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蜀漢政權滅亡時,東吳沒有伸以援手?

東漢末年三國對立,分別是蜀漢政權,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其中曹魏政權佔據了中國北方,在三國之間國力最為雄厚,東吳政權佔據了江東地區,當時的中國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地區,所以在國力上東吳是比不上曹魏的,三國之中國力最弱的就是蜀漢政權了,面對國力強旺盛的曹魏政權,東吳和蜀漢選擇了聯盟共擊曹魏,因此三國之間形成了一種動態平衡,公元263年曹魏大將姜維,鍾會,率二十萬大軍攻打蜀漢,同年十二月政權蜀漢滅亡,正所謂唇亡齒寒蜀漢政權滅亡了,自然東吳政權也難以存活下去了,公元280年東吳政權滅亡,為何在蜀漢政滅亡時東吳沒有伸以援手,難道東吳政權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為何蜀漢政權滅亡時,東吳沒有伸以援手?

其實公元263年在曹魏攻打蜀漢時,蜀漢是派人向東吳發出求救信的,同年10月蜀漢派人向東吳送出求救信,東吳政權在收到蜀漢求救信以後,立即就準備派大軍支援蜀漢,東吳政權幾乎出動了所有可以調動的軍隊兵分兩路,一部分從漢江直達漢中,另一路直出壽春準備上演一出“圍魏救趙”,如果東吳軍隊可以和蜀漢軍隊成功會師,曹魏的二十萬大軍很可能會被,蜀漢和東吳聯軍圍殲在蜀地山中。但是由於劉禪的迅速投降,東吳軍隊還沒來得及於蜀漢軍隊會師,蜀漢政權就已經滅亡,公元263年十二月蜀漢政權投降。

為何蜀漢政權滅亡時,東吳沒有伸以援手?

不過劉禪的迅速投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軍隊守衛在劍門關一代,姜維之所以敢於放棄蜀地屏障漢中,就是因為蜀地還有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劍門關,劍門關被稱為蜀地第一險關,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從來沒有一支軍隊可以從正面越過劍門關,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也沒能從正面攻破劍門關,包括到了近代的熱兵器時代,也沒有一支軍隊可以從正面擊潰劍門關守軍,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劍門關不只是一道固若金湯的關隘,更是一道心裡防線。

為何蜀漢政權滅亡時,東吳沒有伸以援手?

就像二戰時期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一樣,馬奇諾防線被衝破以後法國人立即就選擇了投降,因為法國人的心裡防線已經被沖垮了,軍隊已經失去了鬥志,蜀漢政權也一樣,鄧艾率領的三千精銳繞過劍門關,從陰平小道直插成都地區,當時的通訊條件是非常差的,整個成都軍民都以為劍門關已經失守,頓時心裡防線就垮了,所以兩萬成都衛戍軍隊,被姜維的三千人瞬間就擊潰了,整個蜀漢軍民都已經失去了鬥志,不得不說這種情況下劉禪選擇投降是非常明智的。(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