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菜市場走出的金鳳凰:我能成爲生物學博士,只因媽媽的一句話

從菜市場走出的金鳳凰:我能成為生物學博士,只因媽媽的一句話

有想過或是瞭解孩子的夢想是什麼嗎?是受人尊敬的醫生還是走上人生巔峰的企業家?在如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依然是許多父母的期望,然而如果孩子不想“成龍”、“成鳳”,只想做一條普通的魚呢?

作為家長,你是苦口婆心的勸說,讓孩子放棄那可笑的夢想,立下偉大志向?還是欣然接受,鼓勵他勇於嘗試,為之奮鬥?

1

曾經看到泰國一則真人真事改編的公益廣告:《豆芽引發的夢想》。

廣告的主人公是一對貧窮母女,靠在菜市場賣菜來維持生計。女兒的夢想是從豆芽菜開始的,看到菜場豆芽菜賣得很好,她也想要自己種豆芽菜去賣。媽媽聽了之後,沒有猶豫,鄭重的點了點頭:嗯,我們可以試試看啊!

從菜市場走出的金鳳凰:我能成為生物學博士,只因媽媽的一句話

來源網絡

媽媽和女兒便開始了她們的種植,準備好了材料,閱讀了相關的資料,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媽媽的積蓄也變得越來越少。儘管如此,她們也並沒有灰心喪氣,媽媽一直對她說“我們可以試試看”,鼓勵女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最終豆芽發了芽。

故事的最後,女兒在瑞典攻讀生物學博士,實現了命運的逆襲。女兒說:媽媽說的“我們可以試試看”就像是神奇的肥料,滋養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呵護了我的小小夢想。

從菜市場走出的金鳳凰:我能成為生物學博士,只因媽媽的一句話

來源網絡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整個世界都是充滿陽光的,她們的夢想沒有任何功利成分,僅僅是喜歡、嚮往而已。

而父母的鼓勵和支持給了孩子實現夢想的勇氣,倘若廣告中的媽媽在女兒說出想要種豆芽時覺得太無聊平庸而拒絕,在第一次失敗之後就放棄,在女兒問“我們能成功嗎? ”的時候給予否定,那女兒在心裡埋下的那顆夢想的種子就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

2

然而在我們身邊能夠像廣告中的媽媽一樣支持孩子夢想的還是少數,自己家孩子的故事通常是像我一個做高考報名諮詢的朋友說的那樣:

“同學,想學什麼?”

(茫然)“我也不知道!”

“對自己的未來規劃是什麼?”

(還是茫然)“不知道哇!”

“你有夢想嗎?”

“都說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夢想幹什麼?”…………

問到孩子家長時:

“您知道您的孩子有什麼夢想嗎?他喜歡做什麼,希望做什麼?”

“孩子每天埋在題堆裡,哪兒有時間想啊!再說,孩子懂什麼,想得也不靠譜,也不能由著他們!”…………

從菜市場走出的金鳳凰:我能成為生物學博士,只因媽媽的一句話

來源網絡

朋友說,來諮詢高考志願填報的孩子,有百分之八十是沒有夢想的,剩下的那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就算是有夢想,也大多是迎合著家長的想法或者是選擇當今的熱門專業。

聽到這裡,我不由得感嘆這是多麼可悲的數字啊,我們的孩子竟然都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失去了想象和憧憬,難道他們要像父母安排的那樣按部就班、機器地活著嗎?

3

事實上,孩子的夢想不是在青春期流失的,而是在他們小的時候就被硬生生毀掉的。而折斷孩子夢想的翅膀的人恰恰是最親近的父母。

想想看,當孩子說想當宇航員,媽媽來一句“宇航員是一般人乾的嗎?你還是老老實實待在地球上,好好學習!”或者是孩子說長大要當美髮師,看起來挺有意思的,這時候父母一定會說“這也叫夢想啊,這叫沒出息!都是拿剪子,做個醫生多好!”

從菜市場走出的金鳳凰:我能成為生物學博士,只因媽媽的一句話

來源網絡

前者,父母認為孩子的夢想離現實太遙遠,其實是離家長自己存在的現實很遙遠,父母怕孩子希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乾脆直接打壓。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孩子也不可能做到,這說明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

後者在於,家長對於職業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他們總是鼓勵孩子拿當代看起來很榮耀的職業做夢想,比如以前是科學家,後來是醫生、教師,再後來是商人大款。家長會否定所有他們認為普通平庸的夢想。

希望孩子有高學歷、高成就,家長常常把自己實現不了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因為那種高貴是家長認同的高貴,或是世俗意義上的高貴,而不是從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性格方面著想。

強行地把現實世俗的思想灌輸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孩子看似長成了家長希望的模樣,但其實禁錮了孩子的內心。

從菜市場走出的金鳳凰:我能成為生物學博士,只因媽媽的一句話

來源網絡

每個孩子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也有追求夢想的權力。在面對夢想時,孩子能否很好的實現它,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更多的動力是來源於父母和家人的愛和支持。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乎的是孩子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孩子應該做什麼。當孩子對你袒露內心的小小夢想時,請不要再用你的思想毀了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