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七篇

周更/三篇

明朝時期也有文字獄,不獨清朝。只要是封建王朝就都會有,量大量少而已。比如朱元璋時有個叫徐夔的人,想拍朱老闆的馬屁,上了道摺子說“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哪知這馬屁拍錯地方了,朱老闆一看有個“光”字,說這小子說我做過和尚,又看一個“則”字,又說這小子說我是個賊(古漢語則跟賊同音),結果這哥們兒就被拉到菜市口給做成標本了。

而更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從明朝開始,科舉考試只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就考這9本書。這9本書雖然是句句金玉,字字珠璣,但顯然是無法包括世間一切知識的,從那以後的讀書人就讀這9本書,那這讀書人能有多大能耐?

考試就考四書五經,不允許發揮個人見解,只能代聖賢立言。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七篇

文章都是八股,也就是寫文章分八個部分: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完全就是一種文字遊戲。可以講,八股文在中國古代的文字技巧上達到最高水平,但是沒有什麼實際內容,了無新意。你十年寒窗,就這九本書。都是代聖賢立言,都是一樣的八股文體,誰比誰能強到哪兒去啊?

所以顧炎武認為,八股取士,比焚書坑儒更害人。

朱元璋屠戮功臣,只相信自己的家人,後來更是化家為國,分封自己的兒孫做藩王,中國歷史時隔多年之後又回到了封建邦國時代。

這種違背中央集權潮流,使藩王掌握地方行政權力是歷史倒退的行為,很顯然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逝,太子為人仁和,如果他能繼位,倒是極可能是一代仁君。太子一死,其餘20來個都在全國各地做藩王的兄弟們便對皇位蠢蠢欲動,藩王個個手握重兵,當時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算是最厲害的角色。老朱可能認為,有這些兒子們在,我朱家江山可保長治久安。也就是說,朱元璋跟劉邦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是農民企業家思維,他倆就不想想,你的兒子是不會反你,但是再往下可就難說了。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七篇

有一次,朱元璋帶著朱標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檢閱藩王部隊。老皇帝得意地跟孫子說,瞧你這些叔叔們,兵強馬壯,萬一哪裡造反,就讓你叔叔們去鎮壓!皇太孫反問:那我這些叔叔們造反,誰鎮壓?一下把老朱給問蒙圈兒了,老皇帝或許想過這個問題,但肯定覺得不可能,我老朱家那都是忠義之士,哪能會有自家人造反,小屁孩子淨瞎說!

這就是朱元璋小市民的心態,即使當了皇帝,也天真的認為一家人總歸血濃於血,總會互相幫助。他不明白,在唯我獨尊的皇權面前,六親都可以不認。朱元璋的出身與心態註定了他不能夠成為一位胸懷廣闊、高瞻遠矚、萬世稱頌的帝王。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完美的東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體系都有漏洞。何況是他朱元璋一廂情願制定的他所認為完美的那些體系,他的體系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且還出現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意外。

他廢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權力,然而明朝的內閣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專權。

他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然而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四處遊蕩,絲毫不受束縛。

他頒佈了抑制商業發展的條令,並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紗等貴重衣物,然而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正是從明朝開始,而那些本應該是社會最底層的商人卻穿金戴銀,甚至登堂入室,為官經商。

他立碑留訓嚴令太監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閹宦卻個個都是重量級的(這也與他廢除相權有關)。

他給自己所有子孫都準備了爵位和俸祿,然而一百多年後,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窮困潦倒。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七篇

這些朱元璋認為可以用千年萬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餘年間己經煙消雲散。甚至他的繼承者們也不再認真遵守這些規定,他們口中說著太祖成法萬年不變,實際上卻是各有各的搞法。偶爾有那麼一兩個腦袋不開竅的叫囂著要恢復祖制,換來的卻是眾人嘲笑的眼神,甚至連當時的皇帝也不以為然。他曾明文規定太監干政者,殺;敢議立丞相者,殺;等等。可是這些措辭嚴厲的規定從來就沒有真正發揮過作用。太監還是照常干政,內閣還是行使著丞相的權力,此路不通就繞道走,誰也沒把太祖成法當回事。

朱元璋所制定的體系註定是要失敗的,因為他面前的對手是任誰也無法戰勝的,那就是“歷史規律”。

寄語

一個人只有在苦水裡泡過,在鹹水裡泡過,在甜水裡泡過,在酸水裡泡過,然後不死,才知道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成為世界的中心,世界也不會圍著你轉。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