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綠色出行 未來可期

7月16日一早,準備換乘擺渡車前往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園區上班的李紅欣喜地發現,停車場邊多了一批顏色靚麗、印有“雄安”字樣的共享單車。

這是雄安新區踐行綠色交通、方便市民出行的又一個便利舉措。當天有200輛定製共享單車在園區投用。

雄安新区:绿色出行 未来可期

市民服務中心內的定製共享單車。施雲娟/攝

在雄安新區,像李紅這樣住在容城縣及周邊,要到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上班或辦事的人,綠色出行正在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而這樣的變化,像所有的改革創新一樣,都經歷了從不適應、吐槽、抱怨到適應、認同、支持的過程。正如李紅所說,“我們雄安人都在積極轉變思維、擁抱創新。綠色出行是一件好事,但在雄安是個新事物,還處於探索之中,需要時間讓人逐步適應,也需要建設者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和細節,大家都要有歷史耐心。”

試點:市民服務中心禁燃油車 倡導綠色出行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提出,構建“公交 自行車 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地方完全達到這個標準。”雄安新區特聘顧問、深圳市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趙鵬林說。

沒有現成樣本可參考、借鑑,雄安新區未來如何實現綠色交通的美好藍圖?

作為雄安新區首個建成的成規模大型建築群,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先行先試,率先在新區推行綠色出行理念。

今年4月,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正式對外宣佈,禁止燃油車駛入園區。

規定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如果你們發現我的燃油車進來,就罰我1000元。”規定一出,雄安新區開發建設的主要載體和運營平臺—雄安集團的負責人就公開表態。

“雄安就是一張白紙,給了我們探索、嘗試的機會。”雄安集團城市發展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李秀平告訴記者,“交通關係到每一個人。雄安的交通規劃是窄路密網,我們要改變擁堵—治理—再堵—再治的傳統模式,為解決大城市病探索一個解決方案。為此,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開始啟用時,綠色交通問題就提上了日程。”

“路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做不成。”雄安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某次會議上坦陳禁燃油車的舉措,“雖然我們這麼做初期效果也不一定會特別大,有可能還會有不過如此的議論,但是綠色出行如果不從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就起步,那未來要實現新區的交通規劃就會走彎路,所以這事我們必須先幹,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和歷史擔當。”

雄安新区:绿色出行 未来可期

乘擺渡車出園區的市民遊客。胡宇濃/攝

知易行難。在現實落後、理念先進的雄安,綠色出行具體該如何操作?根植於《綱要》,並借鑑新加坡、東京以及上海等人口密集區域的優秀經驗,雄安確定在離市民服務中心2.8公里的地方建城市交換中心,以此實現人流、物流換乘以及能源利用方式、交通理念的轉變。

現在,人們如果駕駛燃油車去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可以把車停在城市交換中心,換乘新能源擺渡車往返。同時,新區還開通了3條新能源公交線路,分別從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到奧威大廈、保定東站和白洋淀。當然,人們也可選擇騎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抵達雄安市民服務中心。

而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園區內,設有免費電動車可到達園區任何一個位置,為了方便殘疾人士,還專門配備了無障礙電動通行車。園區內可容納1500-2000輛新能源車停放,同時配套安裝了200個車用充電樁,其中30%—40%為大功率的,1小時可充滿80%,相較於一般2-3小時充滿電來說,效率提高不少。

作為雄安新區未來城市建設的起步,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率先對燃油車說不,邁出了探索解決大城市病、打造綠色智能交通全國樣板的關鍵一步。

反響:初期遭遇吐槽 越來越多人支持“新區就該這樣!”

儘管準備不可謂不充分,但在運行初期,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綠色出行實踐,確實也遭遇了吐槽。

由於出行習慣和圖方便,有些人不太理解燃油車禁入的規定。

“我有個會馬上就要開了,不讓車進你們就派車接我。”

“我有急事,要開車進去,跟某某部門領導已打好招呼了。”

雄安新区:绿色出行 未来可期

城市交換中心內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志願者引導市民遊客換乘。施雲娟/攝

“有些人圖自己方便,到處找關係讓我們放行,我們也很為難,但必須堅持按規定辦。”在換乘中心的工作人員小胡說,遇此情形,他們只能一遍遍解釋,園區倡導綠色出行,只是禁止燃油車,新能源車可以開進去和停放,請大家理解、配合。

當然,新理念的推行,都有個適應過程。經過2個半月的施行、調整,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綠色出行已化風成俗,訪客都會主動把車停放在交換中心去換乘擺渡車。

“現在基本說不需要我們勸說了,除非是不瞭解規定的首次訪客,但只要和他們說下都會自動配合。”小胡說。

“園區裡沒有尾氣和噪音,路都留給了行人,很安全、舒適,新區就該這樣,新氣象新模式。”70多歲的沈大爺一家三代從天津來遊覽,在面對記者的問詢時,非常支持園區禁燃油車。

“很方便,針對我們工作人員的車5分鐘一趟,晚上隨叫隨走。”王海娜在園區內的書店上班,她告訴記者,“身為新區人,很支持這樣的做法,希望這樣的試點可以在未來擴大範圍,新區每建好一片就按此推行,那雄安全綠色出行了。”

“整個新區禁燃油車我都支持,誰不想要口好空氣!”容城縣西牛村的李賀軍在園區遊覽接受採訪說,“這裡面多幹淨,老人、孩子可以放心安全從容地走,要是燃油車都開進來,那還不又吵又亂?”

據不完全統計,自五一小長假運營至今,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公共擺渡車已接送訪客超過18萬人次。目前,工作日每天接送3000-5000人次,週末則可達上萬人次。

共識:服務仍需完善提升 優化和改進始終在路上

前進路上多荊棘,凝心聚力建新功。對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綠色出行實踐,不少人在支持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客觀、中肯的建議。

從北京來的陳浩乾一行5人提出,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服務意識還需加強。比如在高鐵站、高速路出口,應多設置提示牌,讓外地遊客知道可以怎麼到這兒來。還有一件事他也很疑惑,“非工作人員的擺渡車只在9:00—18:00運營,那如果我住在園區酒店,出來玩了晚上怎麼回去?要步行進去得走三公里呢!”

“雄安的定位是綠色、創新、智能,希望到了城市交換中心就能強烈感受到。”來自上海的劉一兵建議,“比如,可以將擺渡車設計裝飾得更具有雄安特色,同時應該設置智能涼亭、綠色遮陽棚等,這麼大的換乘停車場沒有個涼亭,夏天確實太曬了!”

“公交車上太擁擠,夏天有味兒,怎麼解決?現在的免費模式相對單一,可以適當引入市場手段提供多元選擇,比如電動出租,供帶孩子和老人的人付費使用,價格要公開透明、別太貴。”雄安市民石玲豔建議,“發車時間有點晚,夏天想一早趁涼來逛,建議根據季節調整。”

“園區內引導標識不夠,候車處沒有遮陽篷,候車時間比較長,年輕人都受不了,何況老人孩子。建議班次智能化一點,不超過5分鐘間隔或坐滿就走。”來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遊覽的賈亞倩說,正值暑期,來的人多,園區還應該利用新技術新應用設置合理的引流措施。

對訪客的感受,雄安集團的李秀平和運營團隊也深有體會,“我們通過微信、APP和實地走訪收集到了好多意見,也在不斷調整、優化,力求讓服務更細緻、更貼心。”

綠色出行的雄安實踐,離不開雄安所有市民的理解與支持,也需要管理方拿出改進方案,完善管理提升服務。李秀平坦稱,“起步不完美,需要大家提意見,希望大家多支招,我們也永遠在完善和改進的路上。”李秀平透露,除了現有的公共接駁車、共享單車,下一步還將提供可租用的共享電動小汽車,未來還有無人駕駛汽車等可供選擇。

雄安新区:绿色出行 未来可期

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內測試的無人車。汪軍/攝

確實,綠色出行,不僅需要人們轉變思維,更要人們保持耐心。而最大的支持,莫過於保持耐心,多為建設者留出空間和時間。正如李秀平所言,“我們要做的是與‘千年之城’相匹配的交通體系,要讓大家在這裡看到、感受到未來雄安的高質量生活,試點路上的問題和經驗都是未來雄安的借鑑。也請大家給我們一些時間和耐心。”

專家:雄安綠色出行起步好 要堅持試點、推廣

“雄安綠色出行的思路和理念是對的,希望社會各界都要多給一些支持和理解以及耐心。”參與雄安新區交通規劃設計的趙鵬林認為,要解決城市擁堵,就要建立一個不依賴燃油小汽車的綠色交通體系,要點有二:一是能源清潔、二是人均能源消耗要低,所以必須走綠色公共交通這條路。

目前,雄安新區的智慧公交已開始在市民服務中心試點。未來在雄安可以自主選擇出行目的地,公交調度系統智能生成線路,再按需調度大、中、小各型車輛,實現點對點直達,無需倒車換乘,進而提高出行效率,這將進一步為綠色出行提供便捷、舒適的支撐。

“雄安在綠色出行上走在了前面,這是個好的開始。” 趙鵬林認為,未來雄安的啟動區、起步區,尤其是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進城的地方,也應該按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這樣開展試點。趙鵬林進一步指出,在綠色出行方面,不僅要引導市民逐步轉變思維,讓更多人自願選擇綠色公共交通,同時還要通過政策引導,用各種方法鼓勵、獎勵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

“接駁換乘只是減少燃油車和個體機動化的方式,我們的目標是提升市民出行品質,核心是構建智慧公交系統,提供高效、舒適、滿足各類出行需求的公交服務。”參與雄安新區交通規劃設計的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工程師由效茗介紹。

雄安的綠色出行實踐,不僅獲得越來越多訪客的認可,還將被其他城市複製。今年5月底浙江某市考察團到雄安新區考察,帶隊的市長就對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綠色交通方式印象深刻。他表示,2022年該市將舉辦國際重大賽事,在運動員村和運動場館區域將學習借鑑雄安綠色出行經驗,絕不讓燃油車進入,還要參照雄安模式來運營綠色公交。

雄安新区:绿色出行 未来可期

扶老攜幼在市民服務中心遊覽。施雲娟/攝

未來:堅持世界眼光,創造綠色交通的“雄安質量”

堅持公交優先,綜合佈局各類城市交通設施,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的順暢換乘和無縫銜接,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交通體系。這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實踐綠色出行的同時,為了讓未來雄安的交通建設更符合“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雄安新區還組織代表團赴法國、英國、德國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學習。考察團瞭解到,法國拉德芳斯新區公交出行率達88%;英國倫敦金絲雀碼頭地鐵和便捷的公交是商務人士的主要出行方式,隨著公交出行習慣的養成,較大規模的地下停車場使用率不斷下降。

“參訪完拉德芳斯園區和金絲雀碼頭後,對於雄安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這個目標,我們更有信心了。”代表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綠色交通方面,代表團還與倫敦交通署就全方位交通諮詢達成合作意向,其將從城市系統角度為雄安提供交通諮詢方案。

要想真正實現綠色交通,就必須由倡導、引導走入確保層面,讓人們的出行更便捷、安全、舒適、綠色。下一步,雄安還將在城市交換中心打造一個集交通換乘、汽車保養、餐飲、娛樂、購物、社交於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同時優化換乘方案,增加車輛、完善騎行道和慢行道,使坐公交比開車更便捷、舒適,讓換乘公交系統成為自然的選擇。

雄安新区:绿色出行 未来可期

市民服務中心園區內的新能源遊覽車。汪軍/攝

“我們會參考一些歐洲國家的做法,在優化硬件、服務的同時,給予選擇公共交通的人各種優惠。”由效茗說,“還將多舉措鼓勵自行車出行和步行,打造一個綠色宜居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創造綠色交通的‘雄安質量’。”

“未來雄安的路上,不存在堵車。路都是留給人的,有專門的騎行道,大家可以在這裡暢快呼吸,自由行走,不用擔心尾氣和安全。我們要實現總書記提出的滿足人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一個綠色生態宜居安全的雄安。”李秀平說,雄安的綠色交通,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