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蹄館之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姜芸芸


歷史上的事情大多是隱藏在重重迷霧之中的,尤其是牽扯到多方利益的時候,事情的真相往往更加撲朔迷離。碧蹄館之戰就是這樣一場各方說法紛紜的戰役。

1593年,明朝軍隊在李如松的指揮下,成功收復平壤,乘勝追擊,準備收復首都漢城。當時的漢城有幾萬人把守,謹慎起見,李如松帶領少數部隊前往一個叫做碧蹄館的地方,此地離漢城距離三十多里,他親自對地形等要素進行勘查,另一方面也派心腹迎擊敵方的搜索部隊,最後雙管齊下,此戰告捷,據說斬獲敵方首級六百以上。日本方面受挫,便決定調遣大部隊第六軍團主力和第三、第九軍團一共三萬六千餘人趕到了戰場。

此時李如松的部下查大受在權衡之下,決定退守碧蹄館。因為從整個形勢來看,來自浙江的炮兵還沒有到達,士兵的鎧甲也不太齊全,時常面臨著徒手搏鬥的危險,加上人數處於劣勢,明朝方面比較吃虧。日本方面的將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將李如松的部隊徹底消滅,可以在和明朝決戰之前就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所以決定走人海戰術,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殲滅明朝軍隊。基於以上情況,雙方展開了戰鬥。

查大受是當時的副總兵,為圍困在碧蹄館的約有三千遼東鐵騎,這支部隊有很豐富的作戰經驗,算是明朝部隊中的精銳了,但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日本部隊,守城依然有些吃力了。撤退的過程中,李如松親自殿後,他一邊射箭,一邊領兵,但是明朝一方依然有著上百人的傷亡,幾名將領也在戰鬥中死去,甚至李如松本人在撤退過程中也差一點被圍,十分兇險。

實際上,戰爭的結局是撲朔迷離的,經過了整整一天的激戰,以雙方結束接觸而結束。根據記載,明朝和日本雙方在相關記錄中都顯示自己斬獲敵人首級無數,很難用勝利或失敗這種尺度衡量。但之後雙方便展開了拉鋸戰一般的談判,也是這場戰爭所導致的結果。

答題者:張珍瑜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參考文獻:

《中國軍事通史》15冊.中國:軍事科學院

北島萬次《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

《宣祖實錄》金命元奏報


季我努學社


碧蹄館之戰是“萬曆朝鮮戰爭”(朝鮮方稱為“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之役”)中的一場明軍與日軍的戰鬥,那麼這一場戰鬥的過程又如何呢?

讓我們來看看吧。

雙方參戰武將、人數



明軍、朝鮮軍:

提督 李如松;副總兵 查大受、楊元、李如柏、孫守廉、祖承訓;參將 李如梅、李寧;都元帥 金命元;京畿防禦使 高彥伯。

共約兩萬人。



日軍:

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秀包、立花統虎、毛利元康、高橋統增、吉川廣家、筑紫廣門、加藤光泰、黑田長政、大谷吉繼、增田長盛、石田三成、前野長康。

共四萬一千人。

局勢概況

正月十九日,明軍入朝大將李如柏率軍追擊向開城撤退的日軍,斬首三十餘,奪回了開城。明軍入朝之後,勢如破竹,開城的奪還,標誌著平安道、黃海道以及京畿道、江原道部分光復。


正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部進入開城,並在此派出查大受率領數百精兵,在朝鮮京畿防禦使高彥伯的帶領下,渡過臨津江偵查,歸來後佔領坡州附近。開城中的李如松召集諸將召開會議,大家都認為應該一鼓作氣奪回漢城,唯獨南兵(戚家軍)將領錢世禎進言不可小覷倭寇,用兵需謹慎。然而,在朝鮮都體察使柳成龍的大力支持下(反正就算打輸了死的也不是自己人,不心疼),明軍決定迅速進軍。

另一方面,同一時間,日軍在漢城的本陣,在陸續接到了平壤大敗的戰報,命令開城的小早川隆景、牛峰城的小早川秀包、白川城的黑田長政等迅速撤軍,在漢城集結。


前哨戰

正月二十五日,副總兵查大受再以朝鮮京畿防禦使高彥伯為嚮導從坡州出發,向昌陵進發,途中遭遇了加藤光泰、前野長康派出的偵察隊,斬首六十餘級。查大受向開城的李如松報告,敵軍大半逃亡,可以十分輕易地收復漢城。

而此時漢城的日軍並沒有如同查大受彙報的那樣逃亡,而是不斷派出偵察隊探查明軍動向,並準備出城迎戰。


正月二十六日拂曉,明軍提督李如松以及副總兵孫守廉、祖承訓、參將李寧等,瞞著其餘的明軍部隊,率領親兵三千餘出發。

遊擊將軍錢世禎等人得知此事後,追上前去,結果李如松騙他們自己只是去探查敵情,很快就回來。

碧蹄館大戰

李如松率軍渡過臨津江以後,在黃昏時抵達烏山,此地距離漢城只有八里左右。李如松獲得了錯誤的情報,誤以為敵軍已經敗逃,才會如此大膽地深入敵後。


正月二十七日,立花統虎率領斥候出城搜索,得知坡州、開城的明軍都已南下,漢城內的日軍在受到報告後當即決定出城迎戰。

日軍先鋒隊分為四隊,由小早川隆景指揮,第一隊由立花統虎、高橋統增率領,共三千人;第二隊由小早川隆景率領,約八千人左右;第三隊則是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毛利元康率領,約五千人;第四隊是吉川廣家,約四千人,總共兩萬左右。

日軍本隊也是分為四隊,由宇喜多秀家指揮,第一隊由黑田長政率領,約五千人;第二隊由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率領,約五千人;第三隊由加藤光泰、前野長康率領,約三千人;第四隊由主將宇喜多秀家率領,約八千人,日軍本隊一共兩萬一千人左右。

因為大霧關係,視野不好,雙方並不知道對方究竟有多少人。上午七時左右,查大受率軍兩千餘(另說三千)攻打日軍先鋒隊第一隊的十時傳衛門。十時傳衛門手下有五百餘人,先是示弱再而利用狹隘地形反擊,使得明軍無法利用人數優勢擊潰敵兵,再加上此時明軍大意輕敵,沒料到日軍會反擊,連日行軍十分疲憊的明軍頓時陣腳大亂,敗退下來。

十時傳衛門擊退明軍之後竟然率軍追擊,遭到了後至的援軍李寧率領的北兵騎兵突擊,瞬間潰敗,十時傳衛門以下近七十三人戰死。按照日方的說法李寧率領的援軍人數有七千餘人,不免有吹噓之嫌,而中朝雙方的記載卻是查大受、祖承訓、李寧、高彥伯等組成的聯軍一共才只有三千餘兵馬。

日軍第一隊大將立花統虎與高橋統增兄弟二人親自上陣,也沒能阻止潰敗,小早川隆景不得不派出自己的第二隊八千日軍增援,將第一隊日軍替換下來。

此時李如松聽聞碧蹄館交戰,仍然沒有想到中伏,以為遭遇了不甘心退兵的小股頑寇,連忙率領麾下幾十騎親兵親赴戰場。此時立花隊已退卻,小早川隆景故意將日軍全部隱藏在山嶺之後,只在山頭留下幾百人,隨後派出慄屋四郎兵衛、井上五郎兵衛各自率領三千人,嚮明軍中軍發起進攻,李如松的本陣被日軍攻擊,親兵將領指揮使李友升戰死,然而日軍很快就遭到了明軍騎兵的猛攻敗退。李如松所部親兵不同於其他明軍,甲冑精良,並且都是北方人,人高馬大,將小早川隆景隊也殺得大敗,多虧了日軍鐵炮隊的齊射,才使得第二隊日軍得以順利後撤整隊,小早川隆景不得不投入日軍的第三隊。

當日軍第三隊投入戰場之後,明軍出現了明顯的退卻,小早川隆景藏在山後的部隊已經悉數越過了山,這時候李如松也意識到了碧蹄館的敵軍並非小股日軍,而是早就選定了碧蹄館作為埋伏地點的日軍大隊。然而第三隊日軍仍然無法消滅這股明軍,反而主將小早川秀包差點被明軍斬殺。


擊退第三隊日軍的明軍沒有像之前那樣輕敵了,連忙鳴金收兵,調整隊形,以應對新的敵人。果然,小早川隆景派出了由吉川廣家率領的第四隊日軍進攻李如松,試圖以車輪戰耗死李如松所部,幸而李寧麾下兵馬攜帶著佛朗基炮,粉碎了日軍的多次攻擊。

兩軍收兵

此時,宇喜多秀家率領的兩萬一千人並沒有投入碧蹄館之戰,而是想繞到李如松身後包圍他們。結果宇喜多秀家遇到了李如松的後軍楊元,此時楊元麾下的兵馬也不多,他也不知道碧蹄館是什麼樣的情況,但是他們作為後軍攜帶著許多重武器諸如虎蹲炮、佛朗基炮。楊元當即下令用大炮攻擊宇喜多軍,隨後派出騎兵突擊。

宇喜多秀家此時一臉懵逼,他並不知道楊元手下人數大概只有自己一個零頭,看到對方又是大炮又是騎兵的,以為是明軍大部隊趕到,慌忙撤軍。幸而此時因為雨季的原因,並不適合追擊,楊元便也沒有追擊敵軍,而是迎接撤退的李如松軍。若楊元輕舉妄動被敵軍發現底細,只怕也會被宇喜多秀家軍給吃了。



小早川隆景也不知道明軍來了多少人,再加上他們都不知道這股明軍里居然有主帥李如松,便也沒有派出兵馬追擊,若小早川隆景果斷派出兵馬追擊的話,很有可能李如松就交代在這裡了。

兩軍傷亡

關於此戰的傷亡眾說紛紜,日方說明朝聯軍陣亡六千人、萬餘,明顯是不大現實的,因為畢竟聯軍人數就擺在那裡,而且儘管這支明軍將領佔比很高,但是大部分將帥也都順利撤退了,總不可能說戰死的都是士兵,將軍全活下來了吧?

朝鮮則稱“斬倭僅一百二十餘,天兵死傷一千五百。”“死傷相當、幾至五六百矣。”(《朝鮮王朝實錄》)

中國方的史料大多稱“殺傷相半”(《兩朝平壤錄》)、“倭遂潰而我精銳亦多喪”(《皇明實記》)、“官軍喪失甚多”(《明史》)、“兩戰互有損傷,亦得首級一百六十有奇”(《徵東實記》)。

按照我自己的看法來看,明、朝、日三方史料雖都有美化自己的嫌疑,但是日方的史料明顯誇大,是不可信的,明、朝方史料也有說此戰是李如松獲勝的記錄,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去隱藏自己的實際兵力,自然也沒有可能會出現超過總兵力人數的傷亡。然而李如松本陣遭到日軍突襲,李友升以下親兵共八十餘人戰死,想必聯軍方面此戰也並不舒服。雖然明軍斬首甚少,但是斬首數不一定代表殺傷數,再加上李如松部忙於脫離戰場,也不可能會有閒工夫慢慢割敵軍首級。

個人認為聯軍總陣亡在一千至兩千左右,只少不多,而日軍也大概如此,此戰傷亡實際上對戰局沒有過大影響。反而是李如松哭喪著臉,嚇得回去哭了一晚上,柳成龍請求李如松不要退兵,李如松根本沒理這個棒槌,直接退回開城,只留查大受率軍數百駐守臨津江。

至於勝敗嘛,其實並不重要,李如松都哭著回去了還能說明什麼呢?但是如果說戰敗,也不至於,最多隻是主帥怕怕了而已,碧蹄館並沒有影響戰局過多,之後明軍沒有繼續進軍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之前的攻擊太順利導致糧草不濟,而不是打不過日軍。但是此戰雖然勝敗模糊,對日軍來說卻有著極大的振奮士氣作用,因為至少之前因為明軍勢如破竹的攻勢被化解了,也打破了明軍不可戰勝神話,開始不那麼懼怕明軍了。李如松作為主帥,驕橫輕敵,貪功冒進,欺瞞部署,實在難以稱為“名將”,若是肯聽從吳惟忠、錢世禎等南兵將領的建議謹慎而行的話,即便在碧蹄館遭遇日軍,也未必就不是對手,更不會出現主帥差點被殺的情況。

PS:最後幾段純屬個人看法。


伊勢早苗


公元1592年4月統一日本的太閣豐臣秀吉出於對外擴張和安撫國內諸侯大名的目的渡海侵略朝鮮,開戰一個月後日軍就攻陷了朝鮮京城,朝鮮國王李昖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向身為宗主國的大明王朝求救。

明萬曆二十一年 (1593 )抗倭援朝的明軍將士在李如松率領下獲得了平壤之戰的大勝,眼看已快殺到鴨綠江畔的日軍被迫退回南方的漢城。旗開得勝的李如松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隨即親率精銳向漢城攻去。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抵達漢城附近的碧蹄館,此時一路急進的他已將主力部隊遠遠拋開,麾下只有李寧、孫守廉、祖承訓三人率領的3000人。

就在李如松向漢城進擊之時漢城的日軍守將立花宗茂已運動到位於碧蹄館南六里處的礪石峴。隨即兩軍爆發了遭遇戰,因為雙方兵力相當,一時間誰也奈何不了誰。戰鬥進行到最激烈之時立花家大將十時連久、池邊永晟陣亡,主將立花宗茂的鎧甲上也插滿了箭支。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日軍的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兩大軍團陸續抵達戰場和立花殘部匯合,由此日軍兵力達到30000人,相當於明軍的十倍。

這時李如松意識到自己已陷入日軍的重圍之中,但這時除了硬著頭皮打下去已無計可施。其實此時日軍心裡也沒底——他們根本沒想到李如松竟敢率領幾千人往前衝,還都以為明軍主力就隱藏在背後。日軍基於這一分析而將大部分兵力用來警戒其實他們腦海中想象出來的明軍,只以小部分兵力當面迎戰李如松。戰鬥過程中李如鬆手刃數敵,立花宗茂手下的小野成幸上前“搏李將軍甚急”,偏將李有升趕緊出手相救,卻反被日軍所殺,李如松之弟李如梅瞅準空當一箭遠距離射殺小野成幸。

日軍小早川隆景部派出粟屋景雄和井上景貞各率3000人以鉗形攻勢夾擊明軍,結果兩軍生生被李如松的鐵騎打殘,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將自己的本陣全線壓上。面臨絕境的明軍直接突破了小早川家的本陣,連小早川部主帥小早川隆景的弟弟小早川秀包也差點被明軍砍死。然而日軍的兵力優勢實在太過明顯,戰鬥進行到中午後明軍漸漸不支,於是邊打邊撤,意圖進入高陽城堅守。

小早川隆景憑藉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指揮日軍諸將輪番攻擊明軍,又分出兩股小分隊迂迴到明軍後方以切斷明軍的退路。就在此時明軍楊元部及時趕來增援,儘管楊元只帶來了5000兵力,不過這支部隊中有一個炮營。儘管此時日軍也大量裝備了火器,不過還是以火繩槍為主,重武器方面日軍還是相對匱乏的。得到增援的李如松當即下令反攻,日軍一時間被這氣勢震懾住了,更關鍵的是他們將楊元的5000兵力誤認為是明軍主力大舉來援的信號,於是紛紛後撤。李如松趁勢反攻並擊斃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安東幸貞等日將。

鑑於己方兵力遠遠少於日軍的狀況,李如松在反攻日軍得手後並沒繼續追擊,而是讓楊元的5000兵馬交替掩護斷後,隨即全軍退入惠陰山中。如夢初醒的日軍趕緊回師追擊,但小早川隆景命令他們只許追到惠陰山山口,以免中了明軍的埋伏。

中、日、韓關於這場慘烈的碧蹄館之戰的記載各有不同:一些日方史料誇大了明軍的數量——認為明軍高達2萬之多,然後刻意將此戰渲染成明軍的大敗,事實卻是入朝參戰的明軍總兵力才四萬多人,李如松星夜急行軍追敵竟帶著主力部隊一半的兵力你信嗎?從戰役結果而言:雙方主力基本保存下來,對戰局也未造成什麼實質性影響,實際上是不分勝負。充其量由於明軍先行撤退姑且可以說明軍落於下風,但絕對談不上失敗,更何況明軍是面對十倍於己的日軍而處於下風。而關於雙方的傷亡數字也成為了撲朔迷離之事:明軍的傷亡一說兩千餘人,一說六餘;日軍傷亡一說兩千,一說六千。大體看來差不太多

碧蹄館之戰儘管是一場激烈的會戰,但對整個壬辰戰爭的影響其實並不大:日軍的補給線在漢城達到極限,明軍的補給線在開城達到極限,雙方的斥候兵鋒均可進一步推進,主力軍團受制於後勤補給已再難前進一步,至此壬辰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碧蹄館之戰恰恰見證了中日兩軍在自己的後勤補給已達極限的情況下的交戰情況——由於李如松撇下自己的補給線和主力軍團而在靠近日方實際控制的漢城附近作戰,處於相對劣勢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