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選妃是怎樣百里挑一的?

leyingfei


提起中國古代帝王的后妃,人們常用“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人”等詞來形容。中國古代帝王選妃的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可以追溯到周代。

中國古代帝王選妃方式不盡相同,各個朝代不同時期有各自的規定。如先秦時期帝王選妃比較簡單, 她們大多是諸侯或大臣的女兒, 由他們的父親獻給帝王。當然,也有的是帝王們搶奪而來的。

漢朝開始,朝廷開始在民間徵收女子進宮。每年八月大選民間優質女子的時期,這期間朝廷會委派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種官員, 到洛陽周邊的鄉間,檢視年齡在十三歲至二十歲之間相貌端正的女子, 由他們帶回後宮。當然,這些進入宮中的女子大多是從宮女做起,能成為妃子的畢竟還是少數。

唐朝時期的選妃方式更是有意思。如唐敬宗李湛專門製作了一種紙箭, 讓宮女們站在一排,他則用這種紙箭射她們, 被射中的宮女就可能得到他的寵幸,進而成為妃子。

明朝時期的選妃,首先是從江南地區的民間挑選13——19歲的女子入宮。再讓內監按照事先規定好的標準去挑選,要求非常嚴格。不僅嚴格考察身材,還要檢視宮女的耳、目、口、鼻、發、膚、領、肩、背, 有一個不合格就被放棄。此外,還要考核宮女們的聲音清濁、講話語速、走路尺寸等等,跟今天的選美一樣。前面的考核通過後,還要陪老宮女把入選者帶到密室,探其乳, 嗅其腋, 捫其肌理。之後,還要細細考察她們的性情、談吐、氣質等。


與書居


常言說:百步之內必有芳草,而明宮的選美則是“幾十萬裡挑一個”哦,那選出的美女應該算著“絕頂妹眉”了吧。明宮選美的其目很簡單,美眉到宮廷裡來就是為“帝王服務”的。 明宮的大型選美活動(如皇子婚事、帝王登基等的時候舉行),一般是這樣的: \n \n  

 朝廷派出多路人馬到全國各地物色出13歲至16歲的淑女五、六千人,在付出一些銀幣作為聘禮後,就責令其父母在某年某月裡把她們送到京師(北京)。待所有的美女雲集京師後,皇帝分遣太監進行第二次挑選,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好,逐個察看。第一批淘汰了1000左右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女子.\n \n 次日,留下的女子們仍像上一天那樣列隊,太監們以極挑剔的眼光察看她們的眼、耳、口、鼻、頭髮、皮膚、頸項、肩膀、背部等,一一篩選。

繼而又讓她們自報姓名、年齡、籍貫,以觀察她們的音色和神態,如果口齒不清,嗓音粗濁,或應對慌張的,又須出列,這樣又淘汰了掉2000餘人。 \n \n 第三天,太監們以尺量那些秀女的手腳,再叫她們走幾十步以觀步態,再除去1000左右的不合格者。

那最後1000餘人又被一些穩婆帶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經過又一番令人難堪的折騰之後,入選者只餘下300餘人了。這300餘名女子被禁在宮中一個月,由專人熟察她們的性情言論,進而判定她們的性格、作風、智愚與賢惠否,通過這一過程,挑出了被認為是“秀色奪人,聰慧壓眾”的佳麗不到100人,即被收為宮女或封為妃嬪。\n \n 帝王的房事生活 \n  

 

我們常聽人說,古代帝王有三宮六院,72妃嬪,這個數字對於明朝帝王來說,太少了,明宮宮女一般就達到幾百人,甚至還上千人呢。宮廷中有那麼多妃嬪等待著皇帝去寵幸,皇帝是記不清的;而且,宮廷很大,事情很複雜,所以對於性問題不加強管理是不行的。這種管理在明代達到了一個相當嚴密與制度化的程度。其中充滿著無限的荒唐、無恥、罪惡和虐待。 \n \n  

 明朝管理皇帝臥房事務的機構稱為敬事房,最高的負責人稱為敬事房太監,其任務是安排、記載皇帝和后妃房事。在皇帝和皇后房事時,敬事房太監必須詳細記錄年、月、日,以作為受胎的證據.\n 皇妃和皇后不同,皇帝所寵愛的妃子都各有一張綠牌,即末端染綠的名牌,在侍候皇帝吃晚飯時,敬事房太監會把十幾張或幾十張名牌置於大銀盤中,和晚餐一起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餐畢,他就跪在皇帝面前聽候指示,如果皇帝無意找哪個妃子過夜,說一句“退下”即可。

如果皇帝要找哪個妃子房事,就把這個妃子的名牌翻轉過來,放回銀盤。 \n \n 敬事房太監退下後,把名牌交給別的太監,他則通知這個被選中的妃子香湯沐浴,做一切必要的準備工作。皇帝就寢的時間到了,他就脫去妃子全身衣服,用羽毛製成的毛衣裹住她赤裸的身體,揹她入皇帝的寢宮。這是為了防止有人暗藏武器帶入皇帝寢宮所採取的安全措施。

然後,敬事房太監和另幾個太監就守候在皇帝寢宮外面,等候皇帝房事結束,如果規定的時間到了,太監就會高呼“時間到了”,皇帝如果沒有回聲,他就再次呼叫,如此反覆三次,就一定要把妃子揹回去。同時,敬事房太監要記錄年、月、日、以作為日後受胎的證據。生孩子與否,對妃子日後身分的高低有很大影響。

明朝的這種制度,很難考證是從何時開始的,直到清朝,還承襲著這種制度,因為清世宗認為這種制度對查清子女是否確鑿地出自皇帝血統,從而對皇位繼承問題有很大關係,同時也可對後代的皇帝縱慾有一些限制。 \n \n  


惡趣歷史談


古代皇帝……好多,朝代……也好多,皇帝怎麼選妃,豈是一言能盡的!

我這裡,就單挑出明代的情況來說。

照今天的說法,明朝是“漢人王朝”,“漢”在古代意味著博大和包納,明朝選妃,不像一些今天所稱的“少數民族王朝”,比如元啊、清啊,對選妃對象有種種忌諱。

明朝人選妃,是普選,面向普羅大眾。

但普選也是有變化,有例外:

明初太祖時,皇室選妃(包括嫁女兒),主要在勳臣這個小圈子裡。朱元璋給兒子們選的妃子,多出功臣之家,好比魏國公徐達三個女兒,就有兩個嫁給了皇子,其中一個做了燕王朱棣的王妃。

通過聯姻,皇室與功臣集團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姻親兼政治關係。但朱元璋很快意識到,與功臣的締姻,對王朝政治將造成潛在的威脅,最大的問題,就是可能造成強大的外戚集團。所以朱元璋給他的長子、皇太子朱標挑妻子時,先後挑了兩個,就大大不同:第一位是鼎鼎大名的國公常遇春之女,第二位就只是一位普通官員的女兒了。而他為皇太孫,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選的媳婦,也是一名官員的孩子,而非來自世家大族。

到後來,連官員家也不行了,基本上就是平民家的女孩。

這變化可圖示為:

功臣(貴族)——官員——平民百姓

這既是大明皇室的婚姻原則,也是明朝的一個重要政治原則。它將貴族與官員基本排除在後妃的備選對象之外,主要還是從政治上考慮,擔心外戚干政。而明代始終無外戚之禍,也是這種婚姻制度決定的。

從皇孫朱允炆起,後世再無貴族之女嫁入皇室,后妃多出平民之家。由燕王妃晉為皇后的徐皇后,竟成了明代唯一一位出身貴族的皇后。

再說例外。例外就是排除性因素,除了排除掉貴族和官員,還要排除掉出身賤籍,以及女孩家庭近親屬中有犯罪記錄、有惡疾者(如精神疾病),除此之外的“良家子”,才在備選之列。

皇上家只跟老百姓結婚,夠“平等”的吧?幫助許多灰姑娘實現了皇后夢!

確實,從仁宗(朱棣子)開始,明朝的歷代皇后都是百姓出身,在朝毫無根柢,他們家只有等到女兒做了皇后,才得到封爵的賞賜。

這些后妃來自民間,主要靠選——民間俗稱“選妃”。

實際上,明朝選妃的情況非常少見,大概一個皇帝一生只會發生一次。

比如國有儲君(太子),長到十七八歲時,就要給他選妃了。此事由禮部負責,具體執行的,是太監。宮廷會安排幾名大太監,分頭到南北兩京(南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選擇。初選的十來個女子送到北京後,再進行一次篩選,最後入選者即為皇太子妃。

需要說明的是,每次開選,所選人數根本不會有一些寫文者胡吹的“幾千名”,也就一二十名不等。選來的女子,除了賜封號的、斥退者,也會以“選侍”等名義留養在宮,做王的女人,但“選侍”顯然不是妃。

這才是真正的選妃。明代歷史上皇帝選妃的情況並不多,只有武宗、世宗、熹宗等少數幾個皇帝,是在位期間選妃。而一旦選定,終生不會再選,絕無閒來無事選個妃玩玩的(順便說一句,網上有人寫文,說什麼選妃時由太監、老宮人對候選女子裸身檢驗等,純屬下流意淫之文,權當小黃文看吧)。

然而皇帝的女人不會只這兩三個,新的妃子主要從宮廷內部產生,而不是選來的。大多數妃子,往往不是選的,而是像杜拉拉一樣,經過宮中生活磨練,加上好運氣,自己熬出來、拼出來的。

宮廷會經常補充一些女性,這些女性不是作為“妃”選入,而是作為宮人入宮。有的僥倖被皇帝臨幸了,就有可能封妃。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孝宗的生母,本是一位俘虜自廣西的夷女,在宮裡做看守庫藏的女官,一次偶為憲宗所幸,誕下皇嗣,便封了妃;還有一個是嘉靖皇帝的祖母,是鎮守浙江太監收買的美女,進獻給皇帝,後來得了皇寵,生下兩個兒子,也封了妃。

明代不少著名的后妃,都出身於宮女,比如宣宗的第二個皇后孫皇后,以及憲宗的寵妃萬貴妃,原來都是太后宮裡的宮人,自四五歲上的幼年就入宮了。這些妃,根本不是選的!

明朝歷史上有幾次選妃的謠言,最典型的一次,是正德皇帝下江南時,所過之處,都傳皇帝要選妃,嚇得百姓紛紛搶著嫁女。事實證明,並無選妃之事。

通過百姓聞選妃而逃可知,普通百姓之家並不把女兒嫁入宮門為美事。所以,不是說太監一來選妃,馬上應者如雲,真正來應徵者實際上並不多。何來百裡挑一呢?


皇帝不稱朕


古代選妃是要經歷多少門檻,如何才能達到皇帝的要求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358,"vname":"宮女.mp4\

易開江


明代的話,一般皇帝要選妃了,就下詔天下停止婚娶,然後從各地選取美女舉起京城,她們千里迢迢而來,許多人沒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兒是個啥樣子,在初選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齡大小排隊,順序入宮,參加“精選”。肩負著重任的太監,遠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來,送回原籍。留下來的,再按年齡大小編組,進入“一審”。   

太監以極為挑剔的目光,審視著每一位姑娘,觀察她們的容貌,辨聽她們的嗓音,發、耳、額、眉、目、鼻、口、頷、肩、背、腿、腳、音,只要有一處看著不順眼,聽著不順耳,當場“退貨”。   

“二審”時,太監拿著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腳,再令姑娘“活動活動”。凡是一處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風度、儀態不佳者,一律打發回老家。   

“三審”由女官和年老宮女把關。姑娘單獨進入一間秘室,女官和宮女探其秘,聞其味,察其膚……合格者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學習禮儀規範的過程中,負責培訓的女官,考察她們的智力、性格作風之優劣;當然,睡覺時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說夢話撒癔症的,絕對不能容留,將來驚了駕,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終審”一般由皇太后負責,有時皇上親自出馬。他們按擺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將精英傳進。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面的問題。“考官”們審形辨音,從中篩選出一後一妃或數妃。其餘的,賜給親王、郡王、皇子、皇孫,或留在宮中當“女官”、宮女。明代內廷有“六個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設“四個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們都是皇上后妃的“後備軍”。   


ailinanana


古代對於選妃這種事情的制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年齡上一般都是在二十歲。這只是年齡上的要求。在選妃過程中,首先是外表檢查,高矮胖瘦不合適的都不要;接著就是五官的檢查,仔細看每一個部位,還要檢查身上有沒有疤和黑痣,聽他們說話的聲音有沒有毛病。如果手腕粗腳趾大的也會被趕出去,他們認為這樣不符合女子賢淑的長相。最後的話一般就是所說的裸檢了,那些沒有被淘汰的女子被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宮女帶到密室裡面,過程一般為檢查乳房,聞聞腋下,最後摸遍全身,看看發育是否良好,是否有腋臭等等。身體上的檢查就是這麼多了,但是還有一些問題,他們並不是這樣就成為了皇帝的妃子,而是還有一個實習期。在這個實習期期間會有專人來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性,選出德智均比較高的女子。之後通過這些考驗,才有機會成為嬪妃。


___上邪


古代皇帝選妃是有嚴格的規則的,不是百萬佳麗進宮,皇帝一個個來選,那皇帝就不用理朝政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選妃也是一級級選,從地方到中央。皇帝成年的可以自己做做主,年幼的皇帝選妃就很扯了。古代人不及現代人長壽,一般沒有青春期,一般十五、六歲就已如花似玉,婚配也較早,當皇帝要選妃,未婚配的、年齡合適的、符合條件的才有機會參加,太小和太大的都是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皇帝也不會經常選妃,名額都是有限的,當然歷史中也有些昏君,他們就會胡來,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代不同,選擇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