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一群學生,能幹出多大事兒?

30年前,一撥成長於北京大學的少年,小心翼翼裹挾著對戶外的真心,走進了人跡稀少的荒蠻之地,登上了全世界不足1%人能企及的巔峰。

30年後,他們用始終如一的堅持寫下了中國民間登山歷史裡不可或缺的五個字——

北大山鷹社,前身北京大學登山協會。(文中未標註圖片來源北大山鷹社公眾號)

說到這,或許這個高校社團還沒有在你的腦海中形成什麼概念,不如看看下面的信息:

  • 數十次刷新大學生以及民間登山的記錄,包括1995年登頂卓奧友(這是中國民間登山團體首次登頂8000米級山峰,也幾乎代表了90年代末中國民間登山事業的最高水平);
  • 直接促使國家登協出臺《國內登山管理辦法》;
  • 推動國內高校陸續建立登山社團......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圖/李進學

此外,還有一批從北大山鷹社走出的中堅力量——

  • 曹峻:華大運動CEO,曾任深圳登山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登山協會委員;
  • 孫斌:創辦巔峰戶外活動學校和巔峰探遊;
  • 趙雷:任職中國登山協會;
  • 方翔:任職中國登山協會;
  • 李蘭:自由攀登者;
  • 曾山(Jon Otto):現任成都領攀登山學校校長、從事登山培訓事業;
  • 李贊:登山教練、自由攀登者。

......

以上光輝,說來榮耀,卻極不易。即便山鷹社被冠上北大盛名,一切的開始也同樣萬分艱難。

告別80年代

山鷹社的誕生很偶然,偶然到近乎有些戲謔。

那是1989年4月1號,受北大地理系崔之久教授撰寫的一份南極報告所啟發,一群“愛山的傻孩子”想也沒想,竟在愚人節聚在了一起,創辦了北大登山協會。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一年後,協會更名北大山鷹社。這一改,不是如成立時的隨性,而是看清了未來將要走的路:

存鷹之心於高遠;

取鷹之志而凌雲;

習鷹之性以涉險;

融鷹之神在山巔。

那時的山鷹,直到現在曾山(Jon Otto,1990年進入北大,加入山鷹社且持續在中國攀登至今)提起,依舊懷念不已:

那是一個充滿熱情、作風粗放的草根組織。

技巧和知識的欠缺,他們會用創造力來補足。如果缺乏設備,他們就因陋就簡(信息來源:《高處有世界》)。

然而,錚錚學子們的滿腔熱血,被以“安全第一”的現實扯住了雙腿。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1991年新疆慕士塔格峰隊員,右一為曾山。

由攀巖“曲線救國”——對於90年代初的大學生而言,沒錢沒經驗沒裝備,攀登雪山,是一個多麼遙不可及的夢想。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先獲得學校和國家登山協會的批准及支持。

這難不倒年輕熱情的山鷹們,他們決定——由攀巖“曲線救國”:

······李欣(首任山鷹社社長)也更加深沉了,他夢想著要登一次雪山,這需要校方的支持,而要獲得校方的支持,必須先做出點成績來,這個成績只能來自攀巖(信息來源:《高處有世界》)。

取得成績,是獲得校方認可和支持的最佳辦法,而攀巖是當時戶外運動中唯一舉辦全國性比賽的項目。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懷柔國家登山基地雕塑像。圖/李鵬

當年,懷柔的國家登山基地和西山的巖壁可以提供攀巖訓練的場地,登山基地的運動健將和北京的巖友給了他們很多支持與指導。

1989年,謝勁松和謝如祥(大謝、二謝)在河南焦作的第三屆全國攀巖邀請賽上獲得男子雙人結組第二名;1990年,何丹華獲全國攀巖賽女單第六名。

有了攀巖比賽成績做背書,通往雪山的大門終於被推動了。

玉珠峰:第一次雪山翱翔——1990年,本著崔之久老師“要有高度,要沒難度”的意見,山鷹社選擇了東崑崙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作為第一座雪山。

經歷了四處拉贊助、反覆向北大和登協申請的漫長過程後,一支以北大學生為主體的11人登山隊,帶著各方贊助的五花八門的裝備,奔向了茫茫雪原上的崑崙,並最終成功登頂,成首登崑崙山脈東段之巔的民間團體。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玉珠峰,又稱可可賽極門峰,山鷹社1990年的南坡西南山脊路線如今已成為玉珠峰熱門的商業攀登路線。圖/www.photofans.cn

從燕園到八千米之巔

從玉珠,從崑崙,山鷹社告別八十年代,開始了它真正的翱翔,以每年一座的速度開始了雪山攀登。

山鷹社初期(90年代)攀登記錄

————————————————

  • 1991年、1993年,慕士塔格傳統路線(7546米)
  • 1992年,念青唐古拉山脈中央峰傳統路線(7117米)
  • 1994年,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北坡路線(6621米)
  • 1995年,寧金抗沙峰卡惹拉冰川路線(7206米)
  • 1996年,阿尼瑪卿山瑪卿崗日峰南坡路線(6282米)
  • 1997年,玉珠峰北坡2號冰川和3號冰川(6178米)

……

一次次攀登,刷新著山鷹社創造的大學生以及民間登山的記錄。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1994年7-8月“長江源” 青海各拉丹冬峰攀登。

從稚嫩走向成熟——90年代的國內登山界,“國家登山”形式仍是主流,民間登山運動發展尚處萌芽。面對無邊未知,山鷹社基本只能靠自行摸索,或是和同時期其他兄弟社團共同奮戰。

一如山鷹社早期成員曹峻先生所說:

那時還沒有商業攀登機構出現,所有的登山活動都需要登山隊自己計劃和組織,攀登路線的選擇、物資的運輸、營地的建設都要自主完成。(信息來源:《高處有世界》)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攀登阿尼瑪卿。

在付出無數努力和心血之後,山鷹社組織架構、活動形式日漸豐滿:

  • 理事會決策和會長領導的部長會運營的架構制度;
  • 完整、成熟的社團內部成長體系;
  • 每年暑期的登山以及科考活動模式;
  • 一系列成熟的與校方、登協、企業贊助溝通的經驗方法……

一群賣方便麵的孩子——山鷹社日益完善,但缺錢,卻是一以貫之的困擾;拉贊助,每年都是一樁頭大的難事。曾山回憶到:

我們不斷被人從辦公室趕出來,一位CEO甚至因為我們不夠體面的乞求行為給我們上了一課。(信息來源:《高處有世界》)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1997年7月-8月青海玉珠峰(6178米)北坡2號冰川和3號冰川。

所幸大家臉皮夠厚,運氣也夠好。1990年一家臺資企業贊助了7500元現金和10雙休閒鞋;1991年可口可樂公司贊助了4000美金。

而最令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絕的贊助則是在籌備慕士塔格攀登時:那是1993年,北大校園裡突然來了一輛大卡車,卸下7萬包方便麵——營多方便麵為此行提供的贊助。

從此,燕園裡便多了一群賣方便麵的孩子:

一群人只好賣了很久的方便麵,暑假還沒到,人人都已經吃膩了方便麵。(信息來源:《高處有世界》)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攀登團結峰。

站在8000米之巔——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給了山鷹社新的發展機遇,在各方的關注與支持下,剛剛9歲的山鷹社,選擇用頗有北大風格的方式為母校獻禮:攀登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

1998年5月,依靠不到20名在校學生和畢業老社員自己修路、運輸、建營,山鷹社最終成功以無氧方式登頂卓奧友峰。這次攀登中,除了一名在大本營指導的技術顧問外,沒有一名高山向導隨隊一起攀登。

這是中國民間登山團體第一次登頂8000米級山峰,也幾乎代表了90年代末中國民間登山事業的最高水平。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2017年的珠峰嘗試。

20年後的2018年,時值北大120週年校慶,山鷹再一次獻上山鷹風格的獻禮——由山鷹社員和知名校友組成的聯合隊登頂了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瑪峰。

山鷹,再一次翱翔在了8000米的群山之巔。

在傷痛中,繼續前行

不必讚許,不必惋惜,也不責難;但求瞭解而已。——斯賓諾莎

高山之巔,有榮耀,也有傷痛。談到山鷹社,人們總不免提及1999年和2002年的兩次山難:

  • 1999年,山鷹社雪寶頂女子登山隊一名隊員在攀登過程中不幸滑墜身亡;
  • 2002年,希夏邦馬西峰,A組五名隊員因雪崩遇難。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2002年,登山隊在校門前合影。圖片來源:巔峰記憶

這是山鷹社登山歷史上繞不過去,也絕對不容忘記的坎。山難不僅改變了部分人的人生軌跡,更影響了中國民間登山的發展。

飛翔的代價——相較於1999年的雪寶頂山難,2002年的希夏邦馬西峰山難則廣泛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引發了大家對於大學生登山的激烈討論。

山難的發生,不是沒有原因。一如當年的社長、登山隊隊長劉炎林在書中反思:

雖然有1999年的山難,然而1998年的卓奧友攀登帶來的自豪自信依然在迴盪,2001年窮母崗日的成功更是令我們振奮。(信息來源:《高處有世界》)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1998年,山鷹社卓奧友登頂。

在這樣“略帶盲目”的樂觀下,山鷹社選擇了一座完全超出自己當時能力範圍的山峰。

直面著無垠的山嶽雪原,山鷹社一直走在民間登山的最前方,他們少有同行者,缺少足夠的經驗和參考;而學生隊伍時間、資金的限制,以及不合時宜的過分自信,讓他們沒有對山峰抱有足夠的重視:

沒有采納西藏登山協會“租衛星電話、請向導、更換攀登季節”的建議,選擇了不合適的攀登季節以及路線......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圖/李進學。

這一切因素,促成了最終的山難。

山崩地裂,山鷹折翅。

意外抉擇——處在風暴中心的山鷹社,奇蹟般沒有被解散。相反,北大校方以驚人的決斷和魄力,保護了山鷹社的傳承和發展。

山鷹社展開了曠日持久而細緻入微的討論、總結,劉炎林回憶:

各種各樣的總結會一直從當年8月份開到了第二年三四月份,山鷹社歷年的許多老隊員都趕回來參加。(信息來源:《回望北大山鷹社02年山難》刊於《南方都市報》)

這一系列討論會的成果凝成了2004年出版的《山鷹社登山手冊》。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在做好善後工作的同時,山鷹社與校方、登協共同建立並完善了風險把控機制——登山答辯會。這一之後廣泛被各個高校登山社團採用的方式。

另一方面,2003年重回玉珠的攀登,則明確了山鷹社的登山模式:登山訓練。

山鷹社是一個以登山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學生社團。選擇登山,但是不挑戰高難度的山峰,而是提供一個培養對攀登的興趣以及攀登的基本技術的空間。

學生社團,意味著我們有所能有所不能,選擇目標的時候要切合我們的能力。(信息來源:劉炎林《2002-2003:山鷹瑣憶》刊於北大未名BBS)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登山訓練。

那年夏天以後——2002年的夏天,改變了部分人的人生軌跡。譬如,經歷了1999和2002兩次山難的李蘭在那之後成為了一名自由攀登者和登山教練,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不再讓更多悲劇上演。

這次山難也改變了國內登山的發展歷程。2002年7月,國家登協出臺《國內登山管理辦法》,規定:

  • 組成登山團隊須配備相應的登山教練或高山向導。
  • 登山教練或高山向導須持有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的資格證書。
  • 1名登山教練或高山向導最多可帶領4名隊員。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圖/白福利

隨後,面對更廣大登山愛好者人群的商業登山逐漸興起。

山鷹社,也由此跨入了新的時代。

因為山鷹

30年積澱,山鷹社踐行著誕生的初衷,也成為了高校登山社團的引領者。

據統計,山鷹社後全國諸多高校也紛紛效仿創立了登山社團,如清華大學學生山野協會(簡稱清華山野)、中國農業大學峰雲社、中國人民大學自遊人協會以及北京地大大地社等等。

這幫學生用30年改變了中國民間登山史

清華大學山野協會。圖片來源:清華山野

以現在的眼光回望快30年前的那段時光,山鷹社早期發展中充滿了無數偶然,卻始終不斷奮進,在戶外領域開闢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期待山鷹社這群年輕人,以及更多的高校登山社團或其他戶外組織的年輕人,能夠在之後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和奇蹟。

—END—

圖文:zfy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戶外探險outdoo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