風影響進入農雨季,降水明顯增多,且雨水較為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西南季風影響中,雨量較為豐沛。農諺“小暑大暑灌死老鼠”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但此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諺“伏天的雨,鍋裡的米”和“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說的都是此時雨水的重要性。

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小資料

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攝氏度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攝氏度、日最高氣溫高於35攝氏度的情況。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到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小暑時節不同地區的農耕措施

小暑前後,除東北與西北地區正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夏秋作物,得益於此時節較高的氣溫、豐沛的雨水、充足的光照,都進入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此時的農田管理也進入了較為繁忙的時期。這從各地流行的農事諺語可窺一斑。如“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裡頭種白菜”“小暑大暑,搶插紅薯”“小暑前大暑後,莊稼老頭中綠豆”等。

說說小暑——小暑不受旱,一畝打幾石

進入小時節氣也就入了伏,雖為雨季,但受季風氣候影響,常常是“不雨成旱,人望其降;久雨為患,人禱其去”。俗語“三日不雨小旱,五日不雨大旱”,正是對華北、黃淮地區此時氣候特點的最好反映。此時發生旱災,會對進入發育旺期的水稻、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甚至果樹造成嚴重危害,尤其在農田水利較為落後的古代,其危害就更為嚴重了,家喻戶曉的民謠“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就是對農田遇旱情形的描述。所以,“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三農”這裡指春耕、夏耘、秋收),此時節的雨水狀況是農民最為關心的。經過千百年的觀察、體驗,我國的勞動人民總結出不少預測雨水的氣象諺語,如“淋了小暑頭,四十五天不放牛”“小暑南風伏裡旱””頭伏三場霧,下雨等白露”等,這些諺語到現在仍有一些借鑑作用。

小暑時節,早稻處於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在大暑節氣前就要收穫。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長勢追施穂肥,促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櫱,應及早施好分櫱肥。雙季晚稻秧苗要防治病蟲,於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區的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在重施花鈴肥的同時,要及時整枝、打杈、去老葉,以協調植株體內養分分配,增強通風透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盛夏也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的季節,適時防治病蟲,是田間管理的又一個重要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