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奧古斯歐洲十國巡迴展推出精品四件

福壽紋青花橄欖瓶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青花”是人們對白底藍花瓷器的稱謂,系以天然鈷土礦物做彩料,在瓷坯上裝飾圖案花紋 ,外罩透明釉後,入窯經高溫(1300度左右)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是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中的主流產品。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

英國奧古斯歐洲十國巡迴展推出精品四件

藝術品名稱:福壽紋青花橄欖瓶

款識:康熙年制/清代

數量:一組(2件)

類別:瓷器

規格:總重5.38kg 高: 41cm口徑:9cm

此組瓶胎質堅潤,白釉肥厚,器型規整。器身通景以青花繪蝠壽桃紋.直口,束頸,橄欖形腹部,底足外撇,腹部繪蝙蝠與壽桃,寓意“福壽”。圖案由蝙蝠、壽桃或團壽,是以蝙蝠諧音福,以壽桃或團壽喻示壽,底部青花書“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造型線條十分優美,為康熙朝精品。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將“福”與“壽”組合在一起,福壽文化是人本文化的核心,從五福本意上來說,壽即是五福之首,亦是五福之綜合體現,其餘四福俱在、終成長壽才是大福,取“福”和“蝠”的諧音,明清時期盛行的“五福捧壽”圖,以五隻蝙蝠環繞壽字飛舞,便是彰顯了以長壽為中心的五福觀念,像徵福壽萬代,寓意吉祥。

唐三彩鏤空香薰爐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一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歷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

英國奧古斯歐洲十國巡迴展推出精品四件

此“唐三彩鏤空香薰爐”重:1.75kg 高:34.5cm除了胎體的白地之外,鉛黃、綠、青三彩最為普遍,在三彩的調配技法上,也最富藝術的韻味。唐三彩的器皿較少,均具豐美的藝術意匠,三彩器正表現出唐代各種實際生活所應用的器物,而在這些器物中,卻把當時社會生活的形態很完備的呈現出來。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造型、釉色、胎質、產地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面來講,它的造型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鏤空是一種雕刻技術。外面看起來是完整的圖案,但裡面是空的或者裡面又鑲嵌小的鏤空物件。香薰爐又稱為精油爐、香精爐、香薰爐、薰香爐等,是一種給居室添香的方式之一。因此“唐三彩香薰爐”為代表,皇家、貴族使用居多。現代的香薰爐和古代的香薰爐,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古代是人們按照香文化儀軌制爐、用爐;現代人們主要是為了聞聞沉香的味道而制爐、用爐。無論是在午後或是夜晚,只要點上香薰爐,芳香四溢,燭光閃爍,立即緩解緊繃的身體或是情緒,使人放鬆下來。在中國,製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漢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漢族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因此“唐三彩鏤空香薰爐”的審美和價值的落腳點,即真正有價值的香薰爐是,既能認同於古人,又能認同於今人,還能認同於後人的香薰爐。

開窗人物故事紋青花方瓶

康熙青花瓷器在青花瓷製作的歷史上,有著突出的貢獻。它僅僅用一種顏色,通過濃淡的變化,就渲染了景物的陰陽向背,遠近疏密,使畫面的渲染富有立體感。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紋飾寓意豐富頗受喜愛。此器又稱“方棒槌瓶”,是康熙朝新創器形之一,併為此朝所獨有。

英國奧古斯歐洲十國巡迴展推出精品四件

藝術品名稱:開窗人物故事紋青花方瓶

風格:大清康熙年制

數量:一組(2件)

類別:瓷器

規格:總重8.65kg 高48.5cm 口徑17cm

此對開窗人物故事紋青花方,瓶撇口,短頸,折肩,長方形直腹,青花髮色深沉,四面開窗繪製人物故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雖然筆者對描繪的故事還待進一步瞭解,但人物形態十分逼真富有強烈的時代生活氣息。胎釉結合緊密底足露胎處胎質細膩,足內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款,筆勢剛勁。胎體潔白堅硬,畫面構圖舒朗,青花色澤明淨豔麗,濃淡有致,層次分明,筆法纖細有力,人物姿態各異,形象生動,將高士的閒情逸致表現得淋漓盡致。

因此康熙青花瓷器又被讚譽為“青花五彩”。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態,仿古創新,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與收藏價值。

原礦朱泥鑲和田玉如意紫砂壺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英國奧古斯歐洲十國巡迴展推出精品四件

藝術品名稱:原礦朱泥鑲和田玉如意紫砂壺

風格:時大彬

數量:一件

類別:雜項

規格:重330g 底徑:6cm

品相完整 早年收於民間,原礦朱泥,蓋子是堆塑如意紋飾,如意"是吉祥的化身,小巧精緻。 提樑是和田玉鑲嵌工藝,提樑所形成虛空間與壺身的實體形成對比,增強了藝術效果。 包漿雄厚 整體器形規整以圓形為基調, 週身密佈粗獷顆粒,形成十分特殊風格,色調深紫具砂感,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壺體局部結構與鮮明的稜線相襯,柔中見剛,剛柔相濟,且相得益彰。蓋沿的翻線處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別於一般陶器;質樸拙雅,美冠群倫,人氣之佳歷數百年而不衰。

中國茶事,源遠流長。茶具與茶藝的發展息息相關。明代製茶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出現散茶,可直接沖泡飲用,紫砂茶具亦趨精巧。壺小則茶香,壺大則不鮮,浸泡過久,大壺更易使茶味散失。時大彬改制小壺,更符合了明代人泡茶所講究的“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之原則。同時也迎合了明代人的飲茶風氣:“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每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長期使用,壺內能保留餘香,空壺內注入沸水,能散發出茶的香味,有“世間茶具稱為首”之說。老的茶壺雖然值得收藏,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意義,更顯珍貴,收藏之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