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對於初涉翡翠投資的收藏愛好者來說,更是如此,不少消費者一聽“老坑翡翠”,就會想當然的認為它很“老”,那麼老坑翡翠真的“老”嗎?讓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老坑翡翠的認知誤區的知識。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誤區一、老坑種、新坑種就是年代的新老

翡翠分為原生礦和次生礦,山區的地質運動形成原生礦,出產自原生礦的翡翠大多水頭不足,質地不夠細膩,摸上去不夠溫潤細滑。原生礦床中的一些質量不均的礦石,經過水流的搬運,一些質量差的、不純的翡翠在接受自然的篩選後被淘汰,只有那些顏色均勻、質地細膩的優質翡翠在經過河水長時間的浸泡、沖刷後才能最終被保留在河床中。其實,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在地下形成的地質時代是相同的,不同的僅僅是開採翡翠的先後年份。因此,僅僅根據‘新坑種’、‘老坑種’字眼來判斷年代未免過於片面了。事實上有些新坑種形成的年代比老坑種還要早呢。溫馨提示:老坑翡翠不一定真的老哦!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誤區二、老坑種都是玻璃種、冰種

老坑玻璃種被視為翡翠中的極品,一直以來深受藏家們的青睞。玻璃種具有玻璃光澤,質地細膩滑潤,色澤純正,濃郁的翠綠色老坑種翡翠在光的照射下呈半透明或透明狀。與玻璃種相比,冰種翡翠的透明度就要略差一些,肉眼可以看見內部的顆粒,但是高冰種的翡翠也可稱得上高檔品。

玻璃種、冰種經過流水的沖刷、浸泡最終才得以保留下來,其質地的細膩自是不必多說的。而玻璃種、冰種就屬於典型的老坑種,但是老坑種並不一定都能達到玻璃種、冰種的級別,品質差的也是存在的。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誤區三、老坑、新坑和老坑種、新坑種

實際上這兩組是不同的概念,很容易混淆。翡翠的原生礦稱之為新坑,經過河水等自然力搬運形成的次生礦,通常稱之為老坑。翡翠的次生礦(老坑)常有優質翡翠出產,這些優質翡翠有外皮,質地細膩,結晶顆粒小,水頭足(透明度好),比重較沉,因此被稱為老坑種。相對而言,原生礦(新坑)質地一般的居多,質地較為粗糙,水頭差,比重也略輕,因此稱之為新坑種。實際上,據瞭解,原生礦(新坑),也會有優質翡翠出現,雖然數量極少,也可稱之為老坑種。由於老坑目前幾乎沒有產出,所以市場上新出現的老坑種很多都來自新坑。

所以說,老坑與新坑是從地質學的角度去說的,它們是地理以及地礦分佈狀態的概念,而新坑種與老坑種是與翡翠品質相掛鉤的概念。只要是優質的、透明度高、質地細膩的翡翠,就是老坑種翡翠。老坑種翡翠也是最具投資收藏價值的。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翡翠鑑定誤區

一、綠色翡翠就是好

翠綠色的翡翠是A貨翡翠中的上品,但並不是所有的翡翠都是綠色的,有一種翡翠由於受到鐵質的侵染,會變成鮮豔的“翡”色,這種帶有“翡色”的翡翠如果透明度高、質地好的話也會很受消費者歡迎。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二、顏色越均勻越好

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整體都很翠綠的翡翠,其顏色鮮豔且分佈均勻,但是這種顏色太過鮮豔明亮的一般都是假貨。因為翡翠的內部是由顆粒狀的礦物集合而成,所以它的綠色是局部分散存在的,可以觀察到綠色和非綠色之間明顯的界限。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三、盲從書面理論

翡翠的優化技術可謂是日新月異,而書本上的知識會存在滯後現象,如果按照書本上的方法去購買,可能就會買到B貨或者假貨,這是因為市場發明了新的處理技術,而書本還沒來得及更新和出版。

四、翡翠越老越好

許多人都認為翡翠是越老越好的,所以許多收藏者都喜歡收藏古玉,但事實上,翡翠的收藏沒有古今之分。翡翠在清朝時期才進入中國,而且在當時翡翠的原料不多鑑別能力又差,所以年代越久遠的翡翠質地也有可能越差。

五、不變色的是A貨

有些染色翡翠保持鮮豔的色彩可以長達10年至20年,而一些A貨翡紅色或者翡黃色的翡翠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變色,這是因為翡翠內部化學元素有所變化。所以不變色的不一定是A貨翡翠,變色的翡翠也不一定是假翡翠。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六、工藝越複雜越好

有些質地上乘的翡翠會被做成簡單的手鐲或者戒面而不加雕刻;而有雜質的翡翠或者裂隙的翡翠反而會被能工巧匠雕刻成人物或者場景以掩蓋天生的不足。

關於老坑翡翠誤區大掃盲,以及翡翠鑑定誤區

七、越稀有的越值錢

天然礦物有時會形成一些很特別的圖案,例如有些礦物會排列成類似動物或者山水的形狀。這種特點可能會被收藏家當作是稀世珍品加以炒作。事實上,除了獨特之外,這種翡翠還要符合美學原則或者質地好才是真正值錢的上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