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結果死在「想太多」上

01

和表妹吃飯,聊起她的近況才知道,她目前的工作不僅要早晚班的倒班,而且工資收入很低,對於她個人來說,入不敷出。

所以,她最近壓力很大,整夜失眠,且瘋狂的掉頭髮。

我問她:沒有看看新的工作機會嗎?

她說:看了,也投了幾家中意的,但是都沒收到面試通知。所以,看了兩天也就不看了,就是去了也不一定能面試上。

我說:那不打算換工作了?

她說:也不是。就是感覺找工作好麻煩呀,我這麼多年都沒有面試過了,都不知道該怎麼去面試了。我想不行我就自己辦個鋼琴培訓班。

“嗯,這個可以。你鋼琴這麼好,辦班肯定有不少報名的,光孩子的同學就能收一批學生。”

“辦鋼琴班,其實也挺麻煩的,要找地方、裝修、買琴,事兒事兒也是一大堆……”

吧啦吧啦,吧啦吧啦……這些事情都還沒有好好的開始幹呢,就已經被思想殺死了。

行動往往代表著要耗費更多精力,投入資源,做出犧牲,而且不一定能成功。

別讓結果死在“想太多”上

02

之前看到過一個帖子,是關於職場焦慮的。

發帖人從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一家小公司上班。

工作多年,沒有什麼升遷機會,也沒有受過什麼定向培訓學習,看不到未來。

為了逃離這種暗淡的日子,他決定重新考研,然後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於是開了帖子,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學習日常,讓大家監督。

開始帖子很活躍,每天更新,也不斷收到來自網友的鼓勵。

隨著時間推移,發帖數量越來越少,甚至個把月都不更新一次。

最後,發帖人留言:

考研太難了,我理想的大學今年報考的人爆滿,估計也考不上,還是安心的工作吧。

馬雲在演講的時候說過一句話:

太多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想法很多,但執行力太差,有改變的決心,卻沒有執行的勇氣和魄力。

別讓結果死在“想太多”上

03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思維反芻

它指某個人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過來又會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自我聚焦的反芻會增加悲傷,焦慮和沮喪的感覺。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

那些經常受困於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他有一個建議就是,試著換一種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

就是隻去看那些此時此刻在眼前發生的事,只處理眼前的問題

與其在糾結中浪費時間,不如立刻行動起來,當機立斷,下定決心後就心無旁騖的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雖然我們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有長遠戰略。

但是對於決定了的事情,不是把焦點放在明天、後天,明年、後年,而是集中一切精力,專注“現在”。

即使你預測到未來可能會發生一些“消極的情況”,但是在事情真正發生前,請忘掉你的所有預想,或者是為這些可能會發生的“消極”找到解決方案。

別讓結果死在“想太多”上

04

有很多人覺得做事情一定要等想好了,準備好了再做。

其實,對於那些對的事情,

考慮越久越焦慮,也就越會拖延。

當你覺得某事可以邁出第一步的時候,那就大膽往前走,只有走出了第一步,才會更加清楚的知道第二步怎麼走。

有位朋友,每週都會去健身房舉鐵,並請了私教每週上課。

後來,看到健身房裡的白領越來越多,他覺得特色私教應該是個機會。

於是,他找到自己的私教,一番商量之後,他出資金,曾經的私教輸出技術,開了一家專門針對企業白領的健身中心。

這個想法從有到執行,共計三個月,

如今他們的私教課程幾乎週週爆滿,還有教練專門考取“孕產訓練師”證。服務人群進一步擴大,來上課的人越來越多。

最近,他們在尋找更大的運動場地。

有時候,可以一邊行動一邊想,想法雖然很多,卻變的開闊起來。

所以只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後面的事也會變的順利起來,這就是正向反饋

在行動中做好準備,機會才會如約而至。

《孤獨星球》的作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當你決定旅行的時候,最難的一步已經邁出來了;

如果你邁出這一步,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多麼容易實現。

選擇對的事情做,並堅持下去,人生不需要那麼多猶豫和糾結做企業亦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