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甲子·徵文丨汪宇鵬:我的醫學之旅,有這幾樣裝備

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2018年,正值北醫三院建院60週年,職工有話要說...

三院甲子·徵文丨汪宇鵬:我的醫學之旅,有這幾樣裝備

醫學之旅 始於三院(北醫三院“親歷”系列徵文選登)

在我心裡,醫學生涯就好比一場旅行,或者說是一場探險。

我是三院心內科的一名普通醫生,在三院已經有十三年的時間。每天坐地鐵穿越半個城區來到三院,就好像來到了一個優勝美地的入口,然後開始了一天天、一年年的旅行,體驗著酸甜苦辣的滋味,收穫著屬於自己的滿足。

和任何一段旅程一樣,為了不辜負這一趟行程,最必不可少的就是下面這麼幾樣東西:

一、明確目的地

堅定不移的想當醫生的願望,就好比確定旅行的目的地,是開始一段旅程的起點。2000年的夏天,收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就在心中立起一杆當時還懵懵懂懂的醫學大旗,也算是繼續著家人們的醫學夢想。

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奮鬥目標,讓人為此感到激動和興奮,同時也擁有了一往無前的信念。把“醫生”作為工作和事業帶來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成就感:若是以掙錢為目的,這實在是一個發不了財的職業;若以解除痛苦、精進技術為目的,這將會帶來極高的成就感。

曾經在門診遇到的一件小事讓我至今印象深刻......有一天,一箇中年女患者推門進了診室,說:“大夫,你給我加個號看個結果吧。”

“您去掛號吧。”我笑著回答,“我們科不限號。”

“我就看個結果,你給我先看一下吧。”她急切地大聲說道。

“我們都得按順序叫號看病,前頭還有不少人呢,您先去掛號吧。”

“你們就是這樣為病人服務的?”她突然發飆大喊,摔門而去,“你這個小大夫真不像話”。

剩下我滿心鬱悶,心情瞬間晴轉陰天。每天的門診總少不了這樣的磨練。

就在這檔口,又進來了一個女患者,又是一句,“大夫,能先給我們看嗎?我們的號比較靠後,老人來了一天了。”

我正要不耐煩,但見她滿臉誠懇,就回答說,“您和分診臺護士說一聲,病重和高齡的我們會照顧優先的。”

她一下就高興了,“已經和護士說了,老人95歲了,她們讓來直接找您。”

一聽是這情況,趕緊讓家屬把老先生帶來診室。於是,老先生坐著輪椅被兩個家屬小心推了進來。老人家瘦瘦小小的、頭髮稀疏、和眉善目,一臉的慈祥,活像一尊菩薩。

家屬說了病史,原來是最近有些受涼,犯了支氣管炎,剛看完呼吸科,用了些藥;原先還有心律失常、早搏病史,吃的抗心律失常的藥,吃完了想再開一些。老先生一直沒言聲,安安靜靜地坐著。我趕忙給老先生查體,聽了聽心肺,情況都還不錯,就給開了一瓶藥,安慰了老先生幾句,稱讚他身體不錯。

家屬們都很感激,正準備要走時,一直沒什麼動作的老先生忽然雙手慢慢合十,高舉到前額,微微點頭,輕輕說了句:“謝謝大夫!”彷彿平地一聲驚雷,我頓時打心裡被震動了。不過做了些份內之事,受長者鄭重感謝,彷彿一縷溫暖的陽光照射進心田,心霾盡去多雲轉晴,覺得工作有了活力和意義。

在那以後,每當我再受委屈感覺前路迷茫時,總會時常閃現老先生合十的樣子,想起當年的初心,抖掉一身塵土,繼續砥礪前行。

二、有一個羅盤

一個明確的能夠為你指明目標的指針,在你迷茫的時候能有所依靠。醫學雖發展迅速但又有不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出完美的決策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面對安樂死的態度讓人左右為難,幹細胞克隆人的未來讓人心懷忐忑,AI替代人工醫療蓬勃發展讓人進退失據……有“拜金主義”把掙錢作為指針,怎麼做能掙到錢就往那個方向去努力;有“犬儒主義”拒絕責任和擔當,怎麼能推卸責任、自己輕鬆就怎麼對付;有“技術主義”眼中只有組織、器官和高精尖的技術,科學的外表下透著一份冷漠。

每個人應該或者也可能早就已經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需求,“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一切以為患者服務為核心,是無愧過程、無愧結果、無愧內心的讓人一路幸福的指針!

三、有一份地圖

沒有地圖的探險是有生命危險的。醫學旅途上的地圖就是前人為我們總結好的經驗,包括我們現在可以用的教學資源,網上可以查到的資料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構建一份如何成為一個好的醫途旅者的指導手冊。

三院的圖書館曾是我最好的地圖。記得在攀爬醫學博士這座山峰的時候,實驗之餘最多的時間就是泡在三樓的圖書館,翻閱雜誌、查閱文獻、撰寫論文,享受著“曲徑通幽處,杏林花木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平靜和幸福。

四、導遊/驢友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不同的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同行者,可能是導遊也可能是驢友,他們可以在我需要的時候給我提供建議、講解、支持,以及在我犯錯誤的時候給我批評指正,為我樹立榜樣。

一路走來,有很多的老師給我提供了幫助。博士求學時,從高老師、徐老師那學到做學問的精神,如挖井一般,要挖的夠深才能泉湧不斷;工作了以後,從高老師、李老師身上學到做事的精神,如走路一般,每一步都要踩穩,做到“認真、仔細”四個字。還有一起輪轉的同事和曾經救治的患者,提醒我不要總皺眉頭,要放鬆心態、快樂工作。這些精神和態度讓我獲益匪淺,一路銘記於心。

五 、踏破鐵鞋

鐵鞋想要踏破,一定要走足夠遠。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觀摩和實習非常重要。行醫之時不可對做一些小事不屑,還是要儘可能多的接觸病患、多做操作。

作家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醫學之路沒有捷徑,惟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萬個小時甚至終身的時間來訓練、學習和積累,才能踏破鐵鞋,終成正果。

六 、旅行筆記

記錄下每一次過程中的疑惑和進步,既是自我的總結,也是給同行者的參考。

平時常愛總結些病案發表,記得曾經有一個陣發性高血壓伴頭痛、出汗的年青小夥,查遍全身沒有發現明確的器質性病變,歸納排除最後診斷類嗜鉻細胞瘤高血壓,用了一種對症降壓藥把血壓控制好了。也針對高血壓慢病的防控,寫了一些“淡定你的血壓”、“服用高血壓藥避開三大風險”的科普文章。回頭望時,一路上因為自己的播種,開出了些許的小花,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醫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更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年輕的北醫三院在漫長的醫學路上已經生長了六十載,風光無限、引人讚歎。而我,憑藉以上的信念和行動,也已在其中暢遊十三年,雖然只是人生旅途的短短一程,卻豐富而幸福。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每一天,來到三院的時候,依舊彷彿來到一個優勝美地的入口,依舊幸福快樂地享受一次次的旅程。

三院甲子·徵文丨汪宇鵬:我的醫學之旅,有這幾樣裝備

文 | 北醫三院心血管內科 汪宇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