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九篇

周更/三篇

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下令解縉修《永樂大典》,解縉這個人也是個傳奇的牛人。這部大典總共花了六年才完成,是我國古代最齊全、最龐大的類書,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所有的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醫學、軍事等各科文獻,總共有22000多種圖書,總字數在3億7千萬字左右,可以說是當時全世界“最厚”的書了。

1407年,這部大典終於完成,是全部由人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完成的。《永樂大典》比《大英百科全書》在年代上要早300多年,比清代編纂的規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多出一半來。就連號稱最全的《四庫全書》也只收錄了3000多種圖書,這和《永樂大典》根本無法相比。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九篇

這種大型類書的編纂很顯然只有在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的大力支持下和悠久的傳統文明相結合,才能完成。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初年中國領先世界的國力和文明。不過《永樂大典》纂成後,由於保管不夠好,而且其包羅過於繁多,抄錄也很困難(只在嘉靖朝才抄錄了一個副本),現今,《永樂大典》大部分散落,僅存60多冊。

在修《永樂大典》之時,1405年朱棣又下令鄭和下西洋。梁啟超說: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關於鄭和下西洋,廣為人知的是明成祖朱棣為了找尋當年“靖難之役”之時失蹤的建文帝,有傳言他出家為僧,有傳言他去了海外。所以朱棣除了派人在陸地上尋找之個,還要派遣船隊往海外尋找。

鄭和下西洋這個舉動創造了中國古代的航海盛事。在尋找建文帝這個目的之外,作為皇帝的朱棣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他要讓鄭和用強大的海上艦隊,向全世界宣揚大明王朝的國威,因為朱棣再怎麼心態好,也抵不住人言可畏,他深知他在人們心中始終是一個篡國者。

他要用炫耀和收買的方式讓所到之處的國家都承認並且臣服於他朱棣是大明王朝的正朔。從1405年(永樂三年)算起到1433年(宣德八年)的28年裡,鄭和先後七次率領龐大的無敵艦隊從東南劉家港出發,前往東南沿海、印度洋、北非一帶,宣揚大明國威。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九篇

也有人說鄭和下西洋也有他自己的私心,鄭和的家族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而所有的伊斯蘭教徒心底都有一個最大的願望——去聖地麥加朝聖。伊斯蘭教派有三大聖地,分別是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其中麥加是第一聖地,穆罕默德就在這裡創建了伊斯蘭教。

穆斯林一生最大的榮耀就是到此地朝聖,也許這也是鄭和的夢想。他夢想著能像他的父親一樣,觸摸到那神聖的聖石,實現自己的夢想。沒有任何史料能夠確鑿地告訴我們,他是否實現了這個夢想,但我希望他實現了。這是一次長達五十餘年的旅程。五十年前,夢想開始,五十年後,但願夢想實現。

由此可見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中國的羅盤技術可以讓船隊在沒有任何參考物的大洋上行駛,火炮可以讓路上一切反對的國家和地區屈服,浩浩蕩蕩的船隊和先進的寶船讓大明王朝的威名遠播,精美的絲綢和瓷器能讓每個海外民族對船隊歡迎熱烈。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人走向深藍大海的壯舉,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對外交流的範圍。

但是鄭和下西洋並不能為政府帶來足夠的經濟利益,反而勞民傷財,致使國庫空虛。所以在朱棣後,失去中央支持的航海行動停止,就連寶船設計圖也被人燒燬。

寄語

活在這個世上不容易,學會說話很簡單,學會閉嘴卻很難,說話是一種本能,閉嘴是一種修行,沉默是一種智慧。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