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問問:城市裡看河,和過度硬化有關係嗎?

我就想問問:城市裡看河,和過度硬化有關係嗎?

前天因為下大雨,想起了老家的河。昨天好朋友發來信息:該寫寫城市裡的河,城市裡本來沒有河,下的雨多了,便成了河。

近一段時間,北方城市普降大雨,多城開啟看河看海模式。城市內澇如何解決?我真的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沒準備參與這個問題討論。只是下了好幾天的雨,不僅是下在大地裡,也下在我心裡。我一直在想,城市內澇和過度硬化有關係嗎?如何平衡綠化與硬化的關係?今年的5月15日到21日,是我國的“節水周”,宣傳口號是“堅持節水優先,建設海綿城市”,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綿城市”這個概念。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期待我所在的城市早日實現。

我工作、生活的圈子比較小,一般就在所在街道的小半段還不到一公里的路上活動。最大的格局也就在很小的主城區範圍內,甚至不敢到近郊區,城市的大餅攤的太快,外面蓋了那麼多高樓大廈,怕山漢的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就想問問:城市裡看河,和過度硬化有關係嗎?

所在的街道,原來是本市最破爛的,窄窄的街道,兩邊多是或一層或兩層低矮的瓦房,道路與房屋之間多是裸露的黃土。由於這條街道是回民族集聚區,大部分領導望而卻步,改造總是落後於其他街道。所以當這條街道改造的時候,那是下了大力氣的,不僅街道加寬了一倍還多,硬化工程就要挖下去兩到三米,新修的街寬敞平整,著實是讓老百姓高興了一陣。不久,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整條大街沒有幾棵樹。如此,過了兩三年後,市裡又一位新領導上臺,首先開了這條街街心綠化帶工程。這個綠化帶,就是在街心開挖一條壕溝,填上土,栽上樹。其實,這條壕溝的深度遠不及當時修路挖的硬化深度,也就是說,這條綠化帶其實就像是個盆栽,還是不接地氣的。

所在的這個城市,還有一條環城水系,古時候是有純自然河水的,只是這些年才換成了自來水供應。原來這條環城水系的河底都是淤泥,淤泥下就是自然的泥土。一到夏天,水草叢生,蠅蚊成群。政府領導為了給市民造就一個良好的優美的環境,啟動環城水系改造,把河底的淤泥全部挖走,夯實河底,並做好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硬化工程,然後放入清澈的自來水,造就一個乾淨清澈的環城河。水乾淨了,水草也沒了,蠅蚊也少了,只不過這個環城水系明明就是一個大號盆景。

我居住的小區,是一個只有兩棟樓的老單位家屬院。後來單位破產了,家屬院也沒有人管理,好在破產單位,職工都比較窮,車也不多,僅有兩棟樓中間的硬化部分停車還不是問題。近幾年,年輕一代大起來了,結婚娶親不斷,車也越來越多,停車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了,晚上回家稍微遲一些,車就停不下了。因此,原來在兩棟樓的南面和北面,以及西面的綠化部分,就沒辦法,只得硬化了。硬化後,停車方便多了,住戶拍手叫好。雨一下,院裡的水沒有了原來的綠化部分可以滲到地下,就積聚起來,匆匆流向比院子低一些的城市街道。街道的水,越積越多,我們都站到大門口去看河。

到處在硬化,海綿城市怎麼建設,我沒專業知識,我不懂。我也是一個城市裡看河的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