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國外是如何評價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

感激國內教育的“狠”

幾乎所有人,都對自己父母的“虎”和中國教育的“狠” 持有感激,雖然對具體一些方式方法有所不認同,認為有可改善,可以更巧的餘地,但是無一例外地反對所謂“快樂教育”。

一位媽媽說(注:她是個大家羨慕的美女媽媽,是醫學科學家,工作出色家庭幸福,彈一手好鋼琴,畫畫在美國贏得young artist的榮譽,業餘寫小說還發表出版),中國式教育有一些壓制愛好的地方,也有一些“拙”的地方,比如老師對學生的罰,抄寫課文多少遍等等,但是總體上,中國式的教育讓她第一能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養當成恥辱,而這三樣,是她贏得很開心生活的根源。“吃得苦”“受得委屈” 也是我們這些在異國他鄉,一路衝殺,為自己和後來華人贏得一席之地的中國女性在職場上站住腳的根本法寶。

另一位如今在全美前五的高校擔任教授的姐姐說(她也有兩個孩子,曾經與丈夫兩地分居,自己帶孩子2年之久),她最喜歡獅子老爺的一句話,並且稍作改編就是--生活沒有捷徑,吃不得苦,就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而如果讓我自己來說,我的體會是,任何一種工作,不論是文科,理科,工科,做生意......(物理系出身的我到美國後改了金融專業)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靠興趣可以做好的。我對我的專業我的工作都很有興趣,但是興趣歸興趣,在做的過程中,更多時候是要咬牙克服困難,克服了一個困難,走到一個境界,就可以感受到比之前單純簡單的快樂更大的快樂,而更大的困難需要更多的知識,經驗,頑強的不服輸的精神來繼續往前走。

我記得我實習時候,是全公司唯一一個沒有美國公民身份或者綠卡的實習生,我必須拿到比別人更好的成績,才能有機會留在公司繼續工作。因為我需要公司給我辦工作身份,那麼我的上司得特別欣賞我、看好我,才可能花更多的努力(給員工申請工作身份還是有一定麻煩的)給我辦理身份申請。我每天比別人更多工作,而且不止是感興趣的活幹,一些瑣碎的大家都不愛乾的活,也幹,當時我想的正是當初參加物理奧賽時候,我的物理老師說成功就是需要不斷地堅持,極限之後再堅持。

我就想,我15歲時候都能咬牙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卷子,一個週末做200道物理競賽題目,做完以為結束了,卻因為做錯的題目,再度領到新題目......哭過,抹乾眼淚,不服氣,繼續做。當拿到獎的時候,我永遠記得我的老師說過的“

第幾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堅持下來了”這個魔鬼集訓。

我的父母一個外科大夫一個銀行分析師,工作都很忙,基本不管我,我也是北京出生的學生,升學壓力不大,我所有的教育都來自中國的類似畢姥爺那樣嚴格的老師。我非常非常非常地感謝他們。

千萬不要去信明星,富二代對虎媽的評價,他們生活優越,自然沒必要過於對孩子嚴苛,而中國更廣大的人群,生活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不可比較。

來看看國外是如何評價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

再說國外所謂的“快樂教育”

負責地說,在我認識的所有uper middle class的美國人(無論美國本土還是歐亞移民),沒有一個真的對他們的孩子真的實行什麼國內人誤解的“快樂教育”。美國之所以似乎比國內壓力小生活好,完全不是什麼他們的教育成功,而是二戰之後作為戰勝國,和之前的工業化,打了好基礎,人少資源多,競爭壓力小,不用千萬人擠獨木舟地拼殺,而非是什麼教育有捷徑,可以從小做什麼公主夢以後還能成功,而在美國內,其實一樣,每個成功一些的人,各有特長各有途徑,但是有一條,沒有一個人不能吃苦。

我的老公是一位德國人,他大學唸的非常辛苦,寬進嚴出,但是也是憑藉過硬的入學分才擠進去的,學業非常沉重,其間還自己申請到美國做交換生兩年,到上海一年,回去完成論文的時候幾個月天天廢寢忘食,教授嚴厲的很。哪裡是我們說的沒壓力?!之前我美國的朋友Jason說美國唸書看你自己,他書包有幾公斤,天天揹回家做作業到很晚的。

接下來講講一些我身邊的非華裔,美國的“成功人士”對孩子的教養吧。

第一個要說的,是我孩子的兒科醫生。

大家都知道在美國醫生是最受尊敬,收入也幾乎是最高的一個行業。能夠在美國做專科醫生(相對於家庭醫生)是百裡挑一千里挑一,如果在很好的醫院,那就是萬里挑一。他們可以說,都是不止智商高,情商也高,才能夠衝過重重考試,面試,魔鬼的住院醫生訓練,成功地成為一個醫生的。

他對我說,他的四個孩子,最大的12,最小的4歲,大孩子在南加最好的私立學校,中學2年級,學三種語言,彈鋼琴拉小提琴,而游泳,是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起床,孩子媽媽也是科學家,夜裡有時候需要加班,所以不會早上起來給每個孩子做飯,12歲的姐姐自己烤麵包,洗水果,吃一些,帶一些,在游泳池遊1小時後,回來再加餐一些,然後由他把姐姐和老二一起送去上學。

而最小的4歲半的孩子,如今也已經開始學西班牙語,畫畫,踢足球。這些都是孩子自己選擇學的,但是選擇之後,需要努力時候,就會耍賴,他允許孩子選擇學或者不學,學什麼,但是一旦開始,必須堅持,因為他和他的太太都堅信,沒有任何一種興趣,可以純粹快樂地堅持,當孩子面對是練習畫畫還是看ipad動畫片時候,沒有一個小朋友可以完全抵禦誘惑。哪怕是最喜歡的踢球或者畫畫--因為這些需要努力才能提高。然而當他們監督堅持孩子必須完成每天的作業(包括4歲的這個),孩子有了進步,那種快樂,會加強他們學習的興趣。

幫孩子走第一步,堅持到他的成績讓他更加自信,喜歡,這是父母的責任。

btw,這個醫生是美國白人,太太是英國人,第二代移民。

當然了,讓孩子具備堅持的品質,吃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受得委屈不崩潰的情商......這些,並不等於人云亦云,別的孩子學鋼琴你的孩子也學鋼琴,別的孩子背唐詩你的孩子也背唐詩。

我覺得美國的教育的一個長處是,允許多樣化的存在。之所以學校對課本的要求並不高,比如k (5歲上k)的作業一週只有一次,要求只是10之內的數數,會寫26個字母和簡單單詞。只要通過這些就可以繼續升級,也不會背建議看特殊教育。但是,並不是說5歲的孩子真的只需要會這些。基礎要求低,是因為給每個孩子的家庭有足夠自由發展孩子自己的興趣,比如有的孩子興趣再繪畫,有的孩子是音樂,有的孩子選擇了3,4項體育運動。學校統一的要求不高,放學早,並不是讓孩子回家看電視,混日子,而是給家長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孩子個性化的興趣。

也就是說,美國的教育方針,事實上,對家長給孩子的付出要求,更高。很多父母再孩子小學期間選擇了半職工作,或者flexible的工作安排,下午三點就接走孩子,參加跟中興趣班,孩子小時候總是會再有困難時候退縮,不願意練習,很多時候是媽媽必須陪練。。。然而,等孩子上床睡覺之後,夫妻二人一起再書房打開電腦加班的大有人在。

再說說我公婆的教育方針

來看看國外是如何評價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

公婆都是大夫,在我老公小學時候從香港到美國,考執照重新安定,這個期間生活也相當不容易。大家都知道住院醫生輪轉是個“魔鬼酷刑”,據說我婆婆的才華更為出眾,而公公也相對更熱愛科研,所以當時管孩子是公公多一些。婆婆投入全部精力成為一個出色的心臟科醫生。當然這個時候老公已經懂事,媽媽的努力奮進對他是非常正面的影響,正好讓他看見一個人永遠要學而不止。那時候常常一家人一起在圖書館各啃各的書。

公婆對老公沒有任何職業的具體要求,支持他選擇任何他喜歡的方向,但是有一條,公婆要求他必須中文要達到至少能夠寫字,看書,能流暢地跟中國人交流的水準,數學,必須達到美國sat考試的至少790分(滿分800,790 大概是可以錯一兩道最多三題吧)

英文要有正常的閱讀能力,也就是sat也要達到750分以上,gpa(學校的功課)不絕對要求4.0(滿分相當於優等),但是必須3.8以上,也就是說一年允許最多2各a-, 或者一個b。

這個要求在現在我的有10多歲孩子的同事那裡來看,不高不低,為什麼有這個要求,我公公解釋,他尊重孩子的自我發展,可以熱愛藝術也可以熱愛體育,可以學文科經濟也可以學物理化學,只要是認真學一個學科,都可以,也可以學最不賺錢的生物....

但是,不管學什麼,數學,語文(英文,中文)是很基礎的能力,這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技能。公公的要求,如果放在我們那個年代,就是不要求高考分數夠清華北大,但是會考分數必須全優。公公說,因為這些課程,只要智利中上,努力並且有好的學習習慣,是可以達到這個要求的。並不是要求他得第一或者拿競賽獎。確實,也並不容易,但是拿公公的話說,一個孩子,他少年時代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不論有沒有興趣,都有責任為這個主要任務盡力,盡心,如果遇到障礙,更有必要去尋求解決的辦法,尋找更好的途徑來學習。

他可以不喜歡,但是不可以不打好文化的基礎。這不管他以後是做藝術家還是演員,是開長途還是開飛機,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因為這裡面就包含了習慣,堅持,努力,自控能力。

公公是比較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他的家教,就是一個人不可以瘸腿,學醫科,手術做得再好,如果國文不通基本的知識,完全不具備鑑賞能力,或者說數學連簡單的統計,物理連力學原理都不懂,那作為一個人就是不合格的。

國外教育很“美”?那是誤讀!

來看看國外是如何評價中國家庭的教育方式

關於國外教育,越來越多早期的中國移民家庭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三流寫手、短期到訪者和交換生構建的“美好教育”圖景,並斥之為“不負責任,譁眾取寵。”我們或許真有必要認識一個真實的美國教育。

有一句話也許是一針見血:

中國卓越在分數上,美國卓越在能力上!而追求卓越所需的付出是一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