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率 打造天寬地闊新古城

2018-07-28 09:4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斯信忠 通訊員 戴巧玲

地處浙江東部沿海、長三角經濟圈南翼的千年古城臨海市,人口120萬,耕地總面積61.82萬畝,人均耕地僅0.52畝,約為全國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人多地少、資源稟賦不足,瓶頸如何突破?

7月20日,臨海市國土資源局主要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臨海的實踐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創建為抓手,強化“畝產論英雄”,通過優增量、挖存量、強監管,創新各項機制,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率,為經濟社會發展拓展新空間提供國土資源支撐。2015年至2017年,全市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從9萬元提高到17.3萬元,畝均增加值從75.7萬元提高到88.1萬元。去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00.25億元,比上年增長8%;財政總收入97.7億元,同比增長27.9%,增速居全省前列。

創新機制嚴執法

紮緊耕地保護“籬笆”

“實行耕地保護機制以來,村民保護耕地的弦繃得更緊了,2013年以來已連續5年實現‘零違法’。”日前,該市匯溪鎮姜岙村村支書沈育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姜岙村取得的成績,是臨海市不斷深化耕地保護的縮影。

為提高農民的耕地保護意識、遏制違法用地衝動,早在2008年,臨海市就在省內率先探索耕地保護補償機制。2012年,他們又以被列為全省僅有的兩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建設試點縣之一為契機,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在全市範圍內進一步深化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建設,每年安排資金對重點區塊內破損的道路、溝渠等農業設施進行修復。2016年,該市在臺州率先將耕地保護補償資金髮放與土地民主管理示範村創建、土地衛片執法檢查相結合,對考核不合格或存在違法用地行為的村不予發放。與此同時,合理調整了補助標準,由原來的每年每畝40元調整為一般耕地每畝30元、永久基本農田每畝60元、永久基本農田示範區每畝100元,實現了對一般耕地全面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及示範區重點保護。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市已累計創建土地民主管理示範村268個、合格村267個,發放耕地保護補償資金5642萬元。

嚴格執法是保護耕地的重要一環。臨海在創新耕保機制的同時,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堅持違法用地“理舊”和“控新”雙管齊下,相繼開展了嚴格執法保護資源“亮劍行動”和歷史違法用地清查處置專項行動,對1987年以來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的歷史遺留的違法用地進行全面排查處置。今年,這項工作繼續得以強勢推進,年底前可實現歷史違法用地清零。

在處置歷史違法用地的同時,臨海嚴格控制新增違法用地。去年7月,市裡出臺了《新增違法建築責任追究辦法》,實行“日上報、周處置、月通報”制度,聘請專門督查員對19個鎮(街道)進行全域專職巡查,對發現不符合規定建房的立即上報,一週內處置到位,對不認真履行監管職責的單位和人員,按責任追究辦法嚴格責任追究。據統計,近5年來,全市年平均違法佔耕比2.56%,年均控制在4%以下。

節約集約並舉

盤活存量拓空間

臨海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而是繼續加大力度,堅持節約集約並舉,不斷盤活存量拓展土地利用空間。

佔地80畝的臨亞集團,地處臨海市東塍鎮。在土地資源日趨緊缺的情況下,臨亞集團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於今年年初將原有的58畝廠房拆除重建,開發工業地產項目,打造臨海彩燈企業創業創新園,規劃引進30家以上彩燈企業入駐。這是臨海首個由企業自主開發利用存量土地建設的工業地產項目。

工業地產作為一種新的土地節約集約開發模式,成為臨海整治“低散亂”、提高“畝產”的主平臺。“臨亞集團利用存量土地,建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園,為原先遍佈全鎮的小企業、小作坊提供了集中發展的平臺。”臨海市國土資源局分管負責人說,“這種開發模式不僅解決了一個區域小微企業的用地難,也促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

“原有廠房以1~2層為主,土地利用率低,容積率僅0.74,現在建設的9幢廠房和1幢綜合樓,均在4層以上,容積率提高到2.18,可新增工業廠房面積5.5萬平方米,用地空間得到有效拓展。”臨亞集團總經理郭建友說。

臨亞集團彩燈創新創業園的建設,是臨海市積極引導企業轉變用地理唸的結果,也得益於市裡出臺的相關政策。近年來,臨海市堅持眼睛向內挖潛力,通過“退二優二”“退二進三”和“零地技改”等多種方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實現土地利用方式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挖潛”轉變。2015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5122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5161畝,130餘家企業實施“零地技改”,實現空間換地,新增加工業廠房面積近50萬平方米。

為進一步引導小微企業以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今年6月,該市出臺了《關於推進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園建設和管理實施意見》,鼓勵企業利用存量建設用地,以自主開發或聯合開發模式建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園,並制定了相關的優惠政策。

據臨海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市計劃工業地產項目建設達300畝,新增廠房面積16萬平方米,可以解決150多家小微企業用地問題。

“盤活存量、節地增效”的舉措在新農村建設中同樣得到實施。有著298戶1150人的上盤鎮如寶村,由於老宅基房屋稠密,新村建設規劃難以實施,村民建房需求無法滿足。據此,村“兩委”決定利用村內一塊麵積為10畝的空地,建造公寓式住房進行集中安置,對原老舊宅基地進行統一拆除騰退。

2016年如寶村公寓式小區建成,安置農戶100戶315人,拆除老屋60多間,人均建設佔地面積大幅度下降。此外,該村還將公寓底下兩層作為村集體留用商鋪,通過招租,每年獲得租金近80萬元,加上村集體其他收益,全村每年每人可增收3000~5000元。

治理廢棄礦山

修復生態美環境

大洋街道國慶村北面一處面積為11600平方米的廢棄礦山,停止開採後一直岩石裸露、寸草不生。兩年前,市裡對坡面進行了綜合治理,昔日的亂石山重新穿上了綠衣裳,煥發出新的生機。

國慶村廢棄礦山“舊貌換新顏”,是近年來臨海市遵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堅持綠色發展,實施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的成果之一。2016年以來,該市通過邊坡治理、復綠等措施,累計完成廢棄礦山治理5個,治理總面積59466平方米。

今年初,臨海以礦山生態環境全域綠色全覆蓋為目標,在臺州率先啟動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將廢棄礦山治理與產業發展、土地復墾、村莊整治、景觀復綠等相結合,到2020年,全市88個廢棄礦山和開挖裸露點治理率達100%。今年,市裡安排治理資金約3500萬元,規劃整治面積1140畝,整治後預計新增可利用建設用地面積580畝、新增耕地面積260畝、生態復綠面積30.57萬平方米。廢棄礦山的治理,既修復了生態環境,又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擴展了用地空間。

“在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我們結合各廢棄礦山地理位置、開發條件等,採取‘復綠+平整’‘復綠+復耕’‘復綠+景觀’等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治理的生態、經濟等綜合效益。”臨海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沿江鎮下灣村原有3處相鄰的廢棄礦山。今年,該市將這3處廢棄礦山納入統一治理,市裡結合沿江鎮建設需求和產業發展規劃,充分利用這些廢棄礦山靠近城鎮或工業區塊、交通便利、面積較大的優勢,採取“復綠+平整”模式,對坡度較大的區域進行生態復綠,對宕底平坦區域實施削坡、平整,通過治理,新增可利用土地250畝。該鎮的另一處廢棄礦山位於浦東村,當地投資155萬元,採取“復綠+復墾”模式進行治理,目前已完成治理工程量的30%。項目完成後,可新增耕地55.2畝。

“最多跑一次”

延伸服務惠民生

6月22日下午,臨海市舉行第二批不動產抵押登記與抵押貸款“一窗受理、延伸服務”啟動儀式,授予中國銀行臨海支行、民泰商業銀行臨海支行等6家銀行為“臨海市不動產抵押登記綜合受理點”,至此,全市共有8家銀行56個網點可以直接辦理不動產登記信息查詢和受理不動產抵押登記業務辦理。

去年9月,臨海市在不動產交易、稅收、登記實現“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的基礎上,政銀聯手,打破常規,在全國率先推行不動產抵押貸款與抵押登記“一窗受理、延伸服務”。

為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2017年11月,臨海市在充分調研、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不動產抵押貸款與抵押登記“一窗受理、延伸服務”改革實施方案》,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與此同時,臨海充分利用“互聯網+不動產”模式,委託專業網絡公司在全國率先開發了不動產登記銀行查詢系統和抵押登記銀行專用受理端口,為實現全業務、全流程不動產抵押貸款登記銀行“一窗受理、延伸服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7月3日,臨海市華宇鍛壓機械廠財務金雨佳到民泰銀行臨海支行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與抵押登記業務,僅用了12分鐘便辦完抵押登記業務受理。金雨佳說,以前企業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要在銀行和政府部門窗口間來回跑好多次,往往要花費半天甚至一天時間,如今在就近的銀行網點就可以查詢不動產信息和辦理抵押登記業務,節約了窗口排隊和來回跑時間,真正做到了“只跑一次”!

全域綜合整治

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四面環山的小芝鎮伴山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的現代農業園區,園區依山而建,猶如一條美麗的綠帶將村莊緊緊環抱。

去年以來,伴山村兩委會抓住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機遇,在全市率先開展村莊整治和美麗田園、美麗鄉村建設,並帶動周邊三保、羅上宅兩村,利用3個村集中連片耕地後備資源優勢,啟動“千畝墾造水田示範工程”,將山坡地上宜耕低效園地、殘次林地全域墾造為水田,整治總面積約2000畝,目前已基本建成1200畝,新增耕地770畝。

“以前3個村缺乏規劃,村莊佈局分散,耕地零星碎片,山上是低效園地、殘次林地,雜草叢生,產出效率低。”小芝鎮國土所負責人對記者說,“去年,我們在市國土資源局等部門指導下,對伴山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作了重新規劃,按照農田集中、用地集約、空間集聚的總體思路,對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進行優化佈局。”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目前,除了大力實施墾造耕地外,還啟動了村莊整治。計劃對岙裡、白巖和破溪3個幾乎已成“空心村”的自然村實施整村搬遷,對搬遷後的老舊宅基地、空閒地進行復墾,復墾耕地70畝,除去安置所需用地外,可新增耕地50畝。

為落實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今年,臨海市啟動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決定用三年時間,全面實施村莊整治、“二改一還”(旱地改水田、中低產田改造和園林地還耕地)農地整治、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礦山環境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四大行動”,對生態農業建設空間進行全域優化佈局,對“田水路林村”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對農田進行連片提質改造,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集中盤活利用。通過全域治理,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在全域綜合整治中,臨海市各鎮鄉(街道)根據各自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等情況,因地制宜做好“土地整治+”文章,邵家渡街道結合城中村改造,打造“土地整治+新型城鎮化”模式;小芝鎮利用農業產業和旅遊資源,走出一條“土地整治+農旅結合”發展路子……

為在全域治理中進一步推進土地整治工作,保障建設用地項目落實耕地佔補平衡的需求,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臨海根據省和台州市的有關文件精神,於今年6月專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整治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通知》,對建設用地復墾、墾造耕地、旱地改水田、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補助標準進行了大幅度提升。

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大大激發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群眾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得實惠。

創建路上不停留。7月17日,臨海市節約集約模範縣(市)創建工作推進會在臨海市政府大會議室召開。會議總結了創建以來的工作情況、存在問題,明確了下階段的工作重點。接下來,臨海市將根據創建工作部署,對標準找差距,繼續在創建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