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智媒時代海外華文媒體產業高峯論壇在南寧召開

7月23日,由華聲晨報社主辦的首屆智媒時代海外華文媒體產業高峰論壇在南寧召開。中國網東盟頻道總監、主編王祖能受主辦方特別邀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家華文媒體相關負責人一起參加了會議。

首屆智媒時代海外華文媒體產業高峰論壇在南寧召開

廣西壯族自治區外僑辦領導向華媒代表彭汝雄贈送紀念品

首屆智媒時代海外華文媒體產業高峰論壇在南寧召開

華聲晨報社社長、總編輯康定有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首屆智媒時代海外華文媒體產業高峰論壇在南寧召開

王寶慶先生向與會者介紹頭條時間的智能抓取資訊技術

什麼是智媒?簡單來說,就是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與媒體的結合,從而衍生出的新型媒體形態。新媒體在經歷了門戶時代、web2.0時代、眾媒時代幾個階段的演變後,如今正在迎來智媒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智媒,這些詞彙聽起來似乎高大上,離普通人的世界很遙遠。其實,智媒已經就在每個人的身邊。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今的移動資訊客戶端,都算得上是智媒的雛形。因為其改變了過去由編輯主動資訊分發的機制,大多都加入了機器算法,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來推薦新聞資訊。“對於海外華文媒體來說,智媒時代是一道分水嶺。”華聲晨報社社長康定有說:“在紙媒時代,華文媒體的短板十分明顯,比如智能在華人社區發行,當地人由於不懂中文所以基本不會關注華文媒體。而華文媒體由於資金等各種原因,信息源單一,制約了自身的發展。而在智媒時代,將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傳統資訊產業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每一個華文媒體所處的國家,都將會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所以華媒產業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提高。”

來自加拿大的一帶一路通訊社社長谷劍雲認為,智能化將成為未來傳播模式創新的核心邏輯,不僅將反映整個傳媒業的業態面貌,也將在微觀上重塑傳媒產業的業務鏈。也許華媒以後的採編人員不會增加,但通過整合世界各地的華媒,形成大數據之後,其蘊藏的商業價值不可估量。

歐洲華語廣播中國分社社長彭汝雄則認為,未來將是“萬物皆媒”的時代,而信息終端未來發力的各個重點領域將是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將使人體變成雙向的“人肉終端”。人體終端化,不僅意味著人體向外界發送數據的豐富,也意味人對信息的獲取與處理能力的增強。人的思維活動、內部狀態這些本來的隱秘,成為可以感知、存儲、傳輸甚至處理的外在信息。所以未來華媒產業的重點將是與技術融合、通過大數據來分享智媒的人口紅利。

華聲晨報社新媒體中心負責人表示,正在研發“東盟24小時”智媒體新聞客戶端,預計年內將上線,這將會是東盟首個融合了物聯網、編輯機器人等新技術的新聞APP。

首屆智媒時代海外華文媒體產業高峰論壇在南寧召開

中國網東盟頻道與頭條時間平臺簽署智媒技術戰略合作協議

在本次峰會,中國網東盟頻道副總監覃善坤還受總監、主編王祖能委託,代表中國網東盟頻道與頭條時間平臺簽署智媒技術戰略合作協議。最後,與會華媒代表共同發佈了《2018華文新媒體產業南寧宣言》。(覃善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