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道荒唐诏书 引起百姓疯狂嘲讽 演变成一句口头禅流传至今

朱元璋一道荒唐诏书 引起百姓疯狂嘲讽 演变成一句口头禅流传至今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那些行事鲁莽、办事不经大脑的人,我们通常会用一句“二百五”来戏谑调侃。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二百五”是怎样从一个数字变成一个称量“智商”的变量了呢?

在百度百科上,大体可以找到以下几个说法。

一个是说战国时期“六国封相”苏秦被刺客刺杀,齐王为了让捉到凶手,就想出一个计划,贴出告示说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他要拿出一千两黄金来奖励刺杀苏秦的人。真的刺客不傻,一看就知道是引蛇出洞的计策,便连夜离开了齐国,可有四个人却去冒认凶手,还在想着平分一千两黄金,一人二百五十两,结果统统被齐王泄愤所杀。

一个是说古人以“两”为单位给银子计数,以五百两为一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五百两是为“一土坷垃”,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半封谐音“半疯”,因此二百五也被用来讽刺那些行事疯癫,不合情理的人。

另一个则是说来源于IQ(智商)测试,智商测试中数值越高说明其智商越高,正常来说能达到140的都已经属于高智人群,爱因斯坦智商为180已经是顶尖水平,因此250基本是达不到的水平。因此说某人智商“250”是变相讥讽他的话语行为是普通人无法理解。

朱元璋一道荒唐诏书 引起百姓疯狂嘲讽 演变成一句口头禅流传至今

以上几种说法,都是对“二百五”来源的解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边再给大家一个补充关于“二百五”的来源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话说明朝建立以后,苦于金银开采量不足,使用铜铸币成本又过高,而且不便于贵重物品的交易,于是朱元璋便和元朝一样开始用纸币。不过朱元璋所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与元朝有一点极大的不同,那就是明朝的宝钞是纯信用货币,而元朝所发行的则有实际的金银作为准备金,供百姓随时用纸币来兑换。

因为有准备金的存在,元朝的纸币的价值在一段时间内都维持了稳定,直到中后期后才逐渐崩溃。但朱元璋不懂这些金融知识,他以为只要有朝廷的信用在,百姓就会认他发行的货币。百姓们自然不会认可朱元璋所发的纸币,加上朝廷的滥发,明朝宝钞贬值很快,百姓们还是乐意用白银来进行交易。

朱元璋一道荒唐诏书 引起百姓疯狂嘲讽 演变成一句口头禅流传至今

眼看自己发行的纸钞要运行不下去了,朱元璋只得下诏令:如果发现存在“拒用宝钞”的情况,可以马上向朝廷举报,只要查实,就会奖励给举报的人二百五十两白银。

此令一下,引发了民间的议论,也带来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宝钞的不断贬值,百姓非常讨厌那些为了二百五十两白银而举报的人,称他们叫“二百五”。

同时朱元璋这个政策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朱元璋要禁止金银交易,推行宝钞,却奖励举报者白银,相当于又是变相承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因此百姓们在用“二百五”讽刺举报者的同时,也在影射高高在上的朱元璋。

朱元璋一道荒唐诏书 引起百姓疯狂嘲讽 演变成一句口头禅流传至今

朱元璋虽然想尽办法推行宝钞,但却无法阻止宝钞价值不断贬值,从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到洪武三十年,宝钞的交易价已经贬值为发行价的十分之一,成为废纸一堆 。“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百姓们后来也直接用金银标价,偷偷用白银交易。到明孝宗时期,朱元璋发行的宝钞被正式废止,只留下“二百五”这个口头禅讽刺朱元璋当年的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