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熱!潮!今年7月,華北上蒸下煮變「江南」?

早上醒來,陽臺上的衣服還是沒有晾乾,空氣那麼熱,溼度那麼低,像個蒸籠叫人透不過氣來。走在外面,天氣變化無常,剛剛還是烈日當空,一會兒就變成了大雨滂沱,有時剛打開傘,雨就停了;有時在陽光下就下起雨來,地面溼漉漉的……

別誤會,這可不是梅雨時節的江南,而是7月上旬以來,進入 “非典型”雨季的華北平原。

悶!熱!潮!今年7月,華北上蒸下煮變“江南”?

北京7月17日清晨,石景山古城附近,北京排水集團工作人員打開排水口,並提醒路人注意。路面略有積水,車輛行動減緩。(圖片作者:申敏夏 攝)

華北的“非典型”雨季長啥樣?

ü 關鍵詞1——高溫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的華北雨季開始於7月9日,比常年的7月18日偏早了9天。這樣一個“早產”的雨季充滿個性,給人的最直觀感覺,可以用這段時間人們的兩句慣用語來形容:“這也忒熱了!”“又下雨了!”——天氣非常悶熱, 降雨頻繁且突然。

ü 關鍵詞2——高溼

以往這個時間,華北地區的人們夏天遇到降雨往往苦樂參半,苦在出行不便,樂則是降雨往往能澆滅夏天的炎熱,帶來短暫的清涼。可今年7月的雨,卻和清涼完全不沾邊,倒像是蒸鍋裡的水

,和高溫結合起來變得更加悶熱。而且時下時停,就好像有個人每隔一段時間就往蒸鍋裡添水,讓悶熱的感覺持續不散。

悶熱是確實存在的,而降雨多不多,就不能僅憑直覺判斷了。雖然一陣又一陣“突然襲擊”式的降雨讓很多人都猝不及防,但根據氣象部門監測顯示,今年7月的華北地區降雨量基本與往年持平。因為在往常,7月的降雨往往以幾場大雨的形式出現,相比之下,今年頻繁的降雨每次雨量都不大,而且以局地性降水為主,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非常分散,因此並沒有帶來更多的總降水。

悶!熱!潮!今年7月,華北上蒸下煮變“江南”?

24日上午,風雨無阻的遊客們,冒雨參觀遊覽故宮。(圖片作者:莊白羽 攝)

持續高溫,原因為何?

說起夏季我國的天氣的成因,當然是繞不開副熱帶高壓這個“大魔頭”的。副熱帶高壓的內部多晴熱天氣,而邊緣則多降雨。華北雨季的形成,也同樣是拜副熱帶高壓所賜。

雖然能夠呼風喚雨,但副熱帶高壓的生活其實很規律,每年7月上中旬,它都會向北跳動,這樣一來,它的西北邊緣就來到了華北一帶,給這裡帶來一段多雨的時期。華北防汛工作中常說的“七下八上”,也正是指這個時段。

今年7月初,副熱帶高壓北跳後,西北邊緣就穩定在華北區域不走了。它帶來了高溫與高溼的氣象條件,同時,讓大氣的層結變得不穩定,給了降水一個最初的動力。另外,副熱帶高壓的西北邊緣還伴有西南暖溼氣流,一路攜帶著水汽和能量,也聚集到華北地區來。這樣一來,能量管夠,水分充足,降雨的必要條件就齊備了。

悶!熱!潮!今年7月,華北上蒸下煮變“江南”?

副熱帶高壓與降雨示意圖,紅色箭頭指示對流雲團。(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製作:郭曼如)

相比常年,今年為何會更熱?

在今年7月華北的降雨中,副熱帶高壓往往唱著“獨角戲”,本該與它演對手戲的冷空氣不是偏弱,就是沒來,整體作用並不明顯。

由於冷空氣偏弱,降雨的水汽依賴於西南暖溼氣流,進一步加劇了高溫高溼,降溫也就成了空談。

另一方面,整體偏局地、短時的降雨特點,也加劇了悶熱天氣的程度。降雨侷限於一時一地,此地降雨的同時,周邊地區還在被陽光加熱,溫度的輕微下降,換來的是溼度的大幅提升。也許氣溫並不是很高,但從體感角度而言,無疑非常不舒服。

“颱風雨”和高溫boss,哪家贏?

7月23日晚間,生命力頑強的第10號颱風“安比”殘餘環流,給華北、黃淮地區帶來了持續性的降水。由於這次降水是由“安比”這個攪局者發起,因此和此前“溫吞”的降雨不同,雨量大、持續時間長,山東、天津、河北等許多地方出現了大到暴雨,北京的密雲、平谷也出現了暴雨,到24日上午,人們體驗到了久違的清涼。

但好景不長,中午過後,降雨逐漸消散,熟悉的悶熱又回到了人們的身邊。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颱風雨”的攪局只是短暫的插曲,副熱帶高壓很快會奪回它的統治地位,而且強度還會略微有所加強。這樣一來,華北地區繼續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雖然短期內不會出現較強的降水,但陣雨和雷陣雨仍將不時造訪,悶熱的天氣還會持續。

悶!熱!潮!今年7月,華北上蒸下煮變“江南”?

汽車路過,濺起不少水花。(圖片作者:莊白羽 攝)

目前來看,中東部地區的高溫勢力難以撼動,中央氣象臺已連續兩週發佈高溫黃色預警。氣象專家指出,此次大範圍高溫天氣將持續到8月上旬,內蒙古中部、河北中南部、山東、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區高溫日數可達7~9天。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氣象報社 劉釗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