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24讲 现代文阅读

问题24. 现代文阅读:怎样理解现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

一、问题描述

怎样确定和理解现代文中的重要词语?怎样理解现代文中的概念含义?

二、复习范围

1.词语的含义

⑴词典含义

词语的一般义项,是约定俗成的,字典词典可规范的含义,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在一段文字中,所用词语占绝对优势的是取词典含义的词语。

⑵特定含义

这是词语在词典含义基础上的引申和具体化,离开特定语言环境,此含义便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文中的含义”。

如: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仅从词典含义理解是不够的,由于受讳饰修辞的影响,词语在语境中产生了特定的词意,阅读时必须注意。因为这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⑶附加含义

除了词典规范的概念意义及对基本意义引申或具体化的特定意义之外,在表达中才明显凸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形象感受、语体特色、风格特点等不可规范的词语含义。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旋的水面。(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加点词语对表现大水的非凡气势、壮观气象、赫赫声威、洒脱而又磅礴的风貌,显然具有“流、淌、溅、落”四字代替不了的作用,这便是词语的附加意义。

⑷结构含义

是词语在表达中产生的一种附加含义。它主要从文章的思想脉络上着眼,体会词语所概括的内容及所具有总领、归结、过渡、照应等结构作用。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荷塘月色》)

b.通常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例a的“颇不宁静”向来被称为《荷塘月色》的文眼,其结构意义显而易见,它是全文所抒写的复杂内心活动的概括。

例b加点词语只有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才能明白“制作方法”是对点蓝、烧蓝和打磨这三道工序的概括,“物理”则是对铜胎、色料的膨胀率和色料的承受力等内容的概括。

⑸指代含义

是词语在表达中的一种特定含义。像“你、我、他”之类,只是停留在词典含义——第几人称代词的理解上,显然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无指代词”的指代意义,例如下文的“逝者”。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以上加点词语分别指代特定的对象。

⑹象征含义

词语的象征含义不同于词的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约定俗成,是上字词典的;而象征义是临时的,是被一定的文章限定的。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巴金《灯》)

这里的“灯光”一词的含义只有联系《灯》全文,才能理解其象征意义——巴金先生所抒发的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产生的在困难面前对前途对人生仍充满希望的坚定的信念。

⑺潜在含义(潜台词)

在表达中,常出现言在此而意在彼、话中有话的现象,这种言外之意,便是词语的潜在含义。

a.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四萍 哦,——那用不着了 (曹禺《雷雨》)

b.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孙犁《荷花淀》)

例 a中一嗯一哦,言简意深,活脱出了周朴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提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例b中“震动”一词,其潜在含义是心里一惊。

2.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论述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体现在以下词语中:

(1)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术语

(2)文中具有概括作用的词语

(3)文中指称特定对象的词语

(4)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表达作用,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水平。

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的确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修辞型、指代型、筛选概括型)。

通常词语含义的考查主要有四种方式:

第一,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

第二,考查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第四,考查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些考查方式,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多以选择题型考查,在单独命题的省市卷中也有以问答题型考查。

三、方法指引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的方法

⑴联系上下文

词语大都有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概括的,在词典上能够查得到的。记住这些义项有必要,但远远不够,因为词语进入文章后,就立即与周围的词、句、段乃至篇发生联系并受到制约,这时词义就变抽象为具体,变多义为单义,只有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确定其含义。

例1.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 。(2分)

〖答案〗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

在词典里“低迷”有这样几个义项:①神志模糊,昏昏沉沉。 ②迷离,迷蒙。 ③低回凄迷。指情感。这三个义项,与题中每一个选项都不同。文中的:“低迷”显然有其特定的含义,那么特定的含义是什么呢?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关键就在“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这一句上。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词语的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方法。

⑵借助词典含义

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词典含义相去甚远,如例1,但大多数词语,语境中的含义与词典含义还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固有含义,才能理解准确。

例2.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2005全国卷高考试题)

△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体无完肤”的本义是: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结合原文“体无完肤”显然是比喻,这里的“体”应是“心灵”,所以“体无完肤”应是——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⑶分析修辞特点

有的词语用了修辞手法,如果仅就其字面意思来解释,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必然大相径庭。

例3.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聪明”的意思是: 。

“聪明”前有“太”字,似褒实贬,表示否定。这个词语在句中是反语,进而可知“聪明”的意思是“傻,不懂事”。

⑷明确指代内容

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和短语,在文中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流畅,避免重复拖沓,但对于读者来说,有的指代内容,并非一目了然,须将代词的指代内容确定后才能理解文意。

例4.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各有独特的文化,要是我们把人类文化的每一个阶段的成就综合起来,分门别类,互相比较,就可以对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及

发展进度的比率得到一个印象。

这一段有两个“其”字。第一个“其”指代的是 ,第二个“其”指代的是 。

这是一道填空题。填空时常见的失误,一是回答不全面:如果认为第一个“其”指代的是“发展阶段”或“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完整,只有答出“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才精确;二是扩大了范围:如果认为第二个“其”指代的是“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就不确切,带入后连起来读一读也不通。分析一下“及”前后的语法结构,方可答出“各个阶段人类文化”。

由此可见,能否确认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取决于对词、句及上下文是否透彻的理解。通过理解上下文,再由近及远地捕捉相关信息,经过分析、归纳来推断才能确定指代义。指代义确定以后,可代入原文检验一下,看看是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如果符合,就是正确的。

代词的指代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解答时要恰如其分,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的交代,捕捉住文中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紧扣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这样便能确认了。

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在解题时,并不是孤立的,通常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应注意三点:

①解释不能用比喻

②不能用指代词答题

③不能以词解词

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的注意事项

⑴题目中几个选项对词语的解释似乎都有道理,怎样确定正确的选项?

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多半不是考查这些词语的词典含义,而是考查它们在文中的临时义,考查它们的语境义,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时候要密切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该词语所在段前后搜索,仔细揣摩,把选项逐一代入句子,放入文段中,寻找破绽,排除可疑选项,直至确定正确答案。

⑵对于要求写出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一时无从下手怎么办?

对于一些词语的修辞含义,要学会具体思考的方法。所谓具体思考,就是按照“本义 → 比喻义、引申义”这样的思路进行推断。比如有这样一段话,“在鲁的迅的作品中,到处是‘钥匙’、‘火把’、‘路标’,开卷就可以得益。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气节。”

如何理解文中的“钥匙”、“火把”、“路标”?可以进行这样的推断:钥匙→开门的东西→解决疑难;火把→黑夜照明的东西→照亮人生道路;路标→前进的指向→人生的方向。一句话,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你解决疑难,照亮人生道路,指出前进方向。

⑶说到词语的表达作用,常常无话可说怎么办?

词语的表达作用也是理解词含义的一方面内容。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常常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从感情色彩方面考虑词语运用得是否得休;还要考虑是否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此外,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用的对象,搭配的习惯,口语还是书面语,普通用语还是特殊用语,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

⑷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

有人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归纳了四条理解的方略,这里略作概述。

第一,以文解文。

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语做出分析。比如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这个“祭”字什么意思?一般词典上的义项都与文意不合,只能“以文解文”了。文章开头写到:“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了。”由此可以悟出,这个“祭”大体相当于“纪念”的意思。

第二,以事解文。

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具体事实和大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里的“颇不宁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文末有一行小字: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以及那个时代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来分析,是无法准确理解这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

第三,以理解文。

就是根据文章所说之理以及事之常理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四,以情解文。

就是根据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以及文中人物的感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意。

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题目是考查概念的定义,还是考查多角度解说概念;是考查概念的引申义,还是考查概念的比喻义。明确了题意,就明确了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搜索区间,标注信息。

一般情况下,题目中要理解的概念在文中会有一定篇幅的材料对其进行说明或者阐释,有的阐释信息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我们要养成全文搜索、逐段标注信息的习惯。

第三步:结合语境,领悟含义。

(1)关注陈述对象

对概念(词语)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偷换概念,这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2)思考概念的外延

对概念(词语)的理解还要抓住概念(词语)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缩小。

(3)界定概念的内涵

联系语境理解要看其所在的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词语)的内涵。

第四步:比对分析,得出答案。

把各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对,辨清异同,去伪存真,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例题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016年天津卷高考试题)

⑴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⑵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⑶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⑷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题干】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极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意,确定思考方向: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合乎作者观点的选项即不正确的选项。

第二步,搜索区间,标注信息:A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第②③句,B项对应原文第四段第①②句,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第④句,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第③④句。

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领悟概念的含义:对“文化消费品位”这个概念的诠释,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三、四段。第三段主要是就“文化消费品位”的内涵加以解释,第四段则主要解释“文化消费品位”的外延。

第四步,比对分析,得出答案:B项,“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正确,和原文第四段第①句意思一致。“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错误,与原文第四段第②句中“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意思表达不一致。所以B项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属曲解文意。而其他三项,通过文题比对,可知它们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2017年江苏卷高考试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⑴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⑵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字上。

⑶“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⑷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⑸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⑹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题干】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

【答案】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解析】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题意,确定思考方向: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

第二步,搜索区间,标注信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题答案点集中在文章的第三段。

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领悟概念的含义:显然“谱”是概念型的,仔细阅读文段我们不难发现,文段中有非常明确的标志性句子“‘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第四步,比对分析,得出答案:文中“谱”指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