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居然有一面這樣的鏡子!

在筆者收藏的古代銅鏡中,有一枚日本蓬萊紋柄形鏡(俗稱“和鏡”)較有藝術價值。該鏡通長33.5釐米,圓形鏡徑23.8釐米,窄邊直緣,鏡體較薄。鏡背紋飾未設界區分隔,在均勻的粟米狀地紋上,用淺浮雕的手法鑄塑一幅由龜鶴松竹組成的洲濱風景圖。

日本居然有一面這樣的鏡子!

鏡背下方為臨水岸邊,兩株同根相生、枝幹交錯的古松拔地而起,古松針葉繁茂,枝幹盤曲遒勁,一株稍矮,向右略傾,另一株高大,向左伸展。枝幹上下飄著三四朵白雲,古松覆蓋於鏡背的上半部,右下側襯以幾株青竹;古松下有一隻雙翅伸張的仙鶴,亭亭而立,鶴口大開,似朝岸邊匍匐的靈龜鳴叫;靈龜拖著一條蓬鬆碩大的尾巴,正翹首回望,與鶴呼應。洲濱、松竹、龜鶴紋上銘鑄“天下一藤原吉長”款銘。

此鏡銅質偏紅,製作極盡精雕細刻之能事,地紋、主紋、主銘文三層紋飾細緻清晰,華美瑰麗,而鶴羽龜甲、松針樹枝無不纖毫畢現,整個畫面栩栩如生,猶如一幅精緻的風景畫。

日本居然有一面這樣的鏡子!

日本文化以中國為文化母國,大規模地吸收和融合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奈良時代,他們先後仿製中國的漢鏡和唐鏡,直至平安時代中期,以非對稱式繪畫紋樣構圖、無界圈、薄體、風格典雅纖細等為特色的“藤原鏡”,成為和風化銅鏡向和鏡轉變的代表鏡種。而到鎌倉時代,這種以洲濱、龜鶴、松竹梅合成的“蓬萊紋”鏡已經形成,完成了日本和鏡紋飾上的最後變化,併成為和鏡最為典型的紋飾。

在室町時代,受中國宋代加柄鏡形的啟發,柄形鏡在日本風行一時,併成為和鏡的主要鏡型。同時,受社會商品經濟的影響,和鏡中開始冠以“天下一”的題銘,並流行於稍後的安土、桃山時代,盛行於江戶時代。而安土、桃山時代的金屬鑄製出現了材質多樣化,因為紅銅可保證和鏡紋飾的精美典雅。在江戶時代,鑄鏡業高度發展,產量大增,被譽為“工藝時代”。據瞭解,流傳到我國的銅鏡大多是日本這一時期的產物。

日本居然有一面這樣的鏡子!

日本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僅注重學習,仿製中國古銅鏡的型制,創制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和鏡,而且還關注古銅鏡中的思想文化內涵,在吸收中國的鏡文化之後予以移植和改造,最終形成了極具日本特色的和鏡文化。

《抱朴子·論仙》曰:“謂有生必有死,龜鶴長存焉”。而被中國人稱為“歲寒三友”之一的古松,在平安時代從唐朝傳入日本,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甚至視“松”為神。日本有以自己家鄉物產而自豪的習慣,在47個都道府縣中,高知、千葉等地均有代表性的古松樹。在日本的民俗中,有新年之際在家門口以松搭成門戶狀的習俗,謂之“迎神”,一直襬放到正月十五,方可集中於神社一起焚燒,謂之“送神上天”。此習俗延續千年而絲毫不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