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融合:为什么说不融合就没有出路

讲融合:为什么说不融合就没有出路

------本期内容导读------

媒体融合早已不再是什么口号、概念或者是探索的方向可能,它是已经深入到媒体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精髓之中的标准。

------以下正文详情------

如今在网上,各种意见的人都有。有觉得刚刚天天码点文字不容易的,也有人跑来吐槽写得这么差比不上某某某。具体到实际内容时,有感谢能给其一两点启发感触的,也有直接反对我隔三差五地鼓吹媒体融合的,说这媒体虽说眼下有点困惑,但总不至于除了这融合之外就没有出路了吧?

可是,刚刚却在要这里斩钉截铁地直接断言回答:还就是了!

媒体融合早已不再是什么口号、概念或者是探索的方向可能,它是已经深入到媒体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精髓之中的标准。就好比说,我们原先都是在老城区里摆摊设点来做生意,图的就是当地人起居生活在这里、工作社交在这样、休闲娱乐还是在这里。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住宅区、办公区以及商业区都统统迁移到了另一边的新城里面去,你说摆摊的各位能够决定怎么办?

媒体介质早已经相互融合

“报纸玩笔杆子与照相机、电台摆弄的是话筒与录音机、电视台的人最牛,扛着摄像机玩的特技台”,在这传统媒体在过去的近百年发展史中陆陆续续地给各个媒体所描出来的鲜明形象。即使是在记者云集的新闻现场,也可以凭借着这些印象,简单而迅速地区分出哪个是报纸记者、哪个是电台记者?而哪个又是电视台记者。

只是这一切突然就发现已经被悄悄地改变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步调一致地开始琢磨着怎么排版以及怎么改标题?而稍稍有点实力的媒体也是从官方的网站、微博发展到各自独立的APP客户端;然后开始一窝蜂地移动直播、抖音小视频……就算是再保守、再落后的电视台画面、报纸页面,都是时不时闪过的二维码扫一扫。愰忽间,大家都开始在做差不多的事情了。

更显眼的事实已经无人阻止地发生了:一直被视为国内电视台行业内部联盟的央视新闻+体系里已经出现了不少的报业面孔,在今年年初公示的年度颁奖序列里,仅仅南京报业的紫金山视频就拿下了四项奖项;更不消说电视的玩语音,电台的玩文字,对了,这个现象,互联网中叫跨界,“不跨界,无融合”。也正因为如此,单凭传播介质的不同来区分媒体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本身就已经进入了一个融合媒介的新时期了!

媒体受众早已经完全融合

正在今年的世界杯如火如荼举办着的时候,在70后以及更老人群记忆里的那句“各位观众、各位听众,我们现在是在……”熟悉开场白再也听不到了。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老一辈的体育解说员退休了,而是很难再把我们所面对于用户准确地区分出谁是读者、谁是听众、谁是观众,只能说他们有了一个新名词,叫受众。

而且,前一两年勉强成立的“中老年人依然选择电视”、“中高级知识分子依赖报纸”等等的结论,早就已经土崩瓦解。不管什么样的年龄、不论什么样的身份。手机成为了他们接受信息、相互交流的共同工具。中老年人对于手机的依赖以及使用率,甚至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信息化、移动化的最主要动力。

当然,传统媒体遗留下的许多宝贵财富还在发挥作用。比如说,大家都曾依赖的“央视报道”,又比如说,大家都曾迷恋过的“卫视热剧”,还有各种专业报刊上的名家名笔。实际上,受众们对于这些信息的需求从未降低过,只是它们正在日渐趋同,慢慢地从各种笔友、听友等完全过渡到了网友。

媒体客户更是完全已经融合

广告客户一度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广告预算也曾表现为媒体兴衰的晴雨表。曾经的市场客户,就在自己的架构体系中设有相应的平面部、广播部及电视部这样的对口机构,以期推动市场化的发展。可是,近年来,这样的部门结构要么裁撤归并,要么改组更名,同样不再保留任何昔日的元素与外壳。

更可怕的是,曾经成为过去衡量媒体价值与市场定价标准的订阅用户数、电台收听率、电视收视率的这些数字,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硬挺、越来越不值钱。对于许多一掷千金的广告主,他们早已经抛弃了那些注定就十分落后的各种收视数据报表。而在转向了互联网,从这个已经整合融合了所有媒体特性的品牌化栏目,来判断衡量在整个传播环境里的传播能力与传播价值。比如说,你在腾讯视频上被播了多少,你在优酷爱奇艺那头是否能够引发关注。

所以,在么明显且显著的变化就摆在面前,几乎所有的资源、所有的人手以及所有的客户对象,都已经明白无误地跑到了对岸的融合阵地上去,而再来看,你独独地坚持着不融合,呆在已经开始荒芜的过去那里干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